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皖军方阵”抒写新时代 · 六安篇

发布时间:2022-12-13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的话





文学是时代的“底稿”,是历史的见证。广大作家应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历史、山河、文化之美和时代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皖军”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书写一方沃土上历史和生活的变迁。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安徽日报》推出“‘皖军方阵’抒写新时代”专题巡礼,呈现江淮儿女创造历史进程中的妙笔书写、艺术创造,展现各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奋斗壮志、创造伟力、发展成果。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大别山风光刘正祥摄

作品欣赏

小溪河的欢歌

伍凤麟





在单龙寺镇的双龙村,小溪河蜿蜒而过,清澈的河水唱着欢歌,常有飞鸟在河中飞翔、觅食,与河畔绿树掩映的村庄构成一幅流动的乡村画卷。

小溪河是双龙村的母亲河,村民临河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悠然滋润。

双龙村的村民说,曾经的小溪河“晴天像水沟,雨天像黄河”,两岸被山洪水冲刷得参差不齐,河床几乎要高出路面,河边村民习惯将垃圾倒进河中,河水污浊不堪。小溪河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脚步而变得清亮起来的,也见证了两岸村庄的沧桑巨变。

希望的种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溪河两岸的村庄大多是土砖垒的老房子,一条泥泞的土路是进村的唯一通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山里的人们,日子过得很清贫。

一个偶然的机会,村民蒋立云掌握了种植黑木耳的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起了黑木耳。由于质量好无污染,来这里买黑木耳的人络绎不绝,一时之间,小溪河热闹起来,中央电视台专门来拍摄了新闻专题片《小溪河之路》,让这个深山小村落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如今,小溪河人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充满了自豪和怀念。

“靠着种植黑木耳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人有使不完的劲。小溪河里流淌不息的河水,就是我们当年辛苦干活时的样子!”70岁的石灰冲村民组村民张友根感慨万千,他当年也是村里种植黑木耳的领军人物。

传统的黑木耳种植需要大量砍伐椴木,毁坏植被破坏生态,随着封山育林的推进,黑木耳种植走进尘封的历史,有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有人重又陷入贫困。2015年,双龙村被确定为贫困村。

何时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子”、过上“好日子”?穷则思变、敢闯敢干的种子根植在小溪河人的心田,只待春风一吹,又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致富新路径





“这茶颜色好!”

“除了摇青、炒青,发酵的时间也要把握好……”

在双龙村贫困户储著权家,一场关于如何将山野茶制作成乌龙茶的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

“听说你自制摇青机,制成了乌龙茶,我今天特意给你请来了茶叶专家,给你的乌龙茶‘把把脉’!”老储的乌龙茶试制成功,霍山县主要领导带着茶艺专家再次登门。

储著权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能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自费到安徽农学院学习菌种养殖种植,回来后发展黑木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后来小儿子患重病,先后到上海合肥等地各大医院救治,不久爱人又患上了糖尿病,雪上加霜。一家两个常年吃药的病人,老储债台高筑,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县委领导得知情况后,专门结对帮扶。不安于现状的老储盯上了漫山遍野的山野茶,如果能够制作成乌龙茶,打造特色品牌,一定能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镇村和有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老储争取到发展资金,流转50亩土地建成茶叶基地,申请注册了“林中音”商标,霍山县蒲公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免费为其线上销售。如今,老储的茶叶成为“零距离”电商平台的主要销售产品之一,今年还走进了快手直播间,成功搭上网络销售的快车道。老储自己脱了贫,还带动群众一起发展茶产业。漫山的茶园变成源源不断的绿色银行。

同时,村“两委”引进鼎萃山乡康养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了生态养猪合作社,专养黑毛猪。公司提供仔猪,贫困户采用传统生态方式喂养,公司不低于同期市场价回收猪肉,然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及供应链运营管理,将猪肉销往市场。

夕阳西下,家家户户飘起了炊烟,村民吴海浚还在猪栏里忙活,为100多头黑毛猪喂食。他患有严重哮喘,经常住院,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大部分药费得以报销,才大大缓解了家庭压力。2017年,他申请2万元小额信贷,扩大养殖规模,又种了5亩中药材。“这些猪都是黑寿淮猪,肉质鲜美,不愁销路,农业公司提供猪苗、养殖技术,统一回收,价格比市场高出不少!”如今,吴海浚家光母猪就养了11头,肥猪存栏也保持在100头左右,年销售近200头。像吴海浚这样的养殖贫困户,双龙村生态养猪合作社有近30户,每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

一群追梦人





王磊是双龙村扶贫第一书记,临近退休年龄的他,2018年来到村里,一头扎进扶贫事业,“就图让大家都能脱贫过上好日子”。他带着扶贫工作队,用脚步丈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细细摸排村情和贫困户情况,和村“两委”一道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脱贫方案,发展脱贫产业。

一场疫情,让当地农产品生产销售受到极大影响。为减少损失,王磊发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成员,通过网络和亲朋好友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他的汽车后备厢,装满了帮朋友订购的蜂蜜、葛根粉、茶叶、干豆角等。他到农户家把产品收上来,再给买家邮寄或亲自送去。一次,甚至连夜送到50公里以外的市区,费时费力不说,自己倒贴的汽油费、邮费算不清。“不能算个人的经济账,而要算群众产业脱贫致富的大帐。”王磊说。

60多岁的彭光东是五保户,无儿无女无亲人,身患严重肺结核。扶贫队和村干部常到他家里送米送油。后来,老彭病情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王磊多方协调,将他送往县医院治疗,并请护工精心护理,直至病愈。双龙村有19户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无法发展产业,村里就开发护林员、养路工等公益岗位,想方设法为他们增加稳定收入。如今,村里的163户439名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

2017年以来,双龙村新建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了小溪河治理项目,新修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小溪河一改昔日长满荒草、河坝破旧不堪的场景,如今整洁亮丽,河水清澈,鱼虾成群,夹岸绿树成荫。山外的游人慕名而来,溯溪而上,陶醉于这里的美景,小溪村的乡村旅游日益兴旺。

脱贫攻坚战胜利了,但那不是奋斗的终点,扶贫工作队员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的事迹化作老百姓的口碑,化作小溪河接续发展的新标杆、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新的一群追梦人,带着乡村振兴的使命,来到这片热土。党支部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戴文俊,从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带着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谋项目、促发展、强志气。养羊基地、黄精种植基地、茭白基地、蔬菜基地相继建起,脱贫户成了产业带头人。生态经济、农旅融合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党建引领、大户带动、群众参与,小溪河畔的山林、田园变成了百姓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小溪河的河水和着人们的幸福欢歌,一路向前!

作者简介





伍凤麟,笔名秋水,公务员,六安市作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以散文、诗歌创作为主,在《安徽文学》《清明》《安徽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出版个人散文集《且听风吟》,获得“安徽江淮散文大奖”“安徽金穗文学奖”“六安淠河文学奖”等奖项。

作品欣赏

遇见

王太贵





遇见这片红色热土,放缓脚步

用写意手法诠释坡上农人、青青茶谷

杜鹃红了,漫山遍野的炭火在哔剥炸响

立夏起义的枪声,清脆地穿透颤动的心房

八月村口桂花的清香

洒入当年战斗的月光

今天,阳光催熟的江淮果岭

空气中能挤出糖分

猕猴桃、桑葚、火龙果和葡萄

彩色小灯笼在枝头密密照耀

赛道追着果园跑,

各地骑手们从鼻子眼睛一直甜到心扉嘴角

喝一盏石斛美酒,

与星星交换一个喧哗的夜晚

落叶摇金是湛蓝晴空的回信

在仙人冲绘画,去月亮湾采风

用红纸剪出欢喜的脸庞,

用泥巴捏出快乐的形状

听竹海流出夜籁的清响,

听山风述说绿色的近况

淮河大堤上,一只只蝴蝶左顾右盼

满眼的浓绿植被拉长了焦距

老屋变身工作室,返乡年轻人筑巢于此

轻轻推开故乡的门扉

乡愁是田园草叶上滴落的新鲜露水

爱与被爱萌生间的皖西真叫人沉醉

作者简介





王太贵,1983年生于安徽金寨,现居霍邱。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安徽文学》《中华文学》等刊,入选多种选本。

作品欣赏

永远的赵大塘

赵延文





(一)


秋收时候回到家乡

大哥在铁道旁等我

一列动车风驰电掣驶过

大哥说这车快得像一颗子弹

那颗子弹

他在战场险些遭遇过

嘭,一声清脆划破南方的山林


(二)


铁路一侧

是松柏掩映的公墓

石碑林立,庄严,肃穆

大哥说像他列队的战友

说他们的魂魄会回到家乡

大哥开车带我经过公墓

像出征前的最后一次检阅

我看到,风在帮他系上风纪扣


(三)


嫂子准备了许多酒菜

把秋天所有的色彩都盛入盘中

嫂子问,你还记得赵大塘么

我说我就是赵大塘的一片柳絮

春天来柳絮在飘

秋天来游子归巢

我们老了

赵大塘越来越年轻了


(四)


我想去看看赵大塘

大哥说你怕是认不出了

乡村就像城市

到处是高楼和厂房

大塘已成为垂钓中心

那颗老榆树枝叶繁茂

树干上贴的二维码告诉人们

这里是,赵大塘


(五)


我的家乡叫赵大塘

那里曾住着许多男女老少

长着许多椿树和柳树

春天飞扬起一串串柳絮

落在无风的大地

像长大了的我们

飞向无悔的前方

作者简介





赵延文,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协会会员。在《皖西日报》《新安晚报》《六安晚报》发表散文、诗歌、小品近40篇。2019至2022年,在《散文选刊》《安徽日报》《宝安文学》《合肥文艺》《安徽法治报》《皖西日报》《淠河》《分水岭》《映山红》发表散文、诗歌近30篇。

作品欣赏

到乡下上班

丁迎新





走上街时,路面清爽干净,早点摊已热气腾腾。我步行到公司班车停靠点,坐上车,向着东方刚露出的红盈盈笑脸出发,暖意渐生。

没错,这是到乡下上班!

目的地是距离县城十来公里的一个叫千人桥的乡镇。我上班的地方叫鹏翔小镇,就位于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千人桥近郊农村。一路是快速通道,毫不亚于高速公路,两侧还多了如画的风光。

一路阳光灿烂,侧首车窗外,城市的高楼悄然遁去,葱郁的树木跃入眼帘。远处,是辽阔无边的田野,是一座座农家别墅。

以收获著称的秋季,只能在乡村兑现。春之花红、夏之绚烂、冬之雪寒,都可以在城里找到,唯独秋天的收获必须与泥土相关联,那是筋与血的牵连,不能分割。

田野里一望无际的金黄,是令世间生命崇拜的辉煌,把浑厚朴实的大地母性展现无遗。点缀其间的农家最幸福,常年浸泡在稻花香里,他们永远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道路两边,尽显秋天色彩斑斓的魅力。早上七八点钟,阳光斜射,晨雾仍在屋舍和阡陌间流连,道边树、堤上林、陌间草、屋前荫、沟沿枝、渠侧植,一一洗尽慵懒灰暗,清新明亮,妩媚至极。许是哪一位画家随意扔出的颜料笔落地生了根,见风长,毫无约束地长,尽显真性情。

时光倒推,向城市进发曾是几乎所有农村人的梦想。考学、当兵、外嫁、务工,方式方法不同,却都围绕着脱离农村、过城市生活的心声。

小时候,我最羡慕的就是在城里上班的人,不沾一点泥土味,坐在窗明几净的屋里,定时拿工资,吃穿不用愁。乡下人把那叫作铁饭碗,那生活里的每一样都让我们羡慕。

改革开放打开闸门,数以亿计的乡村人来到城市,实现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种种,城里工作、买房和生活,已是寻常。时代变迁,已无所谓铁饭碗,只要努力,人人都有回报。

城市没有忘记乡村,发展的洪流聚焦于乡村。从新农村到乡村振兴,都是为了共享富足和幸福。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城里人,改变了上班的方向,在农村扎下了根,越来越享受这乡间的生活。

合安高铁,穿越舒城而过,舒城东站又落在了千人桥,高铁小镇的名号已经叫响。固有的天然优势,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把这片乡野之地托举为江淮土地的亮点。

又何止此地?放眼全国,城市与乡村界线不再明晰已是大势所趋,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到乡下上班,将成为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只不过赶了个早,提前尝了鲜而已。

作者简介





丁迎新,笔名晓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作家研修班学员,六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清明》《西部》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被《小说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转载,入选多年度各版本《中国微型小说年选》《中国年度小小说精选》《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中国微型小说年度排行榜》《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年度杂文》等选集,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志愿文学小说一等奖以及《小说选刊》《人民文学》等主办全国小说及散文大赛等级奖百余次。出版小小说集《咖啡加盐》《找·寂寞》和散文集《家有帅哥》《就想做个大反派》。

作品欣赏

置身这九十里画图

陈斌先





大别山在绿荫的簇拥下逶迤而来,回旋的地带托举出金安;山峦叠嶂中,扯出一片斑斓沃土;襟江揽淮,连接四通八达处,展现一派生机盎然的画卷长轴。

若把大别山比作江淮之间的一道脊梁,她的臂膀便是淠河和田畴。老街、钟声、烟火、松涛、竹喧,以及声声不息的鸟鸣、绚丽多姿的花朵,汇聚成了大别山“别有天地”的人间气息。

金安人习惯把辖区内景色称作九十里山水画廊,其中含着些许自豪,更带有深情的依恋。九十里,强调的是空间上的长度,流露的却是情不自禁的喜爱。想呀,丘壑直去九十里,山水之间有真意,置身长作画中人。

沿着东石笋一直向北,古镇老街、千年禅院、山岩和洞穴,还有数不清的花草植物,汇聚成小桥流水情思悠悠的世外桃源。春天,人们习惯寻找竹笋的足迹,也爱煮茶推盏,去消那心底年年划不尽的一抹乡愁。大自然许是为了馈赠人们的这一番情意,便把一座山石塑成竹笋的形状,携山夹水,隽然独立,千百年来仿佛手搭凉棚似地相思守望着每一位游人。人们走进东石笋,都喜欢坐在亭阁下,亦或山脚旁,仰头远眺那石笋,心底渐渐清澈宁静、消欲知足。

从东石笋归来,便到了毛坦厂老街。老街上的民宿夹杂着明清时代的印记,走入院落,品一壶六安瓜片,浑圆的鹅卵石、古拙典雅的店铺、朵朵花儿一般的油纸伞、千姿百态的针线和剪纸,林林总总,汇成老街的一番浑厚古朴的滋味。

老街不远处有一座大华山,与九华山一字之差,韵致却相合,也似每一处都蕴含尘世之外的清静。沿大华山的云峰寺向北,分布了一线穿珠似的大小景点:嵩寮岩缭绕丹霞之气,大裂谷、大别山石窟展现奇异地质地貌,风情谷则柔情似水。从太平桥画廊人家走出,沿着柏油马路,很快到了一片田园,每到开春,桃花夭夭、菜花灼灼、映山红摇曳多姿,一路陪伴你,直到皋城的南湖。走到平坦的一汪水面前,你才真实感受到“一步一景”的魅力。

九十里的山水画廊,魅力并不在于其中的某个片段或细节,而在于一种连缀不断和互为衬托。你可以领略悠然南溪不夜城的“闹中取静”,也可以见到龙熙庄园“静中求闹”,到了梦幻海洋大世界,走过数不清、道不尽的美丽镇村,你能切身感受到动静之间的“养心乐道”,体悟世间行走“无执无著、无滞无留”的要义。

游完九十里山水画廊,见到最多的还是山水和绿植。“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这种不同,成就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暮色满山,最爱苍茫。漫山瘦树,恰容独处。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来吧,赴一场金安之约;来吧,把浓浓游兴置入这满眼人间烟云的古朴画图。

作者简介





陈斌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二、三届签约作家。自1986年以来,出版、发表文学作品近500万字。主要作品:长篇纪实文学《铁血雄关》《遥听风铃》《中原沉浮》、长篇小说《响郢》《憩园》、中篇小说集《吹不响的哨子》《知命何忧》《寒腔》、中短篇小说集《蝴蝶飞舞》等。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选载,入选各种文学选本二十余次。曾连续五次获得安徽省政府文学奖、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第二届《飞天》十年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