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我省5位青年作家青创会归来谈收获

发布时间:2018-09-26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9月20日至22日,第八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代表大会(以下简称青创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16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讨,共话青年文学使命与未来。安徽青年作家胡竹峰 、许诺晨、陈巨飞 、张静、江飞共5人,在省作协秘书长李云的带领下,赴京参会。开幕式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开幕辞。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汪鸿雁代表团中央致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作题为《塑造时代新人  攀登文学高峰》的报告。我省5位青年作家对于参加本届青创会谈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青年作家胡竹峰

写散文随笔的时候,年纪总是会凭空增长二十岁。参加青创会,一下子回到一个很年轻的状态,这个感觉很好,提醒你还是青年。青年就要有创作力要有元气,要有担当。

昨天听了黄坤明、铁凝与钱小芊几位领导的讲话,各有重点,很深入。让我觉得养出大文风,作大文章的重要,一个作家一定得有家国情怀,要多关注现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文学。缺乏现实感的文学作品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优秀作品总能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学离不开现实,作家应当书写当下,要让文学表达现代人真实的复杂经验。把自己放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去创作,将自己深切的体验化为文字,以文学勾勒生活,以文学彰显艺术的光芒。

青年作家的创作在格调和局面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要加强平衡,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关于继承的问题,我想还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新。我认识两个人,一个人文章非常像周作人,一个人文章非常像废名,他们的作品可以当人家轶文来读。这样似乎也不行,继承的目的不是为了像古人,而是在传统的大树上生长出一个新鲜的蘑菇。还是要写出与前辈不一样的东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青年作家江飞

在这里我想从评论家的角度来谈一谈当下青年作家创作的问题。我在对“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的跟踪研究中发现,一个优秀的青年作家必须要具备三种基本意识: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形式意识,而当下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正在于这三种意识的缺乏。具体来说,问题意识是指青年作家要直面现实问题,要像学者写论文一样,以文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看来,真正的“现实”不是泛娱乐化、泛物质化的现实,不是小我的、无关痛痒的、虚伪的现实,而是光明与黑暗、悲伤与喜悦相濡以沫的疼痛的现实,而且真正的“现实”是复杂的、多元的,是“生生不息、最新鲜最有活力的”。历史意识是指青年作家要能用自己独特的历史感写出历史的纵深感,而不能只停留于故事的、平面的“现实主义”。福柯说,“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在今天这个大时代,青年作家必须以个体的时代感重述历史,以历史之光抚摸现实,穿透现实,讲述故事。形式意识是指青年作家要努力追求以最为恰当的、最有创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作家所意识到的现实问题和历史深度。形式不是可有可无,形式就是内容,有创新力的作家,一定不能忽视形式的创新,一定要追求语言、节奏、结构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总之,我以为,作家应当是整个世界的回声,而不应当只是个人心灵的保姆;文学应当是人类真善美的共声,而不应当只是个人放纵的低语。在文学的新时代,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有良知、有抱负、有担当的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能够自觉地建立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形式意识,重新发现、创造并确立一种新的秩序,远离“优雅写作”,直面疼痛现实,创作出有力量、有筋骨、有血肉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传达出更深厚、更博大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呐喊。


青年作家陈巨飞

荷尔德林在《面包与葡萄树》中发出了直击内心的一问:贫困时代诗人何为?在物质逐渐丰盈的文学新时代,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当消费成为终极目的,会违背写作的初衷;而碎片化的获得感成为一种趋势,必将会带来文学品质的扁平化。

这正好印证了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坏”,是指写作彻底成为一种边缘,成为一种仅靠情怀或兴趣支撑的寂寥事业。我们在时代的边缘踽踽独行,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多重挫败感。“好”,是指科技的进步和传播的多样性为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时代的作家,有更多的方式向当下或未来发声。同时,因为现今的写作并不能给作家带来诸多实惠,所以我们更容易接近文学的纯粹本质。

于是,我们聚在一起,首先就有个问题亟待回答:消费时代青年作家何为?舍斯托夫说,文学的产生源于个人对客观世界及世界中的个人的双重警觉。那么,在当今世界,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感知到的客观世界和个人内心越来越难以调和和彼此理解。也就是说,作家不知道其创作是世界的变化所致,还是个人主观性的产物,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见证者”,还是一个“欲求者”。

在这里,先说一个关于“钓鱼”的譬喻:要想获取“钓鱼”的真实感受,首先必须有“钓鱼”的生活经验。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作家的“在场”是既定的。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广阔的“现实”去进行乌托邦制造。但具有了“在场”的经验之后,我们新的困惑又接踵而至:作家到底是垂钓“现实”的钓者呢,还是被“现实”所捕获的被钓者——鱼的本身?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青年作家,我们是深陷于世界的客观现实之中,还是清醒地和这种“真实”保持距离,充当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如果选择了前者,似乎更能够获取存在所赋予的真切感受,并使我们的心理层面也充满真实感,从而形成个人意识与现实的高度统一。

但我认为,我们要具有“鱼”和“垂钓者”双重身份。我们掌握了对现实资料、表层现象分析的能力,知道什么地方下钓,什么时候收线,才能钓获变幻莫测的“现实”(这时候,作家具有“见证者”的身份);同样的,我们也要主动放弃思维的安逸,坚定地咬住“现象”的鱼钩,体悟到深层的痛感和不可捉摸的命运:在鱼被钓出水面的那一刻,谁能肯定到底是鱼被钩虏获还是钩被鱼吞食?作者拥有垂钓者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寻觅真实世界的“愿者上钩”的勇气。

现实本身充满着变异和延伸,我们既不能复制一个现实,实际上也不可能回到现实的母腹。不过,作家的守望变成了创造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中,“鱼”和“钓者”才能和谐统一地和文学发生着关系,理想的温暖和现实的创痛才能得以共存。

秋日已至,收获近了。在家乡的旷野中,有收割者,也有拾穗者。收割者累的是手,拾穗者累的是心。手可沦为不断重复的工具,心却是永远不可复制的孤本。愿我们都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孤独的拾穗者,与诸位青年作家共勉。



青年作家张静

我从2006年开始写作,陆续出版了七部长篇,在各大文学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中短篇作品。我谈一下自己在写作中的遇到的困难。以前因为年轻无畏,敢写,也不怕丢人,对自己写出的文字沾沾自喜。现在,我越写胆子越小。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经典作品经过百年时间洗礼后,依旧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我们当今所处的这个时代?能够成为经典,也许就是因为它们展示了人类不同时代的荒谬、焦虑和巨变。而我的困境是——这个时代的疼痛感我无法把握。写作说到底又是内心的一种选择,所以我觉得写作必须是有意思的。有意思的故事,有意思的表达,有意思的荒谬……那我要如何把这些“有意思”表达出来?在这里,我想到前几天的台风山竹,还有几年前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以及马航失联,人类的渺小和那些悲伤构成荒谬感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虚无感的变体。事实上,我们早已经忘记了那些所谓的悲伤。那么,人性的终极关怀又在哪里?我希望自己今后的作品,可以通过一条微光烁烁的幽径,到达阅读者的心灵深处,提供给阅读者的审美是其他类似喝茶看电视逛淘宝刷微信等任何活动都无法提供的。唯有这样,写作才能找到应有的价值和尊严。


青年作家许诺晨

能够代表安徽省青年作家参加这场文学交流盛会,我感到万分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前辈们的厚爱和鼓励。我结合自己创作实际,汇报三点感想。

一要坚定创作理想。我们青年作家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创作的初心,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者“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要求,克服浮躁趋利的心态,力求使自己的作品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特别是我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我的读者基本都是孩子,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我的作品充满正能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才能算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

二要坚守道德修养。文学即人学,文品见人品。我们青年作家一定要坚持以德为本、立德为先,坚持以身作则、以文化人,在作品中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让自己作品闪现出人性的光辉,真正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

三要坚持学习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创作出深受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力求实现思想往深处走、情怀往高处走、知识往广处走、创作往新处走。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我相信,我们文学皖军一定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体现“四个讴歌”,展现江淮儿女投身改革发展火热实践的精品力作,不断创造江淮文化新辉煌,切实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