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皖军方阵”抒写新时代 · 黄山篇

发布时间:2022-12-02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的话


文学是时代的“底稿”,是历史的见证。广大作家应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历史、山河、文化之美和时代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皖军”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书写一方沃土上历史和生活的变迁。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安徽日报》推出“‘皖军方阵’抒写新时代”专题巡礼,呈现江淮儿女创造历史进程中的妙笔书写、艺术创造,展现各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奋斗壮志、创造伟力、发展成果。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醉美新安江潘成摄

作品欣赏

一湖碧水漾笑纹

汪红兴





炎炎夏日,刚放假,家住月潭湖镇的二舅,迫不及待打来电话,邀我去小住两天。

那片青山绿水,是我魂牵梦绕之地。缥碧的率水河穿针走线,两岸散落着翠竹人家,上呈、吉滩、陈村、霞瀛、沉潭、罗洲、毕村、廻溪、台子上……那洒满了我童年的笑声,有我满天星般闪烁的记忆,住着熟悉的父老乡亲。

它以前叫陈霞乡,更名月潭湖镇是2021年1月以后的事,是伴随着黄山市最大水利工程项目——月潭水库下闸蓄水后才改的。它是黄山市最年轻的镇,也是皖南最大的移民集镇。



建月潭水库是黄山人民的梦想。一是防洪之需:平日温柔的率水和横江,像是一对姊妹,从崇山峻岭中盘曲而出,手挽着手,在屯溪三江口相融交汇成新安江,蔚为壮观。可一旦到了梅雨季,倘若老天发脾气,特大暴雨突袭,两水齐攻,屯溪便沦陷成水乡泽国。记得1996年汛期,屯溪洪水漫街,损失惨重。二是保护新安江之需:率水是新安江正源,是安徽最美最清澈的河流之一。拦下这盈盈绿水,聚成1.57亿立方米的“大水缸”,可满足黄山市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长远发展的需要,对保护整个长三角区域生态都很有意义,此外还能兼顾灌溉、发电及旅游等。建成后,屯溪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到100年一遇。

项目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2015年12月启动建设,历经五个寒暑始建成,投资30亿元。其中,移民搬迁安置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老百姓故土难移,家园难舍,乃人之常情。水利工程为公益性项目,补偿标准不可与城市开发相比。广大移民,作出了很大的奉献。

党和政府当然不会忘记他们!当初决定搬迁时,黄山市就明确提出,确保移民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据摸排,库区移民有7921人,分别安置在7个移民点,陈霞集镇移民点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有1080多户4000多人。



坐上今年新开通的206路公交车前往。许久未去,果然不一样了,以前到陈霞都是破旧的农用中巴车,道路坑坑洼洼。如今公交车敞亮舒适,沥青公路宽敞平整。约摸40分钟,远远地看见一根直刺苍穹的大烟囱,仿佛顶天立地的巨人立在那里——陈霞集镇到了。这根大烟囱是40多年前乡里办轮窑厂时遗下的,早已废弃,倒成了移民集镇的新地标。

真如游子回乡,心跳都快了些。匀气展望,眼前一亮。千余幢粉墙黛瓦的三层小楼,鳞次栉比,马头飞翘,错落有致地铺漫在600多亩的小山岗上,边上一汪碧水环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若大气磅礴的水墨画卷。好一幅新安山居图!

谁又能想到,这里原本只是一片荒山与茶园?

这里聚集陈霞、廻溪两个行政村共13个自然村的村民。13个村我都去过,大多藏在山沟里。有的村,比如罗洲,对外交通全靠一条渡船,风景美则美矣,着实生活不便。这些村子经济单一,林茶为主,大多贫困落后,住房低矮破旧,巷弄狭窄凋敝,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平日里村寂人稀。

“红兴来啦!快来坐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商业街上成有理发店老板周成有扯嗓喊我。这条新建成的商业街长300多米,超市、餐厅、窗帘店、建材店、渔具店等几十家店铺,两侧排开,整齐划一,颇为热闹。

成有理发店是家老店,原本开在陈村乌塘附近,与我外公的“益寿堂”药店相连。在我幼时,成有的父亲常给我剃头、掏耳朵,舒服极了。老爷子已92岁,正坐在店内看电视,见了我直笑,目光融融的皆是暖意。那把写满岁月沧桑的剃头椅还在,坐上去,仿佛回到了童年。成有子承父业也已有30多个年头,店面今非昔比,真是气派多了:“我这幢店面房,三层建筑面积共270平方米,搬迁安置后,住宿条件大大改善,这里人气旺,生意不错!”

环境整治让村子大变样,移民点内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宽敞的沥青路直抵家家户户。街心公园建起来了,太阳能路灯站立两侧,展眼碧水青山,处处草木葱茏,家家庭院美丽。

二舅已年过古稀,原本一家六口挤在一间小屋内。搬迁后,分到2块宅基地,给两个儿子建起了两幢楼,每幢足有200多平方米。房子装潢一新,宽敞明亮,各种电器一应俱全。“现在家里宽敞了,你这回来,也能多住几天了。”二舅亮堂堂的嗓门中透着自豪。

童年玩伴阿宝正好经过,二舅招呼他进来坐坐。阿宝容光焕发,穿着浅灰色保安服,比以前精神多了。阿宝比我小4岁,人实诚,但因家里穷,一直打光棍。他进了院子,满脸掩饰不住的笑意。

“这么有精神头儿,有啥喜事儿?”我问。

“阿宝在村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前阵子刚娶了媳妇!”二舅道。

成家立业,安居乐业,对谁都是大喜事。

饭后,在集镇四周转了转,中心小学、卫生院、农商行、村委会等一应俱全,全是新建的。这里的学校设施挺齐全,连智慧课堂也进了教室。

镇上有哪些新产业?正好迎面碰上村支部书记邵冬生,随他去参观乡镇振兴产业园区。这几年为月潭水库建设,他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为了集镇长远发展,必须发展生态产业,让移民有钱赚。村里正抓紧建设厂房,不少投资商看中这里的商机,正在洽谈合作。厂房建好,项目来了,农副产品加工、来料加工都会转起来。”邵书记边走边说。

园区里,两幢千余平方米的钢架厂房已竣工,另两幢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钢架厂房正如火如荼建设,高温下电焊火花四溅,我这个外来参观者心头一阵火热。安家要兴业,人心才不会悬浮。这里将生长出的生态产业,给移民新生活提供的是长远充沛的新动能。



翌日黄昏,去新建的陈霞大桥散步。东面入口处的现代化污水处理中心终端已建好,机器昼夜运转,不让污水污染新安江。

纳凉的人不少,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率水河上最后的艄夫叶有发,水上漂泊了一辈子的老人,73岁了,依然精神矍铄。久未相见,一阵寒暄。他去年4月放下了竹篙,安享晚年。“吃住都比以前好,生活环境大变样,日子一点不发愁,每天看着这条江,想想这辈子风里来雨里去,老来还真不错。”老人古铜色的脸上绽放笑容。

伫立大桥上,夕阳西照,斜晖脉脉,湖面波光粼粼,白鹭翻飞。眼前这10平方公里的水面山水相映,美轮美奂。桥下就是著名的藤溪古渡所在。北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的深秋,大文豪、政治家王安石从家乡江西临川一路迢迢而来,路过此渡,后写下“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麾岭月明中”的诗句。藤溪,便是陈霞古地名。

夜幕渐合,回眸新镇。那烟囱之下,华灯初上,灯火点点,宛若星辰。远远传来广场舞场上的歌声和笑声,习习凉风中,幽暗的湖水也似随之漾开圈圈笑纹。

青山绿水,日月新天,人健心齐,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


汪红兴,男,1968年11月生,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无党派人士,乡村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徽学会成员,休宁县作家协会主席,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发于《中国教师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作家天地》等报刊杂志。在省级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创作方向以散发为主。

作品欣赏

希望(组诗)

汪春茂





龙田乡


贫穷是一种痛

痛进大山的骨骼

“狗留”是“逃离”也是

有些悲苦真的千载难言

马金岭一道又一道

山鹰的轨迹

划过千百年时间的灰黑

茶籽岭一层又一层

日头下劳作的山里人

总落一身干枯的灰黄

哪些路段难走

出门打工的人最清楚

水珠跌落石岩

因为有清澈的泉眼

思想擦去尘埃

才跟上心跳的节拍

万物皆有使命

只待涌起风云

贫穷与扶贫的较量分了胜负

山水的意义被重新论证

“狗留”变身古楼

“逃离”长出桃林

日子渐渐舒坦开来

村民置身新梦摊开的诗与画

*龙田乡古楼坦村、桃林村曾因贫穷和闭塞而被称狗留、逃离。


新安江


身体里居住着徽州

享受阳光普照

每一天都带着米酒的味道

浩荡江水汇集于屯溪

新安江永不衰老

在老桥沉吟 渔歌唱晚和竹声萧萧

在新桥注视一个城市在绿梦中摇晃长高

古楼坦

泉水在深山里轻歌曼舞

大山给予的还有蝴蝶翅膀

沿着山下方向

你看见旧时稻仓已被废弃在河岸

不与一株古树谈论蚊虫的生死

不再是一条道路上走过祖祖辈辈

如今的马金岭古道

再不是弯来弯去的闭塞循环

黄塔桃高速的车流

正在从城市里赶来


梅岭山庄


村村通公路在石岭上蜿蜒

耳旁掠过淳朴的风

善良的老人把诚恳写在脸上

一路上的金色

将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叶子落在石阶上

照壁挡住所有邪祟的侵扰

此时你看见一个巨大的福字

照亮整个梅岭山庄


作者简介


汪春茂,现为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干部,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分别在《诗歌报》《星星诗刊》《安徽文学》《诗歌月刊》《飞天》《新安晚报》《葡萄园》《诗深圳》等全国各地八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五百多首。作品被收录《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诗人》《中国诗歌地理-安徽卷》各种年度选本。出版诗集《走上生活之岸》(文汇出版社)。

作品欣赏

放歌黄山

胡建斌





这些年,我创作了一些歌曲,但在徽州、黄山两个顶流IP中,徽州歌曲写得较多,如:《月映徽州》《雕刻徽州》《那古道》等。反观笔者写黄山的歌屈指可数。读者朋友一定要问,难道是你不喜欢黄山吗?当然不是!我生于斯,长于斯,谁不爱自己的家乡?

与朋友们交流时,他们常问我,黄山为何没有一首在全国唱响的歌曲呢?是啊!问得好!我也在扪心自问,黄山的歌,名家高手写了许多,大家都在积极努力。有人说,也许是黄山太美了,艺术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吧!这只是托词吧!作为一名黄山文艺工作者,总觉得是一种缺憾。

黄山市文化局于2006年11月开始,面向海内外开展“唱响黄山一支歌”歌曲征集活动。全国词曲作者踊跃参加,评选出了歌曲《想和你一起去黄山》《黄山看云》等优秀歌曲。

近些年,我市播放较多的是歌曲《黄山之约》《迎客松》,这两首歌均出自名家之手。2009年5月底,著名音乐人何沐阳第一次应邀来黄山,对黄山赞不绝口。

常言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2009年下半年,央视“中华情”栏目承办黄山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文艺晚会。我市提出要创作两首黄山、徽州的原创歌曲,时间紧,任务重,导演也犯了难。情急之下,我推荐何沐阳来写一首黄山的歌。

“恍若在昨天,光明顶一别。你惊世的美,篆刻心间。水墨的画面,神游千百年……”在当年“中华情”黄山节文艺晚会上,由徐千雅演唱的歌曲《黄山之约》首次在黄山大地响起……

“迎客松你迎接谁?是往来的云,是过路的水,是迎接天下人间八方客,风雨不知累,总是把手挥。”著名词曲作家石顺义和杜兴成创作的歌曲《迎客松》,由黄山市委宣传部出品,亚洲爱乐乐团伴奏,黑鸭子演唱组合演唱。

梳理到这里,本人有些惭愧,徽州的歌写了一些,黄山歌曲创作才刚刚起步。直到2020年,应刘君夫妇之邀,为他俩量身定做写一首黄山的歌。虽然首次写黄山歌曲,但对黄山的美,还是很有感觉的,这首歌的创作很有灵感,很顺畅,一气呵成。我脑海中出现的松树是男子汉的形象,云儿是柔美女子的形象,我采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只见他们在松涛中,在云海里,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青松穿着绿色衣裳,他与云儿捉迷藏,松儿青涩地追着云儿问,可愿放弃仙境和我去远航。松涛阵阵是爱的歌唱,云卷云舒涌爱的波浪,松牵着云啊云倚着松,黄山连心锁彰显爱的地方。”

我想,黄山风光秀丽,底蕴深厚,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李白、徐霞客等文化名人寻迹黄山,写出千古绝句。渐江、黄宾虹、刘海粟用水墨丹青描绘大好河山。

黄山,是一座文化之山,艺术之山。我始终坚信,这么美丽的黄山,一定会有艺术家写出在全国唱响的黄山经典歌曲。

山高人为峰,艺高人胆大。这座艺术高峰,一定会有人攀登、超越。

放歌黄山吧!我们期待着……


作者简介


胡建斌,中共黄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歌曲《月映徽州》《雕刻徽州》《那古道》等作品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曲《雕刻徽州》荣获安徽省政府社科奖(艺术类);歌曲《新安江,我的乡愁》荣获“美好安徽”全国征歌银奖(金奖空缺);歌曲《那古道》《徽州味》荣获安徽省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出版个人作品集《寻梦徽州》。主编《徽州技艺》《粉墙黛瓦忆徽州》,策划出版《徽州百祠》等书籍,文章在《中国戏剧》《安徽日报》《新安晚报》《新戏剧》《安徽画报》等刊物发表。

作品欣赏

村民组长的美丽乡村梦

许若齐





在黄山市,到处有河有溪,保护流域生态是个重要的事。

在休宁县板桥乡的梓溪村,我们认识了老汪,听到了他一心守护清水绿岸的故事。

老汪五十多岁,脸庞黝黑,眼睛有神,一看就是个乡村能人。老汪有头衔:梓溪村民组组长。维护辖域内长约两公里的水域生态,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

老汪不是官儿,在这一带却是个人物。早年中师毕业,当过老师,算是当时乡村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做过生意,在杭州闯荡了18年,这几年谋乡村振兴,他又回来了。

这些年,新安江流域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小河干净大河清洁。这梓溪虽小,连着沂源河,沂源河到溪口进率水,率水可是新安江最重要的支流!他这个小小的组长就有了大格局。

村子有一百多户,三四百号人,梓溪绕村而过,两岸皆是人家,吃喝拉撒,哪一件离得开水呢?所以,他要做的事情真不少:河岸水面无垃圾,无违法排污,无非法捕鱼,无乱采、乱倒、乱堆、乱建现象……

这“七无”哪一件做起来不挠头?譬如以前家家都是旱厕,简陋、随意,排泄物都顺流排进溪里;一进村,异味扑面而来。老汪毕竟在大城市待了十几年,刚回来时实在忍不了这样的环境。听老人说,当年哪能让粪水流进溪里!哪一段水能干什么都有规矩,最上面的肯定是人喝的水,一点马虎不得!村子还勒石立碑,定成村规民约。

此类石碑古徽州许多村落里都有,世世代代栖居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骨子里喜欢青山绿水,习惯把居住的地方弄得干净清爽。有一个村子,把用水的地方分里井、外井和下井,并在一旁赫然立下井规:里井,早八点前,仅限舀取饮用水,八点过后,方可用来洗茶具等零污染用品;外井,用于洗菜洗衣服;下井,用于洗刷农具。真是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老汪决心从改造旱厕做起。

对村民来说,有个观念与习惯的改变问题。他们图方便,自己有一点不方便,就不会让老汪方便地做这件事。老汪有耐性,有办法,多跑多说,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动员起来做留守老人的工作,他们见过世面,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哪能再忍受这臭不可闻的旱厕!

这真是个好办法!一鼓作气,村里的旱厕统统拆了,所有排泄埋管排污集中处理。

年轻人过年过节回来很高兴:这厕所上起来不别扭了,外人进村再不要掩鼻而过。小溪想必也是满意的,还有什么比洁美让它们哗拉拉的歌吟更欢畅呢?

当然,最认可的还是常住村里的人,再也不想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了。文明、卫生,日子就要这样过。

老汪劲头很足,又带领村民忙起了“三美”:

整洁美。溪岸沿线排除杂乱无章,修复缺陷河磅,垒砌护河挡坝清理丛生杂草。两边的坝是用大小差不多的片石砌成的,上面绿草萋萋,既好看,通气性也好。

清澈美。定期清理河底淤泥,疏通死水出口,定期蓄水放水冲刷河面。溪水要干净清洁,不能全靠上游来水,小溪流容易堵塞,特别是枯水季,流水不腐,清淤冲刷,偷懒不得。

活性美。每年汛期过后,为了给自然生长的小河鱼有更好的生活环境,选择适宜的河段,依次堆石,水有回旋,微波荡漾,增强溪流的生命共存状态。

水就讲究一个“活”字!一进村子,一溪活水就轻盈流来,两岸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每隔三五十米就有小桥横跨其上。水清澈见底,能清楚地看到水中的鱼,时不时有鸭子凫游过来,悠然自得。

一张窄窄的竹排泊在岸边,排前一根长长的竹篙插在水中,稳当当地立定。老汪亲自撑排,带我们在溪流里缓缓地走了一段。小小竹排水中流,仿佛在画里行走。

小溪就是一个村庄的名片。水好,环境好,其他的开发会接踵而来:乡村旅游、养冷水鱼、野外拓展培训……小小的梓溪村,就能充满灵性与活力。

待遇不高,一个月几百块钱,也就是家门口的事情,不耽误种菜、养鸡、采茶,要的是一份责任心。老汪说,就希望家乡一天比一天美,乡亲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作者简介


许若齐,教师,现居合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山文化书院副院长。有多部文集出版。

作品欣赏

山水造画廊 华章是序章

程勇军





从徽杭高速歙县南源口站下,沿省道去往深渡镇,经新杨村乘船渡新安江,驳岸的地点就是九砂村。

一路沿江而行,车窗外闪现的风景不时引发众人惊叹。1000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权德舆也曾在风和日丽的情境中,顺着这样的风景漫游。他写下的《新安江路》,穿过新安江漫长的诗歌之路,传诵至今: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人远禽鱼净,山深水木寒。啸起青蘋末,吟瞩白云端。即事遂幽赏,何心挂儒冠。

这样的诗歌有一种将身心托付给自然的感怀。而我们的九砂之旅,亦能感受到山水对人的感召与浸润。

九砂是歙县水南的一座村子,依山傍水。渡船缓缓划开水面,人在船中四处观望,村庄如晶莹的玉带映入眼帘,典雅的徽派建筑错落在水岸边。

这座水边的村庄故事也很多。九砂村居民原为朱、凌、丁三姓,随着明代宣德年间(约1426年前后)姚氏的到来,三姓开始式微,流转至今,九砂村现在村民也多为姚姓。当地流传一则民谣:“打不完的漳潭鱼,看不完的绵潭戏,砍不完的九砂柴。”概括了九砂山地地理人文的茂盛。

九砂村背靠来龙山,自上而下有石天台、龙船坞等9座小山直入新安江,旧称“九龙治水”。1959年新安江大坝蓄水之前,村前河滩曾达千亩之多,沿江而成盛景。如今的九砂,是新安江山水画廊中一个有名的支点。2021年2月,黄山市新安江百里大画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简称新百旅公司)改制组建后,即开始打造九砂村风情古村落: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入手,设计制定九砂旅游服务综合体。已完成19幢民房资源整合,具有明清风格的姚氏宗祠打造成为轻奢吧,游客在此既能找到惬意的乡村体验,也可以享受都市的便捷与浪漫。

新安江山水画廊是新安江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2011年2月,习近平批示:“千岛湖是我国极为难得的优质水资源,加强千岛湖水资源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安江模式”应运而生。

有压力,就要转为动力。对新百旅公司来说,愿景已经规划,蓝图正在落实:

提升改造适合休闲观光游的九砂古村;完成歙县深渡镇粮库改造三期工程主体施工;完成深渡镇大茂片区项目规划研究方案……

歙县深渡镇大茂片区建设,是新安江百里大画廊项目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将极大地助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赢。打造高速无波艇8艘、新安江游船服务资源整合、深渡主码头及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建设深渡古镇特色街区……新百旅公司副总经理程三丽为我们展示的一份建设清单,每一个总结和数字都能让人看见未来。以山水画廊景区为切入点,以深渡山水画廊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这段新安江的旅游品质一步步提升,“我们还将试点推行高速航线,努力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不远的未来,深渡至千岛湖将通行高速无波艇,两地航程将从四五个小时减少到1个多小时,恰如“水上高铁”,使游客体会到青山绿水间冲浪的快乐。

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大自然泼墨渲染,妙在天成,建设者工笔勾画,成于匠心,自然之美经过人的提炼、时代的铺陈,人在江上游,会领略更醉人的人间丹青。倘若诗人权德舆复生,也会感到欣慰吧。


作者简介


程勇军,《黄山》季刊执行主编,出版随笔集《在旧居读信》、评论集《简说:诗歌的面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