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作速递|作家吴中伟作品发于《海外文摘》《诗歌月刊》等刊

发布时间:2023-04-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吴中伟佳作频发:散文《农忙纪事》发表于《海外文摘》2023年第1期;诗歌《木栅栏》(外二首)发表于《诗歌月刊》2023年第1期;散文《犁铧深处田垄香》发表于《初中生必读》2022年第12期。

图片





作品欣赏





农忙纪事


“小暑割不得,大暑割不撤。”小暑刚过三两个日子,乡亲们便在铁匠铺锉亮镰刀,准备一年的收割盛宴。南方乡村农作物众多,但主食还是水稻,最能填饱肚子,也是当地人最重要的口粮。

四周一片漆黑,偶尔还能听到虫鸣蛙叫声,母亲便悄悄起床。简单地洗刷之后,母亲淘米、添火、煮粥,接着便下田了。她弓着身子,接受土地对农人辛勤付出的馈赠。豆大的汗滴从她脸颊上滚落下来,一畦割完,母亲才抬起头来,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扶着酸胀的腰。一排排稻穗整齐、恭顺地卧在她的身后,东边的天空刚露出一丝鱼肚白。

割下的稻穗,通常会铺在稻茬上晒几个日头,祛除水分,挑起来也轻一些。有时遇上坏天气,就要立马堆放在篮筐里。母亲打好绳结,用扁担挑到打谷场上。半人高的篮筐,母亲挑起来总是左摇右晃,不听使唤。她歪歪斜斜地走着步子,许是担子太重,母亲一下子失去重心,险些打了个趔趄。我一路小跑着,跟在母亲身后,生怕她跌了一跤,有个闪失。

终于到了打谷场,母亲卸下千钧重担,大口地喘着粗气,望着零星洒落的稻穗,母亲皱起了眉头,示意我一路返回。

“粮食啊,可不能糟蹋!”

我将捡起来的稻穗悉数交给母亲,她笑了笑,点点头,“快去稻田捡一捡!”

脱去鞋袜,赤脚站在水田里,湿滑的淤泥,脚一下就陷了进去,稍有不慎,就会摔跟头。连走起路来,都要费好大力气,才能拔起脚,真不敢想象母亲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是如何在泥巴田里来回穿梭一个下午的。阳光炙烤下的稻田,水都烫脚。田间凹陷下去的地方,一脚踩下去,泛起“咕咕”的水泡,还有股冲鼻的土腥味,有时水溅到脸上、脖子、眼睛里。最怕的是蚂蟥,专吸人的血,咬在小腿上,怎么拽,都拽不下来,只能忍着巨痛任由它吸饱血。幸好,我还没有遭过罪,不过母亲腿上的血窟窿我倒是瞧见过。

别看捡稻穗是个不起眼的小活,这儿几根,那儿几绺,捡起来也很费时费力,不一会儿,脸上、腿上、胳膊上糊的满是泥。偌大的稻田,我手里攥着刚捡的稻穗,从东头跑到西拐,一根、二根……终于有一小把了,我如获至宝般放在篮子里。无数次地弯腰、起身,起身、弯腰,骨头像要断裂一般,开始了农村少年的劳动必修课,真正体验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眼看邻家的稻田,遗落了不少的稻穗,正待我收获“战利品”,一条水花蛇向我慢慢游来,吓得手中的稻穗散落一地,幸好王大爷及时路过,眼疾手快地挑落了蛇。

“娃娃家,捡稻穗,也不容易,都带回家吧!”王大爷的声音里满是善意。

母亲把我捡回来的稻穗一一捋下来,撒在院子外给鸡鸭鹅吃。有时她也会拾起一两粒放在嘴里,嗑去外壳,嚼着洁白的米粒,享受劳作之后的甘甜。正是这一粒粒看上去微乎其微的果实养活了一代代的庄稼人,延续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  

“累了吧?”母亲关切地问着。

“不累!”虽然双脚乏力,嘴巴上却还很倔强。望着指甲缝里的泥浆,母亲让我坐在小板凳上,她用纸片叠成的三角,小心地一点点剔除污垢,还用嘴轻轻地吹了吹,生怕弄疼我似的。

照例,母亲端来一碗糖水鸡蛋。她说她不吃,胃不好,吃鸡蛋不舒服,只喝糖水。母亲看着我被稻茬扎得红肿的脚踝,偷偷地别过了脸……







作者简介







吴中伟,安徽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热爱文学,有作品散见于《安徽文学》、《诗歌月刊》、《牡丹》、《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散文选刊》、《作家天地》、《辽河》、《海外文摘》、《安徽日报》等,现任教于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望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