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书发布|作家严歌平中短篇小说集《从采桑叶开始》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4-03-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严歌平中短篇小说集《从采桑叶开始》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独家《沦陷》,有沧桑意味的厚重小说

——严歌平小说集《从采桑叶开始》编后记

王蕙子


 严歌平先生曾担任安徽省两届作协副主席,我孤陋寡闻,并不认识,是作者王志先生在我这出版了小说《灰瓦白墙》后介绍来的。但跟他要作者简介申报选题时,严先生强调说不要注明副主席的身份,那一行去掉。这让我惊讶不已。如今的世间,多少人都在意和看重的一个头衔符号,在他眼中,竟如此云淡风轻!可见其修炼的境界。


和山东的另一个作者谈起来时,他告诉我说那是大作家谁谁谁的哥哥呀,你不知道?我又吃了一惊,写作影视大片《芳华》和《小姨多鹤》的那个著名美女作家大名鼎鼎,看到严歌平的名字时我确实曾有一念怀疑,但没有多想,哪里会这么凑巧?而世间的缘分却就是这么凑巧。我跟严歌平先生核实,他在电话那头欣悦地说,对,是我妹妹。仿佛云端里的一个大作家倏地一下拉近了距离般,也在切近的生活里了。我暗忖,兄妹两人都在文坛有所建树,这难道仅仅是基因传承?还是后天努力?二者肯定兼而有之的吧,机遇从来都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严先生发来的书稿,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最初接到的书名为《到天涯海角谈生意》。从编辑的角度讲,单看字面意思,我感觉它的市场面和接受度较小,读者群会受限制,我自己作为读者购书时,常常会被一个书名打动,然后再翻书决定买不买的。所以跟他商议改为第一篇小说的名字,《从采桑叶开始》。当然还有一篇名为《沦陷》的中篇,我也曾考虑过;作者本人很看重此文,我也想过其故事厚重,有分量,但顾虑它字面看似会有消极的嫌疑,小众化、文艺化一些,作为书名题眼,担心也会放弃一部分普通读者。还是要更大众更积极清新一些,市场接受面会宽一些。而《从采桑叶开始》作书名,似乎更接地气更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比如我国古典文学的发端之作《诗经》里就有《芣苢》《采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豳风•七月》: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以上几篇都是讲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田间地头,阡陌纵横,采桑啊采薇,采采芣苢,年轻的人儿却怀着满腹心事,满心向往……生动描写了纯洁梦幻的男欢女爱,俗世变幻的沧桑人生。这样写实又浪漫的抒情叙事,美好也辛酸的田园画面,充满生命的真实质感。让人熟悉,又让人回味不已。


小的时候,我是跟着母亲采过桑叶的。犹记得那一望无际的绿色柔嫩的桑园,我们穿梭其中,唱着歌儿喂着蚕的辛苦又欢乐景象。采桑叶,事关稼穑,也事关男女情意绵绵不绝如丝如缕的牵连。本书开篇之作,《从采桑叶开始》本是少年的美好情怀,采一把嫩桑、养几条小蚕的男孩女孩丁潜和李满芳,因时代和环境变迁,随人世成长,心头好缭绕为一种世俗情感的暧昧纠缠,而终于热烈地拥有,最后却又在生存的艰难曲折里莫名蜕变消散,成为无言又无奈的结局,让人莫名惆怅,又满怀伤感……


这就是真实又无奈的生活。一个淡淡的故事看似平凡,但仔细咂摸,却惊觉似曾相识,仿佛你我的少年情怀,如缕如烟,缠绕过眼前心间。想来人世间有多少美好的情感,不是都会在世俗生活的磋磨里,辗转烟消云散?只留淡淡的伤感,在你我日渐苍老的心底。很多时候,由于时代大潮变迁和生存环境的漩涡裹挟,蚂蚁一样的我们着实都是无能为力的,甚至身边人突然的背叛、变异、离开、疏远……作为当事者,你也不想随波逐流,可是你又能怎么样?短短的小说里写出一种无情又无奈的人世多“变”,变化,变故,无常变幻,纯洁情意的被迫扭曲,隔膜和淡漠。人间沉默但翻滚的阴暗气流和金钱权力的游戏交换,我们渺小的个体都那么无能为力,却不愿随波逐流,于是,人性深不可测的徘徊不定纠结不定无声较量就开始了,无数纠结的故事就开始了。读来实在令人绝望又伤感。这就是严歌平小说的一种独特魅力。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是有深意的,结局也往往出人意料,可见前期构思之用心之成熟。所谓“胸有成竹”、“心有丘壑”,是也。立意是一篇文章或小说的核骨。有核才有中心,有骨才能立得住。他的小说往往有大气象、大格局,纵横跨越环境变化和时代变迁,在官场和商场、家庭和俗世之间自如切换,有官僚资本的豪奢,也有底层百姓的艰辛,亲人的体恤或算计、爱人的温情与背叛,等等,可见是源于熟识的生活、深刻的思考、温情脉脉的关怀。且无论涉及政治、经济,无论是国共合作抗日、“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大潮中,几代人波澜起伏的命运转折,各自内心的坚持与抉择,都能写得游刃有余。不禁让人佩服,严先生是有生活底蕴有思考和坚执的文人。他的小说里多涉及人生大课题,政治风云、经济建设、家庭婚姻、人性亲情、爱和疏离,是灵魂的摆渡和激荡,是利益和责任的取舍与担当,直看得人惊心动魄,趣味簇生。而作者的笔调,却沉稳从容,娓娓道来,不失风度和温度,仿如闲庭信步。如《沦陷》《豪华是一种装饰》《到天涯海角谈生意》《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风》等篇,都厚重且耐人寻味,既有大义道义,也有对现实生活里一些荒诞不经现象的揭露,对腐败不公造成的家庭悲剧和人生命运的写实与忧伤表达。


他写的是我们都熟悉的“陌生人”。陌生化和典型性,当属于文艺理论的研究范畴,本人研习不深,但感觉有一些故事,的确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事,或心中萌发又有所隐藏的真实故事。让人熟悉,又感觉新鲜,这就是典型的陌生化效果吧。比如《沦陷》这部中篇,是最有分量的独家重头之作。抛却国共两党历史上的政治纷争,单就国家大义、抗日情怀、保护古籍文物和文献,报效共同的祖国来讲,这个故事令人动容,值得称道。其中外公和小舅的形象着墨最多,一对血亲父子,不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谓“老子英雄儿软蛋”。一个是家国栋梁,跨越江河湖海、历史动荡,仍然坚持铁肩担道义,舍身谋国魂;一个却活得畏畏缩缩可怜可恨,毫无气节,仅为一己私利,利欲熏心,啥都可以忘记抛却……作者以第一人称身份介入,好似在讲一个他家族的真实故事,虚虚实实,写得掏心剖肺,热血沸腾,入骨爱恨,杂糅生花。值得一看。


细细品味,严歌平的小说内容丰富,故事厚重,矛盾起伏转折,引人入胜。小说的结局往往也富有戏剧性,内蕴浓厚的伤感意味,笔调又豁达明快,调侃戏谑,风趣幽默,笔锋流畅犀利,很有特点。他小小的笔端往往裹挟着大时代变幻的风起云涌、人间世事的酸甜苦辣,可谓万般滋味,尽在他笔底展现。人性深不可测的细微心理,世故人情的揭露与调侃,现代化的官场现形记,官商勾结的现实利益,底层百姓的血泪挣扎,男人女人之间微妙的情意,均化作无奈的怅惘。可参看《豪华是一种装饰》《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风》两文,其中后者对李明珠这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和习惯高高在上的贪官太太之细微心理活动的揣摩刻画,结局处理的悲惨意外,让人叹服又唏嘘不已。“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果然效果震撼。


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可能源于丰富的家族故事和自身经历,严歌平先生的小说带有幽暗深沉的时代气息,仿佛泛黄的诱人纸页,细细讲述古旧的家世悲凉,热闹的寒微之辈,互相的陪伴、帮助,又隐着不可告人的背叛算计,仿佛风起于青萍之末,那慢慢走远的背影,带着一种生活的微微惆怅,意味深长……


因此,他的小说属于“有意味的形式”。俗称“有看头”,有意思,有立意,还有风骨。立意构思前已提及,此处再拓展下“有意味的形式”,它是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的美学观点。贝尔认为这种形式既让我们了解实物,又创造了审美感情。它是艺术家主观审美情感的表现和主观创造,是独立于外部事物的一种新的精神性的现实,可传达创作者的感情,是区别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最基本的性质”。审美活动是对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照。“有意味”是指形式中能够体现出理念,理念与形式的统一即为美。无疑,小说创作即关于审美的文学活动。审美标准不一,但有意味才耐咂摸,意蕴悠长,并慢慢回想,给读者启示、感怀,乃至影响。这也是好看小说的一种标志。严歌平先生的小说就颇有意味,比如短篇《绝对记忆》讲的是一个儿时玩伴、前市委书记的小儿子长大后突然疯了,但他真“疯”了吗?他为什么疯了?在下岗工人集会时,他居然慷慨悲歌、义正辞严地冲上前去表达了一番“正确又正当”的激昂观点,意味深长。比如《延期举行的开馆仪式》所讲故事,生活中,此等附庸风雅拉大旗做虎皮的荒诞之举,打着文化建设的幌子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太多太多,这是切中时弊的一篇力作。


严先生的小说,不仅充满沧桑岁月的烽烟与沉淀,也如醇厚的陈酿,多良心用心苦心精酿之作。因而凸显其独有的特点就是,笔端人物有所坚持。即“有风骨”。故事内核有分量,有原则底线,有家国情怀、人民立场、百姓之忧、人间大义,红色的信仰。再说那篇重头文章《沦陷》,那个落难的时代里有屹立不倒的精神,有煌煌矗立的坚持。比如,时任重庆市市长吴国帧忍不住问:“这都什么年头了?战争在继续,难民还在增加,又有多少闲人会有心思去你的图书馆读书?”而一向恪尽职守、清正廉明的沈慰堂理直气壮地回答:“即便是战争年代,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图书和文化!”(参见该书87页。)小说的开端背景是在国民党陪都时期,彼时,日寇侵略,国家沦陷,官场沦陷,但主人公却执意冒险奔走,坚守民族文化和独立精神不能沦陷,满腔热爱和家国情怀不能沦陷,可谓沉重的命题里透着贞节动人的坚守光彩。这看似沉痛的“沦陷”二字里,有深深的忧虑、有危险的警醒,更有无限的缅怀与追思……作者的内心,在深深缅怀,缅怀祖辈的清正廉明,尤其对“外祖父”沈慰堂抢救国宝和革命者“父亲”江宝顺固守质朴本色、“母亲”沈国丽坚守信仰不惜背叛家庭走上红色道路的描写,值得圈点。这是一个动荡时代里异常复杂的家庭组合。小说开头,“外公”沈慰堂以生命和家庭的代价,不负重托,一心抢救珍贵文献文物、图书典籍。尤其对顶级国宝青铜文物毛公鼎被军统特务头子戴笠霸占后的来龙去脉,以及旧上海的迷乱与优雅,也写得跌宕起伏,矛盾丛生,惊险紧张,极富戏剧化,具有可改编影视剧的潜力。人性是复杂的,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更不能单一,非黑即白,解读同理。“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百度百科)从这个角度和范畴讲,《沦陷》一文作为摒弃政党异见隔膜、一心谋求民族文化未来的独特文学符号,具有鲜明的爱国大义和高远的前瞻思路。台海本是一家亲,血脉相连传万世。


说说封面设计。作为责编,在与作者沟通后,考虑其颜色喜好和小说内容,我先设想书籍的风格定位,然后给美编提供了一种思路,典雅持重、精致简洁,比如可杂糅短幅油画的精美质感。封底也参考“有意味的形式”理念进行隐隐约约的延伸呼应。让小说第一眼就有意味深长的即视感,又雅致端庄、厚重大气。文案提供,主推其中《沦陷》篇,围绕青铜国宝做噱头,精心做好文案,再发美编参考。果然,一个好的队友可助力项目的成功率,美编老师很懂我的心思,所提供设计方案一次成功,画面既有蓝色大海的深邃,又有阴阳两极形状的神秘幽深,胶着莫测,可谓耐人寻味,意蕴无穷,尺幅千里,厚重简洁,兼而有之。严先生很满意,我也放心了。


严歌平说:“除《绝对记忆》,这部书稿均动笔于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2018年元月,在去越南岘港旅游途中我还思考着:今后我还能写作吗?”事实证明,他写得很有力量。对这本书,他自己总结道:“八篇风格、人物、故事迥然有异的中短篇小说,透过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一段段历史,走过各自的人生心路,触摸到严峻、本真,且不乏亮起温暖之光的生活现实与底色。”精到。作为本书责编、策划和身兼营销推广重任的出版人,我这第一读者和最后审定者,愿意推荐读者朋友们一并分享。


严羽 《沧浪诗话》中说:“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谨此纪念一本独特厚重新书的出版。






作者简介




严歌平,现居马鞍山。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于《十月》,《中国作家》,《小说家》,《北京文学》等期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裹灰头巾的女人》,《西雅图航班》,《打工实验》,文艺随笔集《究竟是谁侵犯了谁?》。获有安徽文学奖,安徽省政府社科文学艺术奖,华盛顿华语电影节网络单元纪录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