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作速递 | 作家季宇中篇小说刊发《作家》杂志

发布时间:2022-07-20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季宇中篇小说《甲申疑案》刊于《作家》杂志2022年第7期。








作品节选



甲申疑案

季宇

冯日升

  听说冯日升有点偶然。几年前,电视台要拍一部《刘铭传在台湾》的纪录片,邀我担任总撰稿。他们之所以找我是因为我曾写过《淮军四十年》《共和,1911》等书,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刘铭传是淮军名将,中法战争爆发后,他渡海抗法,力保台湾不失,后出任台湾首任巡抚,为建设台湾呕心沥血,是一位有大功勋于国家民族的乡贤,这个任务我自然乐于接受。在查找资料时,我发现一本清人笔记《甲申纪事》(以下简称《纪事》),书中记录了1884年(旧历甲申)的所见所闻,包括一些人和事,其中就提到了冯日升案。

  据《纪事》记载,中法谈判时,冯日升任中方通事(翻译),但他私下里与法方“暗通款曲”,透露我方底牌,“事发下狱”。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冯日升,也是第一次听说冯日升案。这个故事有些新奇,当即引起了我的兴趣。不过,当时我正在写纪录片,无法分神,便暂时放下了。刘铭传去台湾,正是中法战争爆发之际,当时不少报纸都做过报道。我去图书馆查找过那段时间的报纸,意外发现《申报》也对冯日升案进行了报道,可见此案并非空穴来风。纪录片写完后,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想起了这件事,便回过头来重新查找有关资料,没想到竟所获甚微。原因是有关冯日升案的记载少之又少,几乎很难见到。

  这让我有些费解,如此里通外国,出卖国家利益的案件居然没有见诸任何官方文件。要知道此案发生的时间正是在中法之战一触即发的当口,不可能不引起高层重视。按理说,在督抚奏章和朝廷批复中应该有所记载。可我查找了当年的朝旨和奏章,均无只字提及。

  不仅如此,此案后来竟没了下文,不仅《申报》不再提及(该报向有跟踪报道的传统,如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就全程跟进报道,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而且《纪事》也只是简单一句“事发下狱”便不了了之。

  我和一些朋友讨论过这件事,他们和我一样也觉得这事不合常理。我曾请教过一些专家,亦无收获。他们或因此事太小,未加关注;或因价值不大,不感兴趣。可我一直心心念念地放不下。为了找到更多的资料,我还专程去了一趟五湖。据《纪事》云,冯日升自幼在五湖长大,这里是他的桑梓之地。既然他在这里生活过,说不定就会留下一些痕迹或者有用的资料,哪怕是他早年生活的情况,可结果又让我失望了。当地人对冯日升几乎一无所知,甚至闻所未闻,这让我大感意外。

  我找了五湖当地的朋友,请他们帮忙,其中包括统战部长老程。老程是当地有名的诗人和文史专家,写过六七本关于五湖文史方面的著作,还出过两本诗集。可以说,五湖的人文历史很少有他不知道的。我和老程因文字结缘,认识很多年了,每次去五湖都要找他小聚,这一次也不例外。可当我说明要找冯日升时,他却蹙起眉头,表情十分茫然。

  “冯日升?”他说,“哪三个字?”

  我告诉他后,他仍然摇头。

  “没听说过啊,我来查查吧。”

  第二天上午,老程打来电话,说是在县志上找到了冯日升的记载,马上派人送过来。不一会儿,他的驾驶员送来一张复印件,只有短短的百余字:


  冯公日升,字如曦,世居五湖。年幼家贫,备尝磨难,为西洋教士收养。及长,入同文馆学习,后受命办洋务,工文藻,尤擅夷文,洞悉欧洲情势,有干才。光绪八年,壬午之变,随船赴朝平乱,因功授武信骑尉,官至七品,卒年不详。


  我有点失望,因为这段文字实在是太简略,太笼统,连冯日升的生卒年份也没有,虽然提到了他被传教士收养、从事洋务活动,以及参加壬午之役等经历——这些倒与《纪事》的说法相吻合——可都是我已经知道的,而我最关心的“甲申之案”却丝毫没有提及。

  中午,老程过来陪我吃饭,我们边吃边聊。老程把县志也带来了,那是民国二十年的修订的——此时距“甲申之案”发生时间过去不到五十年,应该说不算太久远,按理修志者不可能没听说过此案,如果此案确实发生过。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修志者出于某种考虑,或受到某种干预,有意忽略了此事。史志上常有“报喜不报忧”,或“为尊者讳”为情况。我又问老程除了县志,还有无其他关于冯日升的资料。老程表示他目前能找到的也只有这些,不过他答应再找找。

  可我依然心有不甘,既然跑了一趟,总不能空手而归?于是提出能否找找冯日升的后人。冯是五湖人,也许他的后人还在,或许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族谱、书信啊什么的。老程答应帮忙。此后几天,他便抽空陪我寻找。我们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冯姓聚居的村落,都没有找到冯日升的后人或相关线索。后来才得知,冯日升祖籍并非当地,他是幼年逃荒来到五湖,并在五湖度过了童年。说到底,他并非土生土长的五湖本地人。至于他的祖籍是哪里,也就是说,他是从哪里逃荒而来,就不得而知了。



沈庆


  沈庆是《纪事》的作者。据史料记载,他是合肥东乡长临河人,字元龙,号御风,秀才出身,著述较丰,除《纪事》外,还著有《御风野乘》《沪上杂俎》《旧闻笔记》及诗词七八种。同治九年(1870年),沈庆弃笔从戎,前往上海投军。

  当年沈庆的舅舅官居总兵,驻扎上海。他是淮系将领,深得李中堂赏识。同光年间,淮系已成气候,势力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李中堂“拜相”之后,很多庐州子弟纷纷投奔而来,如同滚雪球一般。当时有句顺口溜:“会说合肥话,便把洋刀挎。”可见那时的合肥人有多牛!

  沈庆就在这期间投奔了舅舅。沈庆的舅舅名叫刘二喜,此人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幼年读过私塾,十五岁贩私盐,行走江湖,后因杀人遭官府通缉,避祸他乡。淮军草创之初,李中堂来家乡拉队伍,他便投奔麾下。淮军初进上海时,太平军十万大军,三面包围,七路并进,局势万分危殆。好在战局很快改观。太平军节节败退,淮军越战越勇。刘二喜初在铭字营任职,后因战功不断擢升,并获勇号英奇巴图鲁,没几年已官至总兵。史料称其“血性忠勇,每战必身先士卒”。刘二喜不仅能战,而且为人机警,心思缜密。沈庆评价他“行事干练,粗中有细”,“每遇大事,必有静气”。

  沈庆投军后,舅舅把他留在身边,充作文案,这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很多官场上的人和事。中法战争爆发前,刘二喜已加提督衔(这在武职中已是最高)。上海当时华洋杂处,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尤其是租界上的洋人,事涉外交,殊为棘手。好在刘二喜驻扎上海有年,黑白两道,三教九流均有路数,对付洋人亦不乏分寸,拿捏得当,颇得上峰器重。

  光绪十年,即1884年,中法交恶,战争迫在眉睫。法国决定成立远东舰队,剑指台湾。作为当时世界上的海军老二,法国海军的战力不言而喻,而台湾孤悬海外,尚处蛮荒,几乎不堪一击。

  消息传出,朝野上下甚为不安。可就在局势日益紧张之际,忽然传来了和谈的消息,地点就在上海。刘二喜接到电报,立即把罗管带找去了。

  “又要谈了!”他拿出一份电报,朝他抖了抖说。

  罗管带一脸困惑,不停地用手抹着脸上的汗水。时值六月,上海的天气已经有些热了。“贼娘的,咋回事嘛?”

  两年前,自中国出兵越南以来,中法之间打打谈谈,一直没有消停过。每次和谈不是无果而终,便是节骨眼上横生枝节。前不久在天津的谈判也是如此。眼看就要谈成了,哪知观音桥又打了起来。外界都传这次是非掰不可了,怎么又开始谈了?罗管带一头雾水,嘴里咕哝道:“高头究竟啥意思嘛?” 

  “你少烦神!”刘二喜嫌他多事,“高头有高头的想法,你管得了吗?”

  “那是。”

  罗管带吸了一下鼻子,又抹了抹头上的汗。刘二喜摇着扇子,开始转入正题。他告诉罗管带,这次和谈在上海举行,高头来电要他们关注各方动向,随时禀报。

  中法开战前,法国暗探(《纪事》称作“细作”)四处出没,政府早有觉察。在这之前,刘二喜就接到指令,暗中打探,同时对一些可疑人物、重要场所实施监视。这一次和谈在即,高头要求进一步加强防范。刘二喜把罗管带找来,就是商量这件事。

  罗管带绰号罗胖子,他是亲兵营的管带,与刘二喜同乡,加入淮军以来,一直跟着刘二喜,出生入死。罗胖子长得胖乎乎的,大圆脸,眯眯眼,一副憨厚模样。他的脸上总是油光光的,说话也慢慢吞吞。平时动作迟缓,动辄大汗淋漓,连走路仿佛都要喘气,看上去一副不中用的样子,实则这都是假象。他是捕快出身,破过无数大案,有神探之称,而且动作敏捷,枪法极准。

  罗胖子叫什么名字,沈庆书中并未提及,只是称他罗管带,或罗胖子。那天,他被刘二喜找去后,两人商量了好一会儿,决定加派人手,凡重要场所,如码头、要道、茶寮、咖啡馆、电报局、教堂等,都布下耳目,租界更是重中之重。

  就在那次谈话不久,上海便热闹起来。参加和谈的各路人马先后驾临,中外报纸也纷纷派员抵沪。7月1日,法国新任驻华公使巴德诺到达,下车伊始,便狮子大开口,向中方提出立即从琼山撤军,并索赔两亿五千万法朗的要求。与此同时,新上任的法国海军远东舰队总司令孤拔中将也奉命率领“阿米林”号战舰开赴上海。紧接着,法国战舰“巴雅”号、“益士弼”号、“野猫”号等多艘战舰也从香港开拔,驶向内地。

  这一系列举动不外乎是向清政府施压。就在这当口,一个神秘人物来到了上海。他就是孔怀仁。罗胖子得知消息,立即赶来向刘二喜禀报。

  “你看准了?”

  “那是。”

  “啥时到的?”

  “今天中午,乘坐的是天龙号。”

  “从天津来的?”

 “那是。”

  刘二喜立时警觉起来。这个孔怀仁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地道的法国人,1835年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父亲是一个酿酒商,拥有数个葡萄种植园。孔怀仁的法国原名叫莱昂,在拉丁文中意为狮子。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孔怀仁自幼崇尚强权,喜欢冒险,曾去非洲和美洲等地游历,险些丧命于原始丛林。还有一次,他被当地土著抓住,命悬一线,但却侥幸逃脱。从圣西尔军校毕业后,他加入法国军队,之后转入情报部门。此后,他被派往越南和法属印度地区活动。他的军衔可能是中尉,但也有的史料称他为少尉。

  法国入侵越南后,他以商人身份来到中国,并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孔怀仁。据说,莱昂中尉,或少尉,读过《论语》,对孔子十分崇拜。但作为一个忠实的殖民主义者,他的所作所为却与“怀仁”两字极不相称。

  孔怀仁来到中国,在上海成立了一家矿业公司,打着探矿名义,在中国各地到处跑。高头早就注意到这个人,多次指示刘二喜盯住此人,加强对他的监视。在和谈开始前一段时间,孔怀仁一直不在上海。他去了哪里?《纪事》中并未提及。

  现在,他突然回来了。而且,不早不晚,就在上海和谈即将开始之际。刘二喜本能地感到来者不善,联想到高头来电,要他在和谈期间,关注各方动向,便要求罗胖子对他“重点关照”。

  “你派人给我盯牢了。”他吩咐道。

  “那是。”罗胖子应承。

  “看他去哪里,和谁来往,总之,不能有一毫毫马虎。”

  “那是。”

  罗胖子领命而去。他吩咐手下紧紧盯着孔怀仁,一连几天过去了,并无异常。孔怀仁每天会友访客,交际应酬,有时去公司打理事务,晚上则参加派对,喝酒,跳舞,与女人厮混。尽管如此,罗胖子仍然没有放松,每天听取手下汇报。有一天,手下报告孔怀仁去了天主堂。西方人信教,这本属平常,罗胖子起先也没当回事。可过了两天,手下又报,说他接连两天天天都去了教堂,而且有时还不是做弥撒的时间,以前可没见他跑得那么勤。“哦?”罗胖子多了个心眼,这天便亲自来到教堂,在街对面的茶馆里远远察看,果然看到了孔怀仁,只见他进了教堂,待了半个多时辰又出来了,然后迅速离去。罗胖子正在琢磨他来这里干什么,忽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闪了一下。

  “冯日升?”

  他心里咯噔了一下。

  ……




作者简介



  季宇,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省政府参事,《清明》《安徽文学》主编等职。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群山呼啸》《新安家族》《淮军四十年》《共和,1911》等,小说集《猎头》《当铺》《最后的电波》《金斗街八号》等。中、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收获》《钟山》《十月》《上海文学》《作家》等刊发表,并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选刊和各种年度选本所选载。长篇小说《新安家族》译介为德文出版。另有影视作品多部。其中49集电视连续剧《新安家族》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和各大卫视播出。作品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飞天奖、金鹰奖、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和安徽社科文艺奖等。根据《当铺》改编的电影《家丑》获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