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作家黄圣凤长篇纪实文学《韦素园传》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发布时间:2020-05-06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作家黄圣凤长篇纪实文学《韦素园传》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韦素园传》简介


韦素园,安徽六安叶集人,早年随刘少奇、肖劲光、任弼时等赴苏俄留学。上世纪二十年代,师从鲁迅,加入进步文学社团“未名社”,乃骨干成员之一,被称为未名社的“守寨人”,编辑《莽原》和《未名》社刊,印行出版《未名新集》,是鲁迅《朝花夕拾》《坟》等著作的实际编辑人。个人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是翻译和推介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到中国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


“未名社”中的四位骨干,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都出生在六安市叶集区(原霍邱县叶集镇),被称为“未名四杰”。黄圣凤是未名四杰的故乡人,多年研究未名文化,对乡土乡贤有着深深的情怀,她多年耕耘,倾力打造,出版了这部18万字的《韦素园传》,此传乃国内第一部韦素园传记,填补了一项未名社研究的空白,具有深厚悠远的文化意义



精彩阅读(节选)


第11章:住寨办莽原  喋血三一八



7月13日鲁迅又致信韦素园:“《外套》已看过,其中有数处疑问,用“?”号标在上面。”


后来《外套》由未名社出版部初版,为“未名丛刊”图书之第七种。鲁迅亲自为之撰写出版广告:


俄国果戈理作,韦素园译。这是一篇极有名的讽刺小说,然而诙谐中藏着隐痛,冷语里仍见同情;惜别种译本每有删去之处,今从原文译出,最为完全。卷头有详细的序文及作者画像。


……


已知《外套》最早的中译本,出自叶劲风之手,收入1921年10月上海公民书局初版《俄罗斯短篇杰作集》(上)。鲁迅批评的“有删去之处”的译本是否指叶译,在韦素园之前还有无别的《外套》译本,有待进一步查考,但鲁迅肯定韦素园所译“从原文译出,最为完全”,却是确切无误的。这当然与鲁迅自己也十分喜欢果戈理有关。


这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到厦门。未名社的编审全权交给韦素园负责。韦素园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编辑杂志,处理社务,还给他人校对译稿,宵衣旰食,经常熬到深夜,很多时候,咳嗽不止。


有一天,赵赤坪来了。韦素园和他坐在社里聊天。中午时分,进来一个陌生人。那人带着个礼帽,穿一身黑衣,他先在书架前来回走一圈,然后对赵赤坪一扬手,就出门而去。赵赤坪也就站起来,跟着他走了。


一会李霁野来,韦素园把刚才的事跟他说了。李霁野说:“坏了,赤坪怕是被抓了。”


韦素园吃惊:“没有啊,就那么一招手,他们俩就走了,没什么迹象,也没说啥呀?”


李霁野说:“赤坪怕连累我们,他当然不会说啥的。”


原来这是当时所谓的“文明”的捕人方式,赵赤坪是个久经考验的人,他自然懂。而且,之前,他已经有所感觉。


李霁野说:“前几天的事。赤坪到我的住处来,聊天中他突然冒出话,说最近生活可能有会一些变故。我还以为他又要离开北京到什么地方去,问他是否需要钱。他说,大概吃饭的钱都可以省下来。现在想来,他早觉察到什么了。”


韦素园说:“知道要被抓,为什么不出去躲一躲?”


“可不是么?” 李霁野把一本书放到书架上,转而又说,“也许他有他的道理。你还记得那一次在西桥头,他说过的话吗?他说入狱也不尽是坏处,挨打确实有点痛,但痛过几天也就没什么了。其他时候便可以安静地思索问题,还可以休息安身。”


“他就是没个正经,再大的事在他那里都跟没事人样,”韦素园又祈求似地,“但愿他真的能轻松对付。”


“只要他一口咬定不是共产党,问题可能不是太严重,或许不久就释放呢?”李霁野说。


韦素园说:“但愿如此!”


可是,事实并不像他们俩预想的那么简单。赵赤坪被抓半月,也没有见放出来。他们急了,托人四处打听。最后通过俄语专门学校的一个家住帽儿胡同的清洁工,那个清洁工的邻居儿子是狱卒,花钱买通狱卒,才打听到消息。


从狱中传出话来:“哎呀,这个人铁嘴钢牙,打死不说半句软话。看来确实不是共产党员,不然不能那么硬气。但上方还是怀疑,恐怕一时出不来。”


得知赤坪没有暴露身份,他们很高兴,但又得知赤坪在狱中受了刑,他们又焦急的很。本以为对待身份不明的青年,只会关押审问,或者说服训导,没想到国民党这么没有人性!得赶快想办法,救他出来。


于是寻人情,找关系,通路子,筹保释金,写保证书,诸多手续办妥,才终于把赵赤坪保释出来。这一通忙和累,本就瘦弱的韦素园,脸色更加苍白。干咳像是驱不散的虫子,总是围绕着他。


9月,《外套》印出来了,毛边本,封面由著名画家司徒乔设计。韦素园很快就给远在厦门的鲁迅寄去。10月6月,鲁迅收到新书,他在当天晚上的日记中写到:“下午收北新书局所寄书籍四包,又未名社书一包”。


10月7日,鲁迅又致信韦素园:


素园兄:


寄来的书籍一包收到了。承给我《外套》三本,谢谢。


今寄上《莽原》稿一篇请收入。到此仍无闲暇,做不出东西。


从《莽原》十九期起,每期请给我两本。我前回曾经通信声明,这信大约没有到。但从前的不必补寄,只要从十九起期就好了。


《旧事重提》我还想做四篇,尽今年登完。但能否如愿,也殊难说,因为在此琐事仍然多。


迅 上 十月七日夜


韦素园对于《外套》的钟情和看重,在之后其病重和再版精装本赠与鲁迅的事情上,均可以看到,此是后话。


到了10月份,韦素园寄给鲁迅的信件,落款都不叫“素园”了,而改成了“漱园”。原因是韦素园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消息,内容大致是“林素园带兵接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谁接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本来与韦素园毫无关系,但是素园想到鲁迅与这所学校的诸多关联,特别是1924年,北女师大学生反抗校长杨荫榆的事情。


那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南方正发大水,江浙等地又值战乱,部分学生返校耽误了,没有按时报到。校长杨荫榆决定整顿校风,制定了一个校规,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但在具体处理时,严厉处置了平时不听话的国文系三名学生,勒令他们退学,而对于和自己关系好的学生,却放过不问。这一做法,引起了女师大学生和教职工的严重不满。女师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女权意识浓厚的学校,杨荫榆的言行举措不当,很快成为众矢之的,由此爆发了一场“驱杨风潮”。


学生的斗争,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他曾邀集六名教员联名发表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鲁迅的口诛笔伐,给韦素园以极大的影响。自然,女师大风潮的锋芒所向,不是单纯指向杨荫榆个人,也是针对北洋政府镇压进步学生运动诸多等等。


而这次,林素园不仅是军阀任命,而且是“带兵接管”。到一个女校任职,为什么还要带兵接管,这不是军阀作风是什么?而他的名字竟然也叫“素园”!韦素园愤激起来,较真起来,一念之下,觉得“素园”这两字很丑陋。既然军阀也叫这个名字,那我就不叫这个名字了,改了!


韦素园改名以后,写信将此事告诉鲁迅。鲁迅在10月19日的回信中说:9月 30日信收到了,看见《莽原》早知你改了号,而且推知因为林素园。


后来鲁迅在纪念素园的文章中说,“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又说:“段派的……校长林素园,带兵接收学校去了,演过全副武行之后,还指留着的几个教员为“共产党”。……这方法,也是一种老谱,本来并不稀罕的。但素园却好像激烈起来了,从此以后,他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


随后就爆发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高长虹之


作者简介



黄圣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作品约200万字,在《人民文学》《清明》《散文百家》《海外文摘》等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若干,出版个人文集《等一朵花盛开》《一棵树的穿越》《让兄弟姐妹都开花》等,曾获得过中宣部征文奖、孙犁散文奖、林非散文奖等若干奖项。散文《让兄弟姐妹都开花》入选中宣部向全国重点推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