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2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2023年4月8日上午,由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安徽省作家协会诗歌专委会联合主办,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安庆市诗歌学会协办的皖江评论第四期陈巨飞诗集《湖水》读书研讨会在安庆师范大学菱湖校区红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校内外的嘉宾以及部分安庆师范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读书研讨会。
研讨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欢迎仪式,安庆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晓宁教授,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汪孔丰教授和安徽省文联主席陈先发先后致辞,欢迎仪式由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中心主任江飞教授主持。第二阶段为专题研讨会,17位嘉宾分别对陈巨飞诗集《湖水》进行了专业的评析,专题研讨会由美学与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陈宗俊教授主持。
徐晓宁在欢迎仪式上向与会人员介绍说,安庆师范大学对青年文学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成立了白鲸文学社、敬敷文学创造社、话剧社、红楼诗社等文学团体,创办了《白鲸报》《季节风》《敬敷文学》《红楼诗刊》等文学刊物,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人才。1999年,白鲸文学社在全国高校文学社团创作擂台赛中脱颖而出,勇夺“擂主”称号。学生自编自导的话剧《追赶太阳的孩子》《王步文》《好人李记》等作品在安徽省大学生话剧比赛中屡获一等奖,其中,《王步文》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艺术表演类一等奖。前不久,著名作家石楠慷慨捐资人民币100万元,在学校设立“石楠文学奖”基金,在省内外产生了热烈反响。以此为契机,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努力培养并且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青年文学人才,助力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陈先发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关于《湖水》的阅读感受。他认为《湖水》有着突出的“地名意识”,这是地理对诗人的某种教育,在诗人身上从没有中断。“地理”和“心理”两种力量在诗歌中交汇,最后呈现出诗人的“精神地理”。对于诗人来说,最重要的地理无疑是诗人的故乡匡冲,对故乡的再认知、再观察、再凝视,形成诗人精神与文本辉映的标志物。同时,《湖水》触及多层次的现实:各眼见各花的现实、从历史中传承的生活现实、批判的现实和语言的现实。此外,《湖水》中的诗歌语言具有一定的精准度,在想像力和诗歌的内在结构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最后,他期待陈巨飞能在诗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尽快创作出具有广泛认知度的代表作。
安徽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作家许春樵认为诗歌的魅力可能就在于“道可道,非常道”,在靠近和感受优秀诗歌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难以言状的愉悦感,这是阅读《湖水》带来的感受。《湖水》不仅有诗人基于文本意识而生发的思考和探索,更有对乡村、城市、琐碎生活现场的体验和呈现。《湖水》的语言是经过内心情感过滤的,很多地方运用了陌生化的表达方式,有对生活诗意的发现和文本重构,让日常风景焕发出崭新意义。另外,诗人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对意象的选择和把控非常巧妙和精准,值得肯定。
安徽省作协原副主席、诗人沈天鸿发言的主题是“陈巨飞的诗与当代中国新诗”,他认为陈巨飞诗歌大多具有古典美学韵味,这韵味来自于意境。而意境是意象和境的统一体,意象不仅仅是象(事物),更是事物某种特殊显现的意与象结合的形态。陈巨飞诗歌意象的构成技巧也不完全来自中国古代诗歌,体现出与现代西方诗歌创作技巧融合后的化若无痕状态,其诗歌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的美学性质。中国新诗的主流创作方向应当是中国的,而非欧化的。陈巨飞的诗是传统中国诗学和现代西方诗学的交融,尽管有些诗歌的融合技艺不够成熟,但已然对当代中国新诗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安徽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诗人李云在发言中提到,陈巨飞诗歌的关键词是“雅正、坚实、机智”,好诗就是对事物本质、内在规律的突然发现和哲学思考以及诗性表达。诗人的雅正源自传统文化的美学根基,基调是向上的。诗人的坚实可能源自有的放矢的写作观,从《湖水》可以看到一个青年在城市中奋斗的身影,是心底真实图景的写照,有博爱之心,有悲悯之情。诗人的写作应是机智而自信的,李云对《湖水》中“反常识的处理、悖论式的写作、小说视角的叙述、对传统技法的再改造和再利用”等进行举例阐述,最后还将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湖水潋滟”赠送给陈巨飞以示祝贺。
(李云向诗人陈巨飞赠字“湖水潋滟”)
《诗歌月刊》副主编(主持工作)、诗人何冰凌在发言中提到,第一,陈巨飞已经建立了他的写作根据地——故乡,所有的诗都指向诗人的来路。第二,在天柱山的一次文学培训是陈巨飞写作的分野。诗人把《访鹤》作为诗集《湖水》的第一首,大有深意。整部诗集中,大与小、生与死、沉重与轻盈的对比处处可见,彰显了诗人的“冲突诗学”。第三,诗人用独特的十八行诗形制,构建出个人的诗歌地理学和诗歌谱系。第四,诗人在努力触摸自己的语言边界,有对语言精准度的不懈追求和把控能力。
安徽省当代诗歌研究会会长、诗人吴少东分别从情感的内敛与诚挚、语言的掌控与张力、内心的悲悯与纾解三个方面对《湖水》进行具体阐释,他在发言中提到,陈巨飞正处在自己开启的一个介于“学院派”与“民间派”之间的另一条诗歌道路上。他认为陈巨飞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有故乡也有远方,有亲情也有撕裂,有内心的挣扎和变化,也有精神的坚定和坚守。无论题材多么丰富,《湖水》始终贯穿着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情感与善,暗线则是悲悯与痛。陈巨飞在语言的炼金炉中用情感烧红词语,用力、有节奏地锻打出自己的诗句。
《安徽作家》执行主编、诗人木叶在发言中提到,陈巨飞的诗歌是及物的、不高蹈的,因而看起来是自然的情感流露,诗人很多诗意来源于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这保证了《湖水》中绝大部分作品的质地。在其作品中,诗人仿佛在和读者谈心,作者和读者更容易沟通,但同时也存在危险,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对于作者是很大的考验,陈巨飞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木叶以其中三首诗举例说明了陈巨飞诗歌中古典性和现代性的张力。部分作品已经看不出技术痕迹,这是十分难得的。诗人通过悠长的语调、变形的排比,一咏三叹地向古典主义致敬。同时他也认为,《湖水》在总体调性上更倾向于古典主义,而现代性有所欠缺。
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诗人苍耳发言的主题是“泥土中越藏越深的燧石”,这是《湖水》里的一句诗,因为这句诗能够代表陈巨飞的创作,而诗歌也正是埋在土里越藏越深的燧石。他认为,《湖水》是贴近个人生存感受的,没有过分修辞化或口语化的毛病,不是炫技多而感受少的,而是有思考、接地气的。苍耳列举了其中几首诗歌一一评析,指出诗歌要使人们恢复对世界本真的感受,这正是诗人存在的重要价值。同时指出《湖水》尚缺乏更噬心的追问,对现实鲜有触及与盘诘,有些诗作看似空灵,实则内涵空泛,而这些都是诗人必须直面和深思的问题。
安庆市诗歌学会会长、诗人沙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重点评析了《湖水》中的一首短诗《存在与时间》。他认为,喧嚣时代的痛苦其实是欲望的一种形态,陈巨飞将时间的阴影暴露出来,从而使存在与时间出现了裂缝。焦虑而迷茫的现实就处在这硕大的裂缝里,又以张望徘徊。在举例分析后,沙马表示对陈巨飞的创作充满信心。
安徽省公安文联副主席、诗人许敏表示,陈巨飞是少年老成的,他的视野开阔、情感内敛,其诗歌不是小情小调的,而是陨石式的。其次,其诗歌中有很深的地域和文化烙印,诗人将自身成长的地域与文化转化为自身经验,从而持续不断地强烈地输出。第三,爱和悲悯是创作的重要母题,《湖水》有血有肉的文本。第四,给诗集取名“湖水”并非偶然,而是一个诗人长期浸润山水的最终答题,诗集中有很多向自然致敬的诗篇。第五,《湖水》中并不缺乏对当下生活刀锋般的切入。
安徽省作协诗歌专委会委员、诗人张建新在发言中提到了读《湖水》的三点感受。第一,陈巨飞的诗是“活”出来的诗。陈巨飞的切身体验促使他有话要说,而不显得刻意,容易产生共情。第二,陈巨飞诗歌语言的有效性在增强,其运用的语言是精准的,是能够完好承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的。第三,陈巨飞诗歌是真实的,是值得信任的。当下诗歌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想像力的匮乏与真实性的缺失,而陈巨飞诗歌从生活现场取材,从点滴开始,勾连了朴素而真实的体验和思考,从而较好地展现出真实的内心图景。
安徽省作协诗歌专委会委员、诗人高峰介绍了陈巨飞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称之为“一个待人接物非常沉稳的年轻人但内心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写作雄心”。诗集《湖水》中的一半诗歌都与“山”有关,展现的是人生的体验与生存的感受,展示的是一个赤子诗人的成长印迹,这是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诗人的回望过程。
安徽省作协诗歌专委会委员、诗人程益群在发言中提到,陈巨飞的创作是“文如其人”,他是一个善良、洁净、懂得仰视的人,这些性格的闪光点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陈巨飞经常在诗句中触及对自己的纠正和救赎,这种善良比本真的善良更难能可贵。同时,诗人有孤傲的内心,却有低头写作的踏实。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松林教授在发言中提到,陈巨飞是国内诗坛的后起之秀,值得期待。《湖水》中的“十八行诗”是最典型的特色。金松林教授从文艺复兴后诗歌的格律、结构、诗体等历史演变谈起,指出陈巨飞或是受到传统诗人诗作的影响,其诗歌体现出对于诗歌形式的强烈自觉意识,在重视诗意锤炼的同时,没有忽视“有意味的形式”。比如诗人设置在每个小节之间的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的“间隙”;比如“单节式结构”或“篇节同一体”与“十八行诗”在形式上形成的鲜明对照;比如形式变动不居、或长或短的“自由体”等。
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冯慧敏在发言中提到,对历史文化和地域乡土的描写和生命体验的表现,是《湖水》的重要主题。对于具有乡村背景的诗人而言,乡土情结已经植入了灵魂当中,因此诗人笔下展开的乡土叙事显得非常自然、亲切、质朴。此外,《湖水》中的亲情叙事,以年华的流逝倾诉对亲情的一种眷恋,感人至深。
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徐先智对《湖水》发表了三个看法。第一,与“过去”的对话。这部诗集有四辑,其中三辑大体都在与“过去”进行对话。一个是作为族群甚至是种族的“过去”,一个是作为文化的“过去”,还有一个是作为个体人生的“过去”。第二,现实的“过客”。这部诗集关于现实的篇章相对要少一些,对现实的直接抒写不但少,且总体也似乎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感觉多少成了“过去”抒写的镜像。第三,未来向度的缺失。本质上,一切“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然而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未来”这一维度,应该是诗歌不可或缺的指向。总的而言,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敌意”,也应该包括对生活堕落与现实沦陷的反抗。
诗集《湖水》的作者、诗人陈巨飞在发言中对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表示感谢。他坦言,《湖水》是一本致敬之书,也是一本告别之书。是其人生长途里的心灵安顿的刻录,也是一种力求自我升华的“移动博物馆”。同时,他表示他将秉持着诗歌的“个人时间”,在不从众的审美判断里拥抱俗世又不被其“拘留”,努力让自己纯粹的诗心随时处于前倾状态,永远心怀感恩,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整个活动近四个小时,气氛热烈,诗意盎然。陈宗俊教授和江飞教授最后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是一场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读书研讨会,会议围绕陈巨飞诗集《湖水》而展开的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重新认识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诗人何为,以及百年中国新诗中的一些重要诗学问题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皖江评论第四期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安徽省文联、省作协、省作协诗歌专委会对安庆师范大学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的高度重视,中心将继续竭诚为文学皖军服务,为安徽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美学与文艺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江飞教授作总结)
(陈巨飞《湖水》诗集读书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