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7 来源:学习强国APP 作者:韩进
《你的眼睛能看多远:“天眼”巨匠南仁东的故事》 王宏甲 萧雨林 著
《你的眼睛能看多远》是作家王宏甲、萧雨林为青少年专心创作的一部传记文学,讲述“天眼”巨匠南仁东(1945—2017)的故事。“天眼”指全球最大单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南仁东是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的人生和中国天眼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科技奇迹的故事,作者却打破了传统名人传记重在讲述成名故事的窠臼,超越故事本身,将创作追求聚焦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让天眼故事传递“南仁东精神”,让南仁东精神滋养青少年成长。
以南仁东和中国天眼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不止这一部,但这一部有“两个特别”。一是“特别的读者”,是为青少年创作的报告文学,青少年还不具备阅读高深的科学知识的能力,因而这不是一部介绍天文科学家和天眼科技原理的科普读物。二是“特别的主题”,是为青少年精神建设而创作的成长书,即不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深挖巨匠南仁东与中国天眼之间的内在关系,一种可以引导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南仁东精神”。
本书插图:十多年选址,这是南仁东、聂跃平和选址队员们再次经历的“社会大学”。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仍需脚踏大地。
南仁东是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他为建成“中国天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南仁东生命最后的22年,全部奉献给了中国天眼。他“参与了FAST从细节到大局的每一个环节”。正如“天眼”英文简称“FAST”所示,从正式开工到正式启用,他带领团队只用了5年半的时间(2011年3月25日—2016年9月25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速度”。他因此积劳成疾,耽误肺癌治疗,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想着天眼的运转。在正式启用庆典上,刘延东副总理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FAST称为“中国天眼”。手术后的南仁东参加了这次庆典,并在FAST观测系统前观看到深夜,那是他在天眼基地的最后一夜。一年后的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永远地走了,从此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那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以表彰纪念他对人类天文事业的巨大贡献。他去世后,国家追授他为“时代楷模”“改革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授予他“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告诉人们,南仁东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科学家,他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然而这并不是这部报告文学所要报告的最重要内容,正如作者在《前言》特别提示的:“我们并不只是为了告诉你南仁东有多了不起,也不是为了普及与天眼有关的科学知识。我们希望,它是一部打开你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天性的书,一部着眼于你们灵魂建设与精神成长的书。”在《后记》里,作者又一次指出,“中国天眼不仅是由各种前沿科技所铸造的‘国之重器’,更是一座中国英雄们用理想浇铸的精神丰碑”,发出了“亲爱的孩子,请重视你的精神”的深情呼唤。
显然,作者是将这部报告文学当作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寓言书。寓言大师拉封丹形象地将寓言分作身体与灵魂两个部分,所说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的寓意好比灵魂。这部报告文学就具有寓言的象征意义。讲述南仁东的故事共有十章,从南仁东童年时代“为什么要仰望星空”到“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读者可以看到南仁东的人生是如何一步步与中国天眼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南仁东仿佛就是为中国天眼而生的。这个故事非常完整,类似于寓言的“身体”。《前言》《引子》《后记》是围绕“南仁东与中国天眼的故事”发表的议论,类似于将故事引向寓意的“寓示”,这个“寓意”就是作者反复“寓示”的:“打开你的‘视界’,滋养青少年的精神成长。”
本书插图:钱学森、邓稼先、于敏那一代科学家留给后人更宝贵的财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一是“人是要做点事情的”。这是南仁东对刚来工作的大学生刘绍禹说的,刘绍禹认为“搞电视发射机,不是我们想干就能干的”。南仁东说,不去做怎么知道“不能”?这种“做点事情”的精神,与他青少年时期阅读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主人公保尔在烈士墓前那段内心独白,南仁东记住了一辈子,也用它来时时提醒自己,莫以事小而不为,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本书插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是南仁东学生时代,最能打动他的作品。
本书插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的这句话,深深地进入青年南仁东的心中,化作他的行动,并且让他终生不忘。
“你的眼睛能看多远”,是多么富有诗情的表达,给人无尽的想象。看得远不是指你眼睛的“视力”,而是指你精神的“视界”,所谓视通万里、神游万仞,说的是精神的力量。南仁东故事告诉青少年,“人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东西”,“并非物的创造,而是人的建设。在人的建设中,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建设”,它比获得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