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书发布|《钱锺书生平十二讲》(增订本)出版

发布时间:2023-08-30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被誉为“文化昆仑”的一代鸿儒钱锺书,生前身后吸引了许多人研究其学问、著作,形成了“钱学热”,然而关于其生平的研究相对较少。


2013年,青年学者钱之俊出版了《钱锺书生平十二讲》,反响很好,曾获得《南方都市报》2013年“年度传记”、中国阅读研究会“2014—2015阅读年度校园读物推广好书榜”、第五届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奖等荣誉,并入选2014年江苏省12本好书推荐候选书目。 


今年,作者钱之俊根据最新挖掘的史料,增订数万字,再版此书。增订版在原版的框架上,做了全面细致的编校,保留了原版严谨论述的风格。全书文笔流畅,引证细致,可供大众读者了解钱锺书先生生平,也可作研究参考。



钱之俊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年8月版

ISBN:9787572020513


本 书 简 介

本书作者钱之俊通过爬梳各类史料,重点研究了钱锺书生平的十二个方面, 有理有据地展现了钱锺书少年时期的读书与作文、不读研究生的原因、当家庭教师、1957年的遭遇、做翻译和编辑工作等人生经历。这些生平细节,既勾勒了钱锺书作为学人的一生,也折射了其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名 人 推 荐

这本书是从许多老古董中爬梳出来的,让我非常钦佩。我认为,这是近年来研究钱锺书先生用力最深、取得成绩最大的一本书。作者作为八零后的年轻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像蜜蜂一样在各类史料中采集精要,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填补了许多以往研究的真空。像“钱锺书与《桃坞学期报》”“钱锺书与合众图书馆”等题目,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想都不敢想。

——李洪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读书报》

不夸张地说,每一个题目,都是钱迷所关心、感兴趣的,由此可见作者对钱学确有真知灼见,是能抓住钱先生生平的关键问题的。范先生序言一打头就说:“《管锥编增订》出版的时候,钱之俊先生刚出生,现在也才三十出头。”看来,钱学队伍,又多了一名生力军。

——彭蹦(书评人),《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三数十年来,治钱之论著甚夥;但因种种原因,对默存先生个人学术史、生平史的研究,仍有许多蔽遮之处。此书对第一手资料的发见,应该说并不多。但著者对大量已出之文献论著细细比勘,爬罗剔抉,钩沉发履,往往能别具手眼,对一些“遮蔽之处”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解释,此为本书之最大价值。

——刘桂秋(江南大学副教授),《江南晚报》

《钱锺书生平十二讲》是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书,其中有不少新材料新观点。作者是“80后”,在无为市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能有如此耐心和识见,真是不容易。

——南宋(作家),《厦门晚报》

《钱锺书生平十二讲》较之高头讲章,有趣有味得多。作者钱之俊,1982年生人,安徽省无为市中学语文教师,自称“草根学者”。“远离文化中心”,坚持读“钱”写“钱”近十年,诚属不易。

——张求会(学者),《长江日报》

可左右滑动阅读


作 者 简 介

钱之俊,1982年生,安徽省无为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芜湖市“鸠兹英才”。无为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无为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在《新文学史料》《书屋》《名作欣赏》《同舟共进》《名人传记》《太湖》等刊物发表文章数百篇,《新华文摘》等多种刊物转载。著有《钱锺书生平十二讲》《晚年钱锺书》《钱锺书琐话》等专著。



本 书 目 录

序 / 范旭仑

第一讲 钱锺书少年时期的读书与作文

第二讲 钱锺书与《桃坞学期报》

      附:天择与种变

第三讲 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

第四讲 钱锺书为何要拆“金玉良缘”?

      附一:金玉缘谱

      附二:钱锺书与叶崇范小姐

第五讲 钱锺书当家庭教师

第六讲 钱锺书与合众图书馆

      附:《顾廷龙年谱》里的钱锺书

第七讲 钱锺书在1957

第八讲 1949年后钱锺书的翻译工作

第九讲 钱锺书的日记

第十讲 钱锺书的编辑工作

      附一:1948年的《写在人生边上》

      附二:丁聪与《围城》及其他

第十一讲 钱锺书的住房变迁与文人际运

第十二讲 钱锺书父亲的遭际

     附一:钱基博的日记被谁“付之一炬”?

     附二:钱基博为人取名及其他

后记



图片



书 摘

试 读




▲向上滑动


1933年夏,钱锺书从清华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毕业证书原件上的文字为(原证书为繁体无标点):


毕 业 证 书

学生钱锺书系江苏省无锡县人,现年二十三岁,在本校文学院外国语文系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得称文学士。此证。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教务长张子高

文学院长冯友兰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可见此证既为毕业证书也是学位证书。刘桂秋《无锡时期的钱基博与钱锺书》一书中附有“辅仁中学的《本校历届毕业生》名单”,其中第八届(1929年)中第一位是钱锺韩,其次就是钱锺书,介绍钱锺书时写为“北平清华大学肄业”。钱锺书既然已经从清华拿到毕业证,为何还是“肄业”呢?


个中原委从吴世英《毕业五十年杂感》中可略知大概:“1933年夏,钱锺书快要毕业的时候,华北局势恶化,日军侵犯热河,学校当局为了顾全学生的安全,提前放假,紧急疏散,第五级同学未经大考、毕业考,也没有任何仪式即毕业了。”也就是说,钱锺书这一届毕业,清华什么仪式都没举行,毕业论文估计也没写。后来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一句话正道出了钱锺书本人的真实经历:“那么,她毕业的那一年,准有时局变动,学校提早结束,不用交论文,就送她毕业。”


以钱锺书当时的水平和成绩,他一毕业就直接到清华研究院读研究生当毫无争议。外文系老师也确实有这个意愿,但他还是弃清华选光华,从而引起了后来的种种猜测。有关钱锺书不愿在清华读研究生的原因,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陈福田等当时劝钱锺书留在清华读研究生,而钱锺书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美国汤晏博士《一代才子钱锺书》有关钱氏不入研究院一事这样描述道:


外文系的教授都希望钱锺书毕业后,留在清华读研究生,可是他拒绝了。吴宓对钱锺书不愿意留在清华并无不悦,他说学问和学位是两回事,以钱锺书的才华,他根本不需要硕士学位。“当然,他还年轻,瞧不起清华现有的西洋文学教授也未尝不可”,清华教授朱自清有一次说过:“清华大学毕业生犯两种毛病,一是率真,二是瞧不起人。”那么钱锺书在清华还没有毕业就已瞧不起人了。吴宓人比较厚道,并不在意,可是其他教授像陈福田、叶公超可能就没有如此包容大度的雅量,播下了最后钱锺书在西南联大教书时不愉快的种子。


真是言之凿凿。同样据汤博士说,杨绛告诉他:“我问过钱锺书有此诳语否?他那时已住医院,病还不重,明白告我,从未有此事。”这可能亦是钱氏的所谓神话了。


其实钱锺书不是不愿继续读书,之所以不在清华读研究生,主要原因是他想出国留学。在清华读书时他已流露出这种想法。他的清华同学石璞教授回忆道,她和钱锺书同学三年,大学时代的钱锺书很有思想和追求,除了上课以外,把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他们有一次在闲暇时交流学习心得,钱锺书无意间流露出了毕业以后到英国求学的想法,“没想到我们毕业后的第二年,钱同学就去了伦敦”。


国人留学海外肇始于1872年清朝政府派遣留美幼童,此后至20世纪初,海外留学热始有兴起。20世纪上半叶,先后出现了4次留学热潮,即清末民初的留日热,五四时期的留法热,20年代的留苏热,40年代的留美热。时至今日,留学海外之风也是有增无减。许渊冲曾说:“我们这一代人青年时代的梦想,多是考入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后的梦想,多是出国留学;而留学回国后的梦想,多是成名成家。”说出了当时很多青年人的真实想法。季羡林说:“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当时称之为‘镀金’,一回国便身价百倍。”时局维艰,有个洋学历成了名利双收的事情。刘半农当初以中学都未毕业的身份任北大教授,就因受不了学院派教授的歧视,而发奋赴海外求学位,终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同样未接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钱穆先生,在得知钱锺书报考留英考试后,对他说一定要考上,“出洋镀金后大家自会另眼看待”。钱穆此语似有隐痛。




对钱锺书这样想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来说,如在清华继续读研究生,有一点很要命:可能没有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据杨绛在《我们仨》中透露,她进清华研究院时,“我们当时的系主任偏重戏剧。外文系研究生没一个专攻戏剧。他说清华外文系研究生都没出息,外文系不设出国深造的公费学额”。钱锺书前脚走,杨绛后脚来,当时的外文系主任不应该还是钱锺书时的系主任吗?


那么钱锺书为什么不从清华一毕业就去参加公费留英考试,而是在两年之后呢?钱锺书毕业这一年,留英庚款公费生考送刚开始,到1944年结束,历时8年,每届少则9名,多则30名,共考送177名。该奖学金为每一位受益者提供的具体资助额为:服装费20英镑,往返英国的交通费80英镑,每月学杂费及生活补贴24英镑,约当国币1500元。这在当时是相当优裕的条件了,可以确保每一位留英学生三年中无忧无虑地生活、学习。钱锺书毕业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国外留学规程》,对出国留学作了很严格的规定,除继续强调学习科目以理工农医为主外,重新规定公费生的条件,必须是国内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同时要有两年以上专业工作经历。从后来考取庚款名单的资历一览表可以看出,其中除一位任公职外,其他均在各大学任教职。这也是钱锺书一毕业就去光华大学任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吴学昭在《听杨绛谈往事》中说:“锺书蓄意投考中英庚款奖学金,而中英庚款规定,应试者必须有服务社会两年的经历,所以他急要去教书,取得应试资格。”这显然是杨绛的口吻。而钱锺书的堂弟钱锺韩与他同时大学本科毕业,为什么参加了当年的公费留学考试呢?这是因为钱锺韩当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时,“成绩为全校之冠”,“以成绩特优,未经服务,保送应江苏省第一届公费留学生考试,成绩亦冠全军,录取第一”,“由江苏省公费送英留学”。由于成绩特优,故而连两年的服务期也免了。可惜的是,钱锺书在清华毕业时,学校未举行毕业大考,故无成绩可据。秦贤次《钱锺书这个人》说,钱曾经两个学年得到甲上,一个学年得到超等的破纪录成绩,最后一个学年无记录,“因时势动荡,学生纷纷离校,俱未参与毕业考试”。以钱锺书的成绩,如无意外,被保送考试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此外,钱锺书没有在清华读研究生,多少和他父亲也有点关系。刘桂秋先生说: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夏,钱锺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当时钱基博在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身体欠佳。因此钱锺书拒绝了进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的建议,来到光华大学任讲师,讲授诗学、英文学。


这种说法和后来钱锺书离开西南联大而入国立师范学院的缘由颇为类似,但不是主要原因。钱锺书到光华大学之后,开始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考研”。据沈毓刚回忆说,1933年,他开始读中学,当时他的国文老师就和钱锺书住一个宿舍,钱锺书“在大学部教英文,刚从清华毕业,在做去牛津大学的准备”。


1935年4月,钱锺书参加英庚款第三次留学生考试。钱基厚《孙庵年谱》写道,钱锺书“得分独多,全榜第一,以西洋文学系派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在此届录取的各科24名学生中,钱锺书的平均成绩是87.95分,其余23人均在80分以下。这是三年来所有候选考生参加的所有考试中最高的分数。钱锺书是24名录取学生中唯一的英国文学专业留学生。从当时及此后公费留学的趋势来看,文科留学的名额是越来越少了,如果再向后推迟一两年,钱锺书就可能没有机会公费出国留学了。如1938年国民政府制定的《限制留学暂行办法》规定:“凡往国外留学者一律暂以军、工、医各科与军事国防有关者为限,资格规定为公私立大学毕业后从事四年以上研究成绩突出者。”钱锺书能争取到这唯一的一个文学科留学指标确实不易,也显示出他惊人的学术基本功。据说,当时很多人听到钱锺书报名就放弃了。


可是对钱锺书去海外学外国文学,老派文人很不解。当陈衍得知钱锺书学的是外国文学时,他慨叹道:“文学又何必向外国去学呢!咱们中国文学不就很好么!”钱锺书不敢和他理论。其实学外国文学的去留学还能理解,学中国文学的也去留学还真值得玩味。钱锺书在《围城》中对此现象调侃道:


他[方鸿渐]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此话不是无根调侃,他嘲讽的或许是当时中国社会弥漫的那股浮躁功利的留学风气。可是,为了以后的生计,为了不落于大众势利的价值取向,青年钱锺书似乎也未能免俗。所以这段话中是不是也隐含了钱锺书的一丝自我解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