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作速递|作家赵克明作品发于《诗歌月刊》《海外文摘》等刊

发布时间:2023-04-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赵克明纪实散文《唯有清芬泽后人》发表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23年第2期;散文《三弟》发表于《海外文摘》2023年第3期;诗歌《在城与城之间游走》发表于《诗歌月刊》2023年第1期。






作品欣赏






唯有清芬泽后人(节选)



“赓续红色基因,担负历史使命。”这是戴清老人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虽迈耄耋之年,不能干大事,可以干些小事,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戴清老人的口头禅。

他觉得自己的革命历程,那些战友的事迹,那些红色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与精神财富,应当在他的有生之年传承给他们,成为滋润他们成长的养分。于是,他又开始了红色宣讲行动。

从零星的演讲到区域报告,红色革命教育课堂越讲越远,越讲越密,足迹遍布安徽、江苏两省7市26县570多所学校,作报告580余场,听讲学生40多万人(次)

“当年战火纷飞,几乎每一天都是拉锯战,敌人随时都可能会袭击过来,所以战士们每时每刻都不敢掉以轻心。有时要乘胜追击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部队要赶几天几夜的路,战士的脚都长满了血泡,血泡磨破了还得往前走。当时,战士们肩上都背着几十斤重的水、干粮、棉被和武器弹药。试想一下,如果你们肩上背负着几十斤重的东西,已赶了几天几夜的路,你们的体力吃得消么?肯定吃不消。可是,我们解放军战士有坚强的意志力,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定得也一定能扛得住。因为负荷太重,有人难以支撑倒下了,身边的战友主动把东西揽在自己肩上,搀扶着他继续朝前走……”

的报告具有生动的磁力,内容以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革命战争为背景,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是通过他一腔朴素情怀声情并茂地讲述出来的,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子,激励了他们珍惜当下、发奋学习的热情。

为了使报告更具直观性,他除了认真准备演讲材料外,还土法上马自制了示意图、模型等“道具”,讲到要紧处,便一一展示出来,再配以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让所有听讲的人似乎亲眼目睹了那悸动人心的场面。“听戴爷爷的演讲,他站在那里,手舞足蹈,一边讲一边还带着动作,非常有带入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走进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金寨一中学生李贤萌听完戴清演讲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他的红色宣讲感染了无数师生,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每讲一场都会让听讲的人泪光闪闪。一次,他应邀到阜阳市第二中学作报告,该校3000多位师生到场聆听。近2个小时的报告中,响起50多次经久不息的掌声。演讲结束,同学们却迟迟不愿离去,围拢着这位白发苍苍的“红色爷爷”,向他问好,请他题字,和他留影,或者只是在他身边静静地多站一会儿。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红色宣讲是“自费”“义务”的。每次应约时,他都先要“约法三章”:不用公车接送,自己乘坐公交;不接受单位招待,在街上随便吃点;不需要安排住宿,自带被子睡学校办公室;不要任何报酬,包括赠送礼品。这“四不”对他来说等同于军令,一直严格恪守。有一次,在霍邱县范桥乡中学给学生们宣讲,到中午时,学校留他在食堂就餐,就是这顿在学生食堂跟学生一起吃的午餐,他临走时还非要给10块钱,校长拗不过,只好找给他5块钱。时过多年,年过九旬的戴清老人还是像当年到农村学校调研一样,一顶旧军帽,一身旧军装,一只旧挎包,一个旧瓷缸,以军人的姿势站在学生们中间,站成人们行为的懿范与高标。

霍邱县城关四小学生高祥添在作文中写道:“听戴爷爷讲故事,仰望他清瘦坚毅的脸庞,聆听他洪亮清脆的声音,我感到他是那样的伟岸与高大。入党70多年来,他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历经风雨,矢志不渝,一心为公,忠诚为党,在社会、在单位都是榜样和旗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用亲身经历见证了我们伟大的党、亲爱的祖国、勤劳的人民是如何一步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苦历程。好想好想再听戴爷爷讲故事啊!”

“红色爷爷”戴清,奔走在江淮大地,传递怡人清风,播撒红色种子。我们惊喜地看到,他播下的种子正在萌发。



说起戴清老人的“抠门”,那也是名声在外的。

在生活方面,他确实相当“小气”。60多平方米而且年代久远的小居室,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外,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电器;长期精打细算,一顿饭最多做两个菜,对自己每天物质生活甚至有些苛刻;至今没有一件应时服装,仍然常穿朴素的黄军装和普通的黄球鞋。不知情的人,怎么也想象不到他是一位待遇不低的离休老干部。

一年春节,单位领导前去慰问,看到戴老自从老伴离世后自己一个人生活,居室简陋,生活简朴,每天粗茶淡饭,衣服缝缝补补,提出要为他改善住房条件,他当场坚定回绝了。他说:“当前社会还有很多贫困人口,生活很困难,你们就多支助那些贫困户吧!”他又笑着说:“纵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纵有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八尺。我一天三顿饭吃了,八尺床睡了,足矣!”戴老此言,就是他的座右铭。

2019年国庆期间,戴老突然晕倒住院,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他的小儿子戴继勇告诉人们,医生说竟然是因为老人家太过节俭,营养不良,心脏缺钾。戴老有个生活费账本,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仅仅只有350多块钱!

刚开始支助贫困学生的时候,戴老的儿子和儿媳妇考虑到,父亲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晚年应该享享清福,退休金就全部用于自己的生活开支,因而劝说他不要做那些施舍别人的事情。戴老一听,马上拿出军人的作风,严厉斥责他们:“我是党员,入党不为了别的,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底!”孩子们拗不过他,只好遵从了他的意愿,只是叮嘱他注意自己的身体。

然而,这个对自己“抠门”的老人,对他人、对社会却慷慨大方。

不只是资助奖励学生,每逢国家有事,他也是第一时间奉献爱心。2014年云南地震,83岁的戴老由于身体不便,无法亲自到受捐部门,便将1000元现金交到辖区社居委书记周运涛的手上,委托他捐给灾区。2020年武汉疫情,为表达心意,助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戴老又主动向党组织缴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这位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早在2004年就与省红十字会签定了遗体捐赠协议,决定把自己有用的器官作为最后一份爱献给党和国家。在建党百年之际,戴老十分激动地真诚表白:“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是90岁,我要跟我们党一样永葆活力,越活越年轻,老兵不老,要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底。”

一方斗室,养育一种品格。今年91岁的戴清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浑身散发出清朗的气息,他活出了一盆火,一束光,一缕清风。

……







作者简介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退休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校园文学》《美文》《写作》《华夏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散文》《合肥文艺》《广州文艺》《散文诗世界》《诗歌月刊》《青年歌声》《中华文学》《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海外文摘》等几十家刊物,收入《诗意的红烛》《初心》《精短散文佳篇选粹2018》《安徽散文诗年选·2021卷》《2022中国精短小说年选》等十余部文集,获得过全国教师文学奖、安徽省新闻奖(副刊作品)等二十多个奖项,合著出版散文集《与己书·散文卷》,连载于中国作家网散文集《悼念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