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评论圆桌 | 与时代同步的一种文学想象与阐释——评何荣芳《春风又绿江北岸》

发布时间:2022-12-15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按: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凝聚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11月30日,由中国艺术报社、省文联主办,省文艺理论研究室、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宣城市文联承办的“乡村振兴的文艺表达”创作研讨会在合肥市召开。研讨会对我省文艺家深入乡村振兴第一线创作出的,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优秀绘画、书法、摄影以及文学作品进行点评,其中有四部小说作品,得到了评论家的充分肯定,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与时代同步的一种文学想象与阐释

——评何荣芳《春风又绿江北岸》

江飞





“任何一个民族和阶级的作家都希望站在自己的视域内,用乡土小说这个‘载体’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今日之乡土已非昨日之乡土,正如今日之乡土小说已非鲁迅、沈从文、茅盾式的乡土小说。历史已行进到新时代,面对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新“三农”问题,面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战略、新课题,必然要求一种新阐释、新书写的“新乡土小说”。何荣芳的中篇小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安徽文学》2020年第9期,《小说选刊》2020年第9期转载)正是与时代同步的一种文学想象与阐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其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分为七大内容,分别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小说也正是围绕这些目标和内容,以枞阳县雨坛镇新民村为原型,以江北王屋村村支书王逸兴的扶贫历程为线索,文学性地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某种可能路径。

小说虽是主题创作,却写得朴素真诚,很接地气,始终紧扣“人”来做文章。市场处党委副书记李晨光作为王屋村的驻村扶贫干部,“深知乡村振兴首要的困难不是资金,而是人才”,因而动员回乡创业、有眼光有魄力的王逸兴竞选村支书,取代因循守旧的老支书老米,这显然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的第一步。正因为王逸兴成为了领头人,王屋村才逐渐走上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之路。而走好这条路靠的是“两条腿”,一条腿是“因地制宜”,一条腿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指的是放弃招商引资的老路子,而是与种田大户万有根合作,搞“水稻龙虾共养”,田间用工优先招用贫困户,并利用王屋村的土地和地貌资源,打造野菜岛,兴建农家乐酒店和垂钓中心,发展生态旅游业,从而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对明朝中期的老宅进行整修,挖掘王屋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人制宜指的是根据帮扶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帮扶策略,比如针对马兴源家因老婆车祸致贫,鼓励他多养鸡、养猪,想尽办法帮其向肇事司机追要赔偿款;针对无儿无女、又不愿去养老院的秦来发老两口,帮助其卖鹅,又陪他们闲聊,以抚慰老人的寂寞;针对好逸恶劳、泼皮无赖的邢木,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安排其给马兴源和万有根干活,又借钱给他去驾校学驾驶,安排其在物流公司上班,还给他介绍对象,终于实现了“扶贫先扶人”。

无论是因地制宜,还是因人制宜,都意在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乡村发展的贫穷难题。小说没有生硬机械地图解政策,也没有回避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而是深入到基层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的人物性格与人际关系中,用生动的细节,写实的语言,塑造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扶贫干部李晨光,奋发有为、反哺乡村的村支书王逸兴,以及浪子回头的邢木等诸多可亲可信的人物群像。小说开端于2015年的寒冬腊月,结束于2019年年底,仅仅只用四年时间,国家的扶贫政策,李晨光、王逸兴式的扶贫干部,就如“春风”吹遍了这个偏远贫穷的江北小村,化解了贫困的寒冬,更带来了奔向小康和幸福生活的信心与希望。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小说最后还写到王逸兴所设想的“怡养托老合作社”等几个美好画面,他“要让整个王屋村村容村貌、村民收入、村民素质都上一个台阶”,勾勒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崭新轮廓,描画了新农村的未来图景——这既是一种文学想象,亦是一种现实期待吧!

毋庸置疑,小说家在多次采访的基础上,自洽地实现了写实与虚构的有机融合,实现了对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一次文学阐释,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小说避重就轻,回避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深层次的复杂矛盾,尤其是干群们的精神疑难,城乡结对子一定程度上暂时实现了贫困户脱贫,但却并未建立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真正实现质量兴农、乡村文化兴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其二,小说相对重故事、重人物性格,轻场景氛围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放弃了“三画”的地域性描写,具有同质化的倾向。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是“形成现代乡土小说美学品格的最基本的艺术质素,赋予了乡土小说区别于其他文类的美学风格,以及美丽四射的生命力度”。当然,这些问题可能不单是这篇小说的问题,而是当下“新乡土小说”的共有问题。如何避免现实主义乡村振兴叙事的美化、轻浅化、同质化,如何深入到农村的当代结构和农民的精神世界中,如何站在中国视域内表现“新山乡巨变”,用“新乡土小说”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观,依然是作家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

作者简介





江飞,1981年生,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和一般项目等多项。出版《文学性:雅各布森语言诗学研究》《朱光潜尽性全人教育思想》《理想与诗意——江飞文学评论集》等著作。曾获全国文艺评论奖、安徽省社会科学奖、安徽省文艺评论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