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读韩进新作《杜鹃花开》—【童年的杜鹃花】

发布时间:2018-10-25  来源:《齐鲁文学》  作者:徐慧莉


《杜鹃花开》是一部用散文笔法创作的、带有作家自传性质的童年小说。关于杜鹃花的描写,贯穿全书,赋予象征意义,有着浓郁的抒情风格。简朴流畅的文字极富表现力,眼前呈现出杜鹃花开红满天的诗情画意,仿佛闻到那清甜淡雅的花香,被花香四溢的浓浓真情所感染。

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味。作者的童年是在故乡桐城度过的。桐城在我国清代文坛有一个著名散文流派,史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桐城派”的血脉代代相传,桐城人多是以此为荣。作者自幼浸润于桐城文化,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的爱。家乡的山水——蛇山、投子山、龙眠山、境主庙、紫来桥、龙眠河,伴随着作者成长,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作品中讲述了很多关于桐城的民间传说故事,以父子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已经化为桐城人的文化血液。一部《杜鹃花开》写的是作者个人的童年过往,却浓缩了千年桐城的历史文化。童年时期聆听父亲讲述的投子寺、境主庙、紫来桥、龙眠河的传说故事,那种浓浓的家国情怀便深深浸润到作者幼小的心灵里,在今后的人生岁月里,发芽开花。

在品读过程中,投子寺的故事让我眼前一亮,投子寺原名胜因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在这里排兵布阵抵抗曹操大军,结果大败而逃,鲁肃在临行前把年幼的儿子送到寺庙里藏身,以免随军遭遇不测,后人便因此改胜因寺为投子寺,这座寺所在的山也由凤凰山改名“投子山”,明代诗人刘与言有诗《投子山》为证:“三雄分汉鼎,郊野战群龙,将军偶败北,投子空山中”。投子寺的传说让读者体会到东吴大将鲁肃的爱子之深,感受到父爱如山的浓浓深情,这为作者后面写父亲埋下了伏笔。

紫来桥是作者心中的“父亲桥”。紫来桥横跨龙眠河东西两岸,是一座千年古桥,相传桐城派始祖方苞的祖先方德益捐建的一座石桥,初名“桐溪桥”。明朝嘉靖末年被洪水所毁,改成木桥。明朝天启年间,知县陈赞化修复石桥,命名“紫来桥”,意为“紫气东来”。此后因洪水泛滥,多次反复,清朝乾隆初年,宰相张英次子、大学士张廷玉捐银六千两重建石桥,人称“良弼桥”,取自雍正皇帝赠给张廷玉的铜印“调梅良弼”。一座紫来桥的毁建史,是一部桐城的变迁史,也是老百姓的生活史。作者之所以用较多的文字对紫来桥进行叙述,其实是为后文抢修被大洪水冲毁的紫来桥来作铺垫,父亲为了抢修紫来桥多日未归,这让年少的作者与母亲担心不已,在紫来桥修复竣工大会上,一家三口在工地上意外相逢,其景其情,让读者为之动容,明白了紫来桥这座“父亲桥”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亲情是永远的定海神针。作者因为早产,少时体质孱弱,时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坚定起到巨大的作用,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挺不过去了,并在后山的松树下挖了个深坑,母亲“发疯似的护卫着,谁也不给抱,谁来骂谁”,一边哭喊着“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一边对父亲说:“快叫张奶奶!快叫张奶奶!”看到这里,读者的心也跟着拎起来,深深地为年幼的作者捏了一把汗,更忍不住要往后看,想知道张奶奶是怎样的人,她是如何让人起死回生的。张奶奶关上门窗,将平时洗澡用的大木盆翻转过来,盆底朝上,盆沿朝下,拿起洗衣用的棒槌,杠在盆沿下,把孩子放到盆底上,先慢慢有节奏地摇动木盆,然后速度加快,孩子突然“哇”的一声哭出声来。人是救回来了,可是母亲奶水不足,孩子只能轮流喝春花妈妈、郑妈妈和小芳妈妈的奶,在作者的人生中,多了一位奶奶和三位妈妈。在随后的生活中,作者又经历了不少磨难,但都在母亲的呵护下一一化解了。1973年,母亲偷偷卖血贴补家用,直到有一天晕倒在从医院卖血回家的路上。看到了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同是母亲的我,我能理解母亲那种愿意为孩子们奉献一切的心情,只要是为孩子好,母亲是什么都愿意付出的,哪怕是自己的生命。虽然大家劝阻母亲别去卖血,但是因为家中孩子多,家境贫困,母亲仍旧暗暗卖血,直到20年后家境变好才停止了卖血。母亲的付出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和弟弟分别成为了朱家老屋第一、二名大学生,这在村里是空前绝后的,也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

都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在作家的生活中,除了有一位好母亲外,还有一位品质高善的好父亲。父亲聪慧、善良、热情,骨子里有一股傲气,这深深地影响着作者。1958年父亲参军,成为县人武部保卫干事,由于本领过硬,吃苦肯干,得到了上级的赏识,不到一年时间便担任保卫科副科长,前程似锦。但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一位同事嫌他睡觉打鼾,把他的枪偷着藏了起来,父亲吓得跑到境主庙,参加了那里的青年突击队。在这里,父亲因为演出《杜鹃花开红满天》而与母亲结缘,这些只有在电影里才看到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让人感觉世间处处都有美。父亲对子女的爱是负责任的大爱,这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小学四年级要缴五角钱学费,看见母亲抽屉里的书里有一张一元的人民币,年少的作者不想学校每次缴学费都是他最迟,便拿着那个钱去交了学费,剩下的钱又还到书里。父亲很快便发现了,说那是孩子们的学费钱,问作者有没有拿,作者听说是缴学费,便觉得自己做的就是父母想的,没有错,所以在父亲再次问他拿没拿钱时,他坚定地说没有拿。父亲愤怒不已,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得知实情,心疼地问儿子为什么不跑?并说“你不承认拿了,就是偷。”做人要诚实,这是父亲给作者上的一堂品德课。

鼓励和陪伴是促人前行的催化剂。在作者一路前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好老师,如启蒙老师朱玉兰、语文老师叶泽民和漂亮老师史芸芸,他们是作者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好老师的出现是孩子健康成长必要条件,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帮助,生在农村的作者才华也许就埋没在乡间了。而童年伙伴们的陪伴,让作者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而童年女伴春花的离去不免让人黯然泪下。春花妈妈是作者的乳娘,作者与春花便有着与旁人不同的情愫,然而噩运降临到了春花家,先是春花的爷爷奶奶相继离世,随后春花在课堂上晕倒,检查出了败血病,后经治疗有所改观,作者便经常去给春花补课,希望她能快快好起来,然后一起上学。然而,有一天父亲突然来学校叫回了作家,他在病房里见到剪成齐耳短发的春花,春花坐在洁白的床单上,正在欣赏一束红艳艳的杜鹃花。春花让作者和她一起唱《映山红》,但是作者处在极度悲伤中,哪里有心情唱歌。春花便停止下来,招呼他近前把她的课本交给了他,他们就这样对视着,那天夜里春花便去了,但家人都没有告诉他。后来作者知道了,心痛不已,母亲为了安慰他,说春花是玉皇大帝的花童,是花神,所以葬在龙眠山的投子寺旁。多年后,当作家重新回到投子寺旁边去看儿时伙伴春花时,那里的杜鹃花精灵般在花丛间跳跃着,应了父母亲唱的黄梅调:“四月春风绿龙眠,杜鹃花开红满天”。

作者在《后记》里写道:“我的童年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童年记忆,和今天的孩子世界完全不同。但今天的孩子也应该了解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生活。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是不相同的,但童心是相通的。把我的童年说给你听,说的是一种情感、一段过往,也许会丰富你的童年,也许会有些启示,让童年的空间更广阔,让童年的意义有了一种历史感和文化味。”当我们读完《杜鹃花开》时,对这段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杜鹃花”,童年的杜鹃花,是我们人生共同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