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0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季宇的中篇小说《流年似水》分别被《大家》2022年第6期、《长江文艺·好小说》2023年第1期刊发和选载。
作品欣赏
流年似水(节选)
一
田鹏打算与吴月萍结婚,这事传进冯大康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胡闹,”他说,“她可是你嫂子!”
冯大康拍着桌子,当场吼了起来。
田鹏是冯大康的兵,那是一九五○年,志愿军入朝前夕。田鹏前来三营报到,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年方二十。第一次见到营长冯大康,他举手敬礼,竟闹了笑话。原来,他右手提着枪,紧张中竟举起了左手。“你小子,少给我出洋相!”冯大康虎着脸,走上前,当胸给了他一拳。这一下,田鹏闹了个大红脸,又羞又愧,连说对不起。哪知冯大康一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好了,”他用手刮了一下田鹏的脑袋说,“你个新兵蛋子,少来这些没用的,今后给我好好练。”
“是,是。”田鹏挺起胸脯,连声应承道。
“还没吃饭吧?”冯大康说,“先去吃了再说。”说着,拍拍他的肩膀,让通讯员小李领着他吃饭去了。
冯大康是个老兵,参加过解放战争,打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他作战勇猛,人称冯老虎。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炮仗性子,一点就炸,别看他脾气丑,发起火来,暴跳如雷,可待人真诚,视官兵如手足。田鹏报到后分到营部当文书,成天和冯大康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很快熟悉起来,虽说没少挨骂,但打心里服他。用他的话说,营长就这脾气,嘴上骂你,心里可热乎着哩。
三营的教导员名叫陶静水,也是一个老兵,但性格与冯大康截然相反。他与冯大康是老战友,参军时就在一个连队,两人并肩作战,一路走来,从普通士兵一直到营级干部,始终没有分开过。用冯大康的话说,我和老陶有缘啊。那是一点不假。他们不仅是同乡,而且同年生人,都属虎。不过,陶静水大了月份,因此冯大康对陶静水一直以大哥相称。
陶静水人如其名,性格沉静。他毕业于师范学校,是个知识分子。平时工作细致,待人温和,有儒将之风。这一点与冯大康大相径庭。冯大康是个大老粗,文化不高,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团长吕刚曾说过:“三营有两只虎,一只文虎,一只武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啊。”的确,他们两人配合默契,一文一武,一粗一细,倒也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然而,部队入朝后,在第四次战役时,陶静水奉命带领一个连打阻击,却再也没有回来。
那是一次艰巨的任务。陶静水接到命令,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一定要守住阵地,等待援军的到来。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敌人狂轰乱炸,发起一次又一次凶猛的进攻。一个旅的敌人轮番上阵,我军伤亡惨重。到了第四天,阵地上只剩下伤残官兵七八人。田鹏也是其中之一。危急关头,陶静水鼓励大家,哪怕战至最后一枪一弹,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决不后退半步。天亮之后,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激战中,敌军的炮弹像下雨般地落下来。田鹏身上多处负伤,但仍坚持战斗。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战斗越来越残酷。忽然,田鹏的身子被人猛推了一下,没容他反应过来,一个身影已扑到了他的身上,随之猛烈的爆炸地动山摇——原来是敌人的炮弹落在了他的身边。
“教导员,教导员……”等到田鹏推开压倒在自己身上的人才发现那是教导员——是他救了他,用身体替他挡住了炮弹。“教导员,教导员……”田鹏抱住陶静水,失声呼喊。教导吃力地睁开眼睛,看着田鹏,他已经浑身是血,说不出话来。他示意田鹏,让他把自己胸前的东西掏出来。那是一封信,就放在教导员内衣的口袋中,已被鲜血染红。田鹏把信举起来,陶静水看着,满意地点点头,似乎想说什么,但他已经耗尽了最后的力气,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嘴唇颤动了几下,接着头一歪,便阖上了眼睛……
这一幕,刻骨铭心,田鹏永远也忘不了。许多年后,每当想起仍历历在目,犹在眼前。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抱着教导员嚎啕大哭,直到战友大声呼唤,他才醒悟过来,重新投入战斗。当天下午,营长带着增援部队赶到了,他们成功地击溃敌人,守住了阵地。战后,他把那封信交给了营长。信是教导员妻子吴月萍寄来的,上边的字迹已被鲜血浸透,漫漶一片,大部分难以辨识,不过信中夹着的一张照片却完好无损。那是他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合影,照片的右下角印有“东风照相”字样。照片的背后写着:“为了和平”——从笔迹上不难看出,这是教导员后来写上去的。
几年后,田鹏转业到地方,见到了吴月萍。那是一九五六年,他跟随营长冯大康,还有小李(原营部通讯员)一起去看望她。这是田鹏第一次见到吴月萍。吴月萍是一个知识女性,中等身材,细长眼睛,白皮肤,说话带着南方口音,举止文静,但她的神情却十分憔悴而疲惫。看得出来,她过得并不好。教导员牺牲后,留下两个孩子,儿子强强五岁,女儿芳芳两岁,这些都得她一人照顾,其艰辛不言而喻。吴月萍看到他们,既喜又悲。说到教导员,她几度哽咽,语不成声。田鹏心里十分难过。冯大康安慰她说,嫂子,你别难过了,老陶不在了,还有我们这些兄弟哩。今后你有啥事只管说,你们家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话虽如此,但教导员不在了,毕竟不一样了,大家心里都明白。
不久,田鹏便决定要来五湖工作。这个想法,当他从吴月萍家里出来便已萌生了。按照转业安置的原则,田鹏本可回原籍省城工作,但他还是决定放弃了。理由是他想就近照顾嫂子一家。
“你都想好了?”冯大康说。
“想好了。”
“好,”冯大康哈哈大笑,“你小子还算有良心。老陶牺牲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可不能忘了他。”小李也很高兴,他说你来五湖,咱们兄弟又可以在一起了。那一年,冯大康和小李也都转业了。冯大康去机床厂当厂长,小李分配到公安局(他在朝鲜时已经升任排长),田鹏则被安排到工业局。
陶静水牺牲后,冯大康常让老伴去照看吴月萍。冯大康的老伴姓朱,人称朱大姐。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不过,朱大姐在街道上班,工作琐碎杂乱,加上家中还有五个半大的孩子,要她照顾,经常忙得团团转,对于吴月萍有时也就顾不上了。现在,田鹏来了,吴月萍便有了实在的帮手。
吴月萍在南门小学当老师。她是江苏宜兴人,与陶静水是同学。老陶牺牲后,她既要工作,又要抚养一双儿女,里里外外,千头万绪,日子过得很苦,很累。田鹏来五湖后,单身一人,无牵无挂,一有空就往吴月萍家里跑,主动帮着干活。接送孩子、打扫卫生、买米买面、挑水劈柴,还有买煤球、修院墙这些脏活、重活,几乎全包了,根本不用吴月萍操心。田鹏自幼在农村长大,手脚勤利,能吃苦,而且脾气也好。有时星期天,他还会带着强强、芳芳去公园玩。两个孩子都很喜欢他。
吴月萍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朱大姐来过几次,回去对冯大康说,这下好了,我们可以放心了,有了小田,月萍这阵子过得好多了,人也胖了,脸上也有光泽了。冯大康听了很高兴,他还当面夸过田鹏,说他做得好,还说不要骄傲自满,要继续努力,做得更好。当时他也没往别处想,更不会想到田鹏要娶吴月萍,这让他无论如何接受不了。
作者简介
季宇,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省政府参事,《清明》《安徽文学》主编等职。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群山呼啸》《新安家族》《淮军四十年》《共和,1911》等,小说集《猎头》《当铺》《最后的电波》《金斗街八号》等。中、短篇小说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收获》《钟山》《十月》《上海文学》《作家》等刊发表,并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选刊和各种年度选本所选载。长篇小说《新安家族》译介为德文出版。另有影视作品多部。其中49集电视连续剧《新安家族》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和各大卫视播出。作品获得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飞天奖、金鹰奖、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选刊奖和安徽社科文艺奖等。根据《当铺》改编的电影《家丑》获第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