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5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各团体会员单位开展2021“中国一日·工业兴国——中国作家在行动”全国作家联动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根据中国作协的工作安排,安徽省作家协会选派洪放、王华两位作家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以中国工业建设成就为主题,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时间节点,由中国作家协会选派100名作家深入100家工业企业,用文学的样式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工业建设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反映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弘扬中国工人阶级的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和时代精神,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五一”劳动节期间,我省作家洪放、王华分别深入安徽江淮蔚来汽车有限公司、马钢矿业集团南山矿业公司,采访、采写,纪录其中一天的所见所闻,书写出反映安徽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和奋斗在一线产业工人精神风采的报告文学《第109755,下线!》——江淮蔚来工厂的一日、《行走在矿山的“老卜”》。
第109755,下线!
——江淮蔚来工厂的一日
洪 放
一
“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初夏的合肥,满目葱茏。清晨,七点四十,江淮蔚来工厂装配车间的工段长陈存存,从离厂八公里的滨湖前城小区出发。他开的是自家厂生产的思皓x8。这是一款动力强劲、十分具有现代感的纯电动汽车。他边开车边听着音乐,从小区到工厂,这是他难得的一段休闲时光。十八分钟后,他的车子开进了宿松路的江淮蔚来三分厂。这是江淮汽车的乘用高端新能源车生产工厂。
江淮与蔚来正式合作已是第五个年头。如今,这里已成了中国最具规模的乘用高端新能源车生产基地。
八点整,陈存存提前半小时到了车间。他沿着自己的工段,对设备、工位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检查。这是他成为工段长以后,每天必须坚持的规定动作。江淮蔚来除了科技创新之外,最大的特点是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才能有标准化质量。而标准化的最终落实,就在车间,就在工段,就在班组。陈存存虽然才三十多一点,但干工段长已经多年。他原来是江淮汽车的技术工人,江淮蔚来合作建厂后,他来到了江淮蔚来工厂。他长得憨厚,但一双眼睛却透着干练。二十分钟后,例行的班组全员晨会开始。
这是个短会!但是却是一天正式生产的最重要的序幕。陈存存讲了昨日生产的情况,尤其是标准化生产环节的问题处理,以及今天生产的要求,简明扼要,只用了三分钟不到。班组长们有意见就说,没意见就不说。晨会结束,整个工段进入了忙碌状态。工具准备,劳保准备,工位到位……五分钟后,随着总控按钮按下,正式开线生产。
一时间,机器轰鸣。占地近九百亩的江淮蔚来汽车生产基地,开始被流水线、铝合金、电焊、弧切、锻压、成型、热处理、冷处理……等等充满。三千多名工人,在更多更强大的生产机器人配合下,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各自坚守工位;同时又紧密配合。流水线之美,美就美在这种流畅如水的运动与前行中。
——随着流水线的运动与前行,一块铝板,逐渐被锻压成型,然后成为车身的一部分;一块块电路板,被嵌入车身之内;一片片内饰,一个个细小的螺丝,十二块高能锂电池……它们从流水线上,奔跑着,组合成一辆完整的江淮蔚来电动车。而这些组合已初见眉目的电动车,最后到了陈存存的工段,也就是汽车出厂检测前最后一道工序。
陈存存的工段有十个班组,二百七十多工人。这些工人,都有着丰富的装配经验。虽然标准化操作流程,早已深深地记在工人们脑子里,但繁琐的内饰装配,与复杂的电器模块装配,仍然时常让工人们犯愁。陈存存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工段上巡视。他查得最多的是员工作业与现场操作以及标准化生产的一致性。上午十点,他发现其中一名工人的操作,不够准确,与标准化流程有距离。他立即叫停,并且喊来班组长,共同对这名工人的操作进行了纠正。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工人的不标准操作,但影响的是整个工段。作为工段长,对生产期间的标准化质量处理,是其主要工作。每天,他几乎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处理各种质量问题。三分厂从建厂之初,就建立了一整套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对于生产环节质量问题,分班组、工段、车间、分厂四级处理。对于重大问题,确需按顿停线的,各层级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处理完毕。
上午十一点,陈存存又作了一次CC/SC关键特效岗位的巡查。他同时将巡查结果,记录在工作本上。于此同时,车间质量巡查员也已在他的工段上巡查结束,他与车间质量巡查员作了交流。两个人因为个别质量问题,还发生了短时间的争论。但很快达成了一致。等质量巡查员离开,整个车间已停线了。此时,距离车间三百米的工厂食堂里,饭菜飘香。陈存存成了最后一个离开车间跑向食堂的人。
他迎着五月的阳光,边跑边呼吸着带有些草香、树香的空气。这座智能化先进制造工厂,一改昔日传统工厂的形象。干净,整洁,高端,大气……在食堂门口,他停了下,手机里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大宝发来视频,孩子的笑容像花朵一样,让他的心柔软而幸福。
行走在矿山的“老卜”
王 华
“老卜,实验场1号振动筛出故障了。”
“你等着,我马上就到。”卜维平歉意地向我笑了笑,抓起安全帽就准备出门。
这是2021年4月27日下午,在马钢矿山工匠基地,突然来的一个电话打乱了我的采访节奏。于是,我跟着卜维平往采场深处走去。
虽然还是四月,凹陷的采场锅底似的闷热异常。层层的掌子面上,数十台大型采掘设备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似乎要把闷热的锅底凿穿。深一脚、浅一脚跟着老卜走了20来分钟,我们便来到高村铁矿实验场。
老卜指了指紧挨在采场边缘的实验场,“这是我们工作室服务的重点。别看这座实验场不大起眼,它每年为高村矿筛选出120万吨左右的低品位矿石,作用大得很呐。”老卜抹了抹脸上的汗珠,向我介绍道。
来到1号振动筛边,工人师傅们围上来向他说明故障情况。老卜要了一只手电,随即便钻进狭小的振动筛底部不见了踪影。10来分钟后,满脸油污的老卜再次冒了出来。
“偏心轴有磨损,矿粉已经进入轴罩内部。轴承烧了,赶紧换上我们的新型材料。”师傅们听老卜的,马上就有人联系仓库调用新研发的装置。
趁着这当口,老卜在现场当起了解说员,“振动筛底部空间小,橡胶制品多,筛内作业使用气割、电焊容易引起火灾。”他们工作室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他们研制出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涂层材料,“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眼下正好派上了用场。”
我也抓住难得的机会,在高村铁矿实验场正式开始“中国一日”的采访——
那是2015年,四月的北京又迎来一个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的春天。
4月28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春意盎然。卜维平与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代表们一起,等待着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那一刻,他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一刻,他的心飞到了遥远。
一个普普通通的电铲司机,却能荣获全国劳模、中国工匠精神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人”领衔人、中国宝武工匠、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
他是农民的儿子,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走出来的“草根”,缘何获得党和国家那么多荣誉,缘何成为南山矿建矿七十年乃至马钢发展史上优秀工人的一面旗帜?他从来也没有想过,三十五年在电铲岗位的默默坚守,三十五年在采场深处的历久磨砺,使他平凡岗位的人生达到极致。
老卜说,在北京的日子,他感受到了春的温暖,但他还是想尽快回到他熟悉的采场。那里有尘埃夹杂着柴油、汽油和大风的味道,那里有雄伟的电铲挥动着钢铁的巨臂在蓝天下的剪影,那里有轰鸣着的采掘设备发出最强劲的大工业旋律。
一
2003年,凹山采场电铲工段。裂了一个洞的天空连续多日,大雨倾盆。
“这么大的雨,电铲高压线路决不能出现任何故障”,身着雨衣的老卜一路嘟哝着往前走。他不放心+30米转运平台处的421号电铲。带有粘性的采场黄泥巴抱成团粘连在他的雨靴上,脚步越来越重,每走一步,他都要气喘吁吁。
雨水顺着帽檐哗哗地淌。两只眼睛被雨水灌满,胀得生疼,老卜索性掀开帽檐,让采场的雨浇个痛快。
果不其然,+30米转运平台已经变成一汪泥潭。一脚踏上,泥潭顷刻漫过膝盖,421号电铲轨板深陷,只露出泥浆中的一半。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电铲肚子里的高压线揽还真出了问题,设备“趴窝”,无法移动到安全区域。
电铲下面是没膝的淤泥,人钻不进去,这活咋干?检修工一筹莫展。
老卜紧锁的眉心打了几下结。他不说话,从边上人的手里接过一把铁锹,猫下腰身迅速钻了进去,在机身下一锹一锹铲起了淤泥。
“老卜,你岁数大了,让我们来吧”,年轻的检修工羞红了脸,他几次想把卜维平替换下来。
“不了,里面俩人反而施展不开”,他朝众人挥了挥手,“等我清完淤泥,打开盖子后,你们再进去检修”。
一个小时后,浑身泥浆的老卜从机腹下爬了出来,他一屁股坐在旁边的大块矿石上,终于可以长长地呼吸一口气。“岁数大了,干事不如以前了”,他自言自语,不觉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知怎么就突然想起了父亲,想起自己刚进矿的那会。
刚进矿的那会,他家住在20多里外的农村。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每天骑着一辆旧车翻山越岭。中秋节的那天,从电铲加班回来已经快晚上十点了。没有月亮的山村一片黝黑。快到村口时,他隐隐约约发现村口有个亮点。明明灭灭的,他有些紧张,连忙大声咳嗽几下,想给自己壮壮胆。
“是维平吗?”亮点之处一个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
“爹爹是您,这么晚了您怎么会在这里?”
“我在这里等你啊。”
“爹,我这么大的人了,骑自行车,您有什么不放心的”卜维平心里一热。
“爹,您不是不抽烟的吗?”
“抽根烟,有个亮,我儿老远就会看见。”
许多年,许多年已经过去,但父亲的这句话让卜维平一生难忘。他是家中的长子,弟兄姊妹好几个,只有他跳出了农门,这份工作多么来之不易。他是全家人的指望,他要珍惜好矿山这份工作,决不能有半点差池。
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再三叮嘱:我儿干就要干出点样子,干得让别人服气。
他的性格有点像他的父亲,倔强,较真。
雨住了,他仰脸看看采场的天空。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采场的台阶,一圈一圈,多像是自己人生的年轮。
静下来的时候,他能听到地层下矿石发出的声音,像父亲的呼唤,又像是父亲的叮咛。
电铲是采场之利器。矿石从采场采出,需要电铲一斗斗装运,然后由电机车送往选厂选出精品,再由一列列火车将优质铁精矿送往高炉冶炼,直至冶炼成铁,直至锻造成钢。一块矿石才算是完成了他的使命。
为了成为一块高品位的矿石,卜维平阅读了《电工学》、《电铲机械基础原理》、《电铲电气知识原理》等上百部专业书籍。然后,编书,写书,他用了三年多时间,编写了几部数十万字并且适合露天矿山使用的《电铲故障150例解析》、《电铲司机培训教材》,归纳出“电铲司机五字操作法”、“电铲快速点检法”、“电铲挖掘填石防陷操作法”、“设备保养十字作业法”等十余部教材,先后编印成册发到电铲司机们的手中。
职工们说,他们看不进深奥的理论,却能读得懂老卜编写的教材,通俗易懂、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任何在专业书上找不到的答案,在老卜的教材中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解答。
有人说,开动电铲能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开好电铲却有着很大的学问。比如,为易于装车选择采掘位置,履带同爆堆要成45 度角,由外向里依次采掘,鱼鳞状推进;为避免造成电机堵转,需要勤起铲、近挖掘,推压手柄得掌握好度,不轻也不重;4立方米的电铲,普通司机铲装8个车厢的矿岩得耗时25—30分钟,卜维平最多只需18分钟,而且可以确保装车质量,不偏重、不抛撒,连贯作业,一气呵成。
年轻时,他是凹山采场422单机机长。422单机是原冶金部标杆红旗单机,为推行他提出的《电铲全新维护保养法》和标准化作业,身为机长的他不脱产“倒三班”,别人走了他不走,别人难干他来干,经过近一年的运转,422单机故障率、单机产量、备品备件消耗等指标居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再度被评为全国标杆单机。
作为一名电铲司机,老卜对眼下的采场再熟悉不过了。凹山采场是马钢铁矿石的“粮仓”,也是华东地区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矿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它被誉为马钢的功勋采场。
技校毕业刚进厂的那会,带队的领导告诉这群新工人:1954年9月1日,是4名矿山创业的先行者们来到梅子山上,风餐露宿、结棚为营,靠着几把铁锤、几根钢钎放响了南山恢复建设的第一炮。
是大自然的神奇给了这方土地最丰厚的赋存。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历经百年的开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矿业开发,南山矿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从当初手拉肩扛的简单人工生产发展到今天的集现代化、自动化和重型机械化于一体的特大型采选联合作业,成为目前华东地区最大、全国八大露天铁矿之一,堪称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马鞍山因矿有钢,因钢设市。五十年代,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两度视察马钢,并且留下重要指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
老卜对这一段历史刻骨铭心。
他没有想到,几代矿工经过百年开掘,硬是把凹山从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山峰变成了一座海拔负200余米的“天池”;
他没有想到,到2017年凹山采场闭坑,几代电铲司机们在采场累计为马钢输送了2亿多吨铁矿石;
他没有想到,他所在的采场一直保持了产量稳定,在国家对采场考核的八项指标中,凹山采场有六项达到国家一级,两项达到国家特级;
他更没有想到,伴随着马钢的发展壮大,南山矿由最初的年采铁矿石5000吨、后来的500万吨直至现在的1200万吨规模,标志着几代南山人千万吨级大矿的梦想终于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