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大自然文学又一座山峰 ——读刘先平的《追梦珊瑚》

发布时间:2018-01-22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韩进

今年是刘先平创作大自然文学40周年。40年来,刘先平每年深入大自然体验生活,进行专题科学考察,以大自然行走者的现场讲述和思想者的批判精神,呼唤生态道德建设,创作了50余部大自然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之父”。今年80华诞的刘先平又推出大自然文学新作——《追梦珊瑚——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在极富小说艺术地讲述中,带领读者一起探险海底珊瑚世界,追逐人与自然和谐梦想,再一次发出重建生态道德的文学呼唤,成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又一座山峰。

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正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强国是中国梦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不同于起源海洋文明的西方国家,我们对2000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论断没有切身体会。长期以来,我们习惯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忘记了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国的海岸线有1.8万公里,拥有的海洋面积居世界第4,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5,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10。我们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也是海洋大国,但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少之又少。有科学家说断言,经过几千年发展,我们对大海的了解仍然不过只有1%,这个缺课我们今天需要尽快补上。正是这样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刘先平将大自然文学创作题材从广袤的陆地改变为浩瀚的海洋,希望借文学的力量,做普及海洋知识的志愿者,做呼唤海洋生态道德建设的呐喊者。他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部《追梦珊瑚》,可以多一点海洋知识的了解,就像观察一滴水可以领略太阳的光辉一样,了解珊瑚礁就多了一把打开海洋神秘世界的钥匙,因为在珊瑚礁中,众多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它与陆地上的热带雨林系统相似,被誉为海洋的热带雨林或热带海洋的绿洲,是海洋的顶级生态系统。可惜全球有20%的珊瑚礁被彻底摧毁,50%的珊瑚礁处在危险之中。保护珊瑚礁,就是保护海洋、保护地球、保护人类家园。主题立意更高,生态思考更深,有“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战略视野,以及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融合发展的时代精神。

十年前,刘先平在创作长篇大自然探险文学《走进帕米尔高原》后,就将深入大自然生活的重点由陆地转向海洋,开始关注海洋生态,创作大自然文学。《追梦珊瑚》是他继《美丽的西沙群岛》后,又一部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洋大自然文学,写作者与海洋科学家皇甫晖博士带领的科考队一起进行珊瑚礁生态考察的故事。皇甫晖博士的科考队由一批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的专家学者组成,以如何保护和修复被破坏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科研课题。珊瑚礁生态是海洋中顶级生态系统,如果珊瑚礁生态出了问题,将给整个海洋生态带来灾难,保护珊瑚礁生态,就是保护人类家园。西沙群岛是由珊瑚礁形成的岛礁,是最理想的珊瑚礁生态考察地。在驻岛部队的大力支持下,科考队在西沙群岛建立了珊瑚孵化移植试验区,和守岛官兵一起开展“追梦珊瑚”行动,把保护祖国海疆和保护海洋生态融汇一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为祖国守边疆”的时代内涵。

科考队通过对我国近海岸珊瑚礁缩减80%和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保持良好的比较研究中,有了重大科学发现,就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可以依靠“自然本身蕴藏着的巨大修复能力”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提出了“封海育珊瑚、植珊瑚造礁的宏伟构想”,这一完全颠覆了学界普遍认为“珊瑚生态不可能或很难依靠自然力恢复”的观点,成为他们“追梦珊瑚的理论基础”。科考队将这一远赴南海的珊瑚礁生态考察称为“追梦之旅”,以期为恢复和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探索出一条新路。在以皇甫晖博士为代表的科学家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青年科学家执着、奉献、求真、追梦的科学精神,作品有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厚重和青春浪漫主义的情怀,在现实与追梦之间架起了一座生态道德的桥梁,坚信没有生态道德就没有生态文明。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始终具有科考纪实风格,科学家是他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正面形象。每一部作品都是他探险考察大自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文学记录,而每一次探险考察都会由当地的科学工作者陪同向导,刘先平满怀敬意地将他们写进作品,借他们之口介绍科学知识,在他们身上赋予象征愿景,体现崇尚科学的精神、尊重自然的敬意和面向未来的希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云海探奇》中的大学教授王陵阳、《千鸟谷追踪》中的鸟类学家赵青河、《大熊猫传奇》中的兽医冷秀峻、《呦呦鹿鸣》中的动物学家陈炳岐、《寻找大树杜鹃王》中的植物学家冯国楣、《黑叶猴王国探险记》中的环保专家李明晶。这部《追梦珊瑚》更是冠以 “献给为保护珊瑚而奋斗的科学家”的标题,这里的科学家是以海洋生物研究专家皇甫晖博士、小袁博士、小李博士和小安研究生等为代表的科学家集体。人物形象的重大突破,反映了作者文学立场的重大转变,已经由过往批判地反映生态问题的批评家,提升现在积极地建设生态系统的实践者,大自然文学对自然生态的观照更为深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国大自然文学创作也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

《追梦珊瑚》的故事讲述非常注重“小说艺术”。作者在开篇《引子》里,用一组长镜头推出了大自然——宇宙——太阳系——地球——陆地与海洋——海洋生态——珊瑚礁这样一幅由远及近的宏阔画面,了了数句,极富层次地展示了珊瑚礁在海洋、地球、宇宙、大自然中的重要位置和生态意义,引发全文对珊瑚的追梦和对人类的追问。作品以探险小说的悬念推进情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塑造人物,以鲜活逼真的描写,展现海洋世界的优美、生命状态的壮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突出生态道德建设主题,给人阅读的美感和哲理的启迪。

既然讲述的是“追梦珊瑚”的海洋历险故事,就离不开对海洋世界的描写。作者以生花妙笔,成功描写出海洋世界的不同境界。以“海洋之夜”为例,就有多层视角转换。作者刚登上珊瑚礁盘,举目张望,“今夜没有月亮,繁星虽满天,但总在闪烁。海水泛着深沉的靛蓝色,就像一块大幕,遮住了神奇世界的大门,只有迷迷糊糊的身影似虾似鱼,在水中游动,而近处远处的鱼跳声和各种似昆虫叫的窸窸窣窣声又特别撩人。嗨,还有个小红球在游动呢!是海龟?还是刺鲀?可当我想去追寻真相时,一切又被黑暗掩去……”。待作者打开头灯探望,“光柱下,海底花园色彩斑斓,里面仿佛长满了奇异的书目和小草,开满了大朵大朵的鲜花。然而男孩海水虽透明度高,夜里看,仍给人一种乌兰花的感觉”。情不自禁地潜到海水中,“好家伙,眼前这景色如西天晚霞落入海底!比春天的柳条好药青翠的枝状珊瑚,变幻着深红、玫瑰红的红海柳、鹿茸般的鹿角珊瑚,白玉般的石芝珊瑚,大块头的脑珊瑚、滨珊瑚……更有无数盛装的小鱼在珊瑚礁中游来游去,红白相间的是小丑鱼吧,嫩黄、靛红、黑蓝相间的是蝴蝶鱼吧,还有举着大钳子的蟹,一纵一纵的虾……好美的珊瑚世界!”作者巧妙地用人们熟悉的陆上世界来比拟海洋世界,读者在自然联想中有如临其境之感,美不胜收,心旷神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的语言表达更要规范、准确、纯洁、传神,孩子们阅读作品的同时,不仅享受文学的魅力,而且学习语言表达。

《追梦珊瑚》在题材、主题、人物、语言的全面突破,标示着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审美阶段,即由大自然题材的动植物书写转向自然与人并重、突出科学家在重建生态道德和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或者说,由过去习惯单纯以“大自然动植物”作为审美对象,转向以“人与自然”整体作为审美对象,真正意义上将“人作为自然之子”来描写,通过青年科学家提出的“大自然修复力”理论,将人类“异化了的自然”“再修复”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引发我们思考,人类自身是否也应该具有一种力量来主动修复“被人异化了的自然”?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人类亟需建立科学的“生态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