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朱寿江纪实小说《爱的延伸》刊发《小说月刊》2023年第6期。
爱的延伸
朱寿江
那场波澜壮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变了许多人命运,本文主人公鲜为人知一段恋情在此期间发生,半个世纪过去,又上演了一场爱的延伸感人故事。
一一题记
李冬阳是69届高中毕业生,他曾经在安徽江北地区金马楼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七八年。2018年秋天,李冬阳和50多位上海知青,一起回到了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在当地引起轰动。
时间追溯48年前, 1970年3月的一天,居委会干部又一次来到了李冬阳家,动员他去农村插队落户,限期一个月内离开上海,否则注销户口。看邻居家的孩子春节前就有去外地插队落户的了,李冬阳的父母知道这事扛不过去,再说李冬阳父亲历史遗留的帽子还没摘掉,也就答应了,等到4月1号李冬阳过了19岁生日,就让孩子去安徽。
生日过后,李冬阳坐上了上海开往合肥的知青专列,经过两天的跋涉,来到了目的地。他们一行60多人,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少数高中毕业大部分初中毕业。他和8名知青被分派在金马楼大队戴家村生产队插队,其他知青集中分到公社办的知青农场去劳动。
金马楼大队在当时农村来说条件还算可以,可那里乡亲们的生活也不富裕,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靠山芋干煮稀饭充饥,除了几个节日,平时很难吃上猪肉等荤菜。
戴家村生产队长戴发才发把5名女知青安置在大队部为知青新盖的两间瓦房里,把4名男知青临时住在生产队仓库公房里,并在仓库外山墙旁搭了一个棚子当厨房。知青们吃的青菜、萝卜豆荚等蔬菜,都是乡亲们送来的,乡亲们宁肯自己家少吃,也会匀出一些给知青。
看仓库的徐大伯当时五十多岁,是个光棍,由于家里穷,一直未婚,他年轻时是队里的车把式,后来老了就成了队里看仓库的保管员。徐大伯的有个侄女叫徐燕春,初中毕业回乡,在生产队上工,既活泼又漂亮,18岁就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徐大伯一般都回家吃饭(徐大伯跟他弟弟一起生活),徐燕春有时也会给他大伯送饭。一来二往,就逐渐认识了这些上海来的知青。
别看徐大伯脾气不好,可他和上海男知青能合得来,知青们在仓库公房里打闹他也不嫌烦,时不时海吹胡侃他早些年在外闯荡江湖的旧事。徐燕春喜欢看书,李冬阳就把自己带来的小说书借给徐燕春看。渐渐地徐燕春和李冬阳热络就起来,不忙的时候,经常帮李冬阳洗衣裳,干些缝缝补补之类女人活。
1973年秋天,金马楼大队得到了两个工农兵学员推荐上县“五.七”大学名额,为此,大队书记专门开会研究,内定李冬阳和另一名上海知青,名单报到公社后,不知什么原因,最后录取通知书下来,没有李冬阳而是另外一名本地初中下放的知青。后来据说是因为李冬阳父亲历史有问题。那次上学未能如愿,给李冬阳打击很大,他在仓库公房睡了两天没吃没喝,还用被子蒙住头哭了一场。
李冬阳没能上学难受得要命,日渐消瘦,徐燕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晚上跑到仓库公房开导宽慰他说:你是高中生,功课基础好,下次还有机会,再说这次上学是“三来三去”,以后还要回生产队。徐燕春给他大伯送饭时总是多带了一些饭菜给李冬阳,有时偷偷把家里换酱油换盐的鸡蛋煮熟了捎给他。在徐燕春关心照顾下,李冬阳心情逐渐恢复平静。他心里虽很失落,可也很温暖,那份温暖来自徐燕春的真情付出。一个漂亮女孩喜欢上自己,李冬阳从心里也感激这个纯朴善良又美丽的安徽姑娘。
以后的日子里,徐燕春就像一盏灯,让李冬阳看到光明与希望。一有空教徐燕春学英语,把从家里带来的新华字典送给徐燕春。侄女喜欢上李冬阳,看仓库的徐大伯说不出是高兴还是难受,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找一个李冬阳这样有文化又是上海大城市的知青,又担心这事要是成不了惹人笑话,他不知道该不该阻止两个孩子好。
1975年的春,一道下放的陈小朋和一名女知青被招工到皖东最大的水利枢纽站驷马山大闸工作了,王永明因病回到了上海,在仓库公房一起居住的了4名男知青就剩下李冬阳一人了,李冬阳心里又泛起了莫名其妙的惆怅和失落,他很想离开这个地方,可机会总和他失之交臂。
1976年夏天,金马楼大队得到了两个到县化肥厂的招工指标,男知青只剩李冬阳一人在戴家村生产队了,大队就推荐他和另外一个女知青招工到化肥厂工作,李冬阳不想去化肥厂,他犹豫再三,把那个来之不易的招工指标又让给了别人。
没过多久,村子里就传出了闲言,说李冬阳和徐燕春恋爱了,还有更难听的话。徐燕春的父母也听到了村里的风言风语,她母亲心里很焦急,就来到邻村的王媒婆家,让王媒婆给徐燕春找个婆家。很快,王媒婆就给徐燕春介绍了一个在镇上供销社工作的青年,人家上门来相亲,徐燕春却躲着不见。那天晚上,她母亲打了徐燕春一耳光,指着她骂道:“你个死丫头,这都二十四岁了,人家吃公家粮能看上你,是你福气,你还不肯,看看我们大队七八个村子哪有像你这么大的女孩没嫁人,和你差不多大的都有小孩了…”
第二天,徐燕春没来仓库公房送饭,徐大伯说她病了。李冬阳特地跑到镇上买了桃酥、饼干和桔子罐头拎着去徐燕春家看她,徐燕春的母亲没让李冬阳进门,徐燕春从房里床上听到是李冬阳声音,一跳跑出来把李冬阳往家里拉。此时,李冬阳也很纠结,他深知徐燕春喜欢他爱着他,但母亲来信明确告诉他不准在农村恋爱,他爸已落实政策回到区里做领导,会想办法让他离开农村回上海。
1976年底,李冬阳搬到了队部女知青住的隔壁另一间屋。当时金马楼大队已经没有几名知青了,他们上学的上学,招工的招工,戴家村生产队就剩下两名在大队干民办教师女知青和李冬阳三个人了。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李冬阳母亲在得知消息后发电报催他立即回上海复习,准备参加冬季高考。李冬阳接到电报后,思想斗争激烈,他知道这一回去,恐怕就再也难回来了,不回去那就会在农村呆一辈子。李冬阳把这事告诉了徐燕春,和她商量怎么办?徐燕春听后沉默半天开口道: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回去吧,好好复习,争取考上大学。话说完热泪盈眶。李冬阳深深地被这个心地善良的女人打动,情不自禁把徐燕春拥入怀中……
四月初,李冬阳动身回上海,刚出村口,徐燕春跑来把包着几个煮熟鸡蛋的花手绢塞给李冬阳,就匆匆走开了,头也没回。手捧徐燕春给他的鸡蛋,李冬阳内心五味杂陈,默默地目送她的背影至远处,然后掉头离去。
1977年10月底,李冬阳从上海回到了戴家村,办理考试前的手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李冬阳以扎实的功底加上精心的复习,考上了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接到入学通知书后,李冬阳喜忧交集,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马上就要离开自己插队生活了7年多的第二故乡,因为自己,善良漂亮的徐燕春到了二十四五岁还没找对象,他从心里觉得对不起徐燕春。要不是他的出现,徐燕春早就结婚生娃了,当初自己要是态度明确不和徐燕春有暧昧,人家也就不会抱有幻想了。等到晚上夜深人静,李冬阳不由自主地往徐燕春家走去。
李东阳在徐燕春家院门口徘徊了好一会子,他很想跟徐燕春及她的父母告个别,可他又鼓不起这个勇气。李冬阳又转回来了,隔壁女知青屋里已熄了灯,他犹豫了一下,悄悄走进了自己居住的屋子。
李冬阳推开没上锁的门走进屋子,摸索着来到床前,他准备拉电灯开关线绳,突然有人从后面抱住了他。李冬阳屏住了呼吸,听了那人的哽咽声和喘息声,李冬阳就知道是徐燕春。这个时候徐燕春的出现,李冬阳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是他担心的也是他希望的,他的内心非常纠结。
徐燕春默默地为他收拾行李,两个人在床上拥抱了很久很久……五个小时后送走了徐燕春已是凌晨三点,李冬阳靠在床上,香烟一支接着一支抽,一夜没睡。
回到上海,刚入学那两年,李冬阳前后给徐燕春写了16封信,徐燕春没回他一封信。大学毕业后李冬阳分配到市政法部门工作,官至厅级,直至退休。
2018年9月18日,李冬阳他们一行来到阔别41年的戴家村,村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平坦的水泥路面,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楼,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只是村里人老人不多了,新生代大多数不认识。
年轻的村书记热情接待了他们,带着他们在村里村外转了一圈,他们一路走一路欢声笑语,曾经的往事涌上心头。回到村委会,村委会办公室走出一位穿着朴素四十来岁的妇女,个头挺高,长得很漂亮且很有气质。看到那位女士一瞬间,李冬阳心里咯噔一下,这人咋这么面熟呢?好像在哪见过。
就在李冬阳锁眉沉思之际,村书记笑着给大家介绍:“这是我们镇党委书记徐春阳,今天进村调研工作,她家原来也住在我们村,18岁考上大学离开村子。她的儿子今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刚入学,是全县的理科状元,也是我们镇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
听了村书记的介绍,李冬阳猛然想起,这个女书记长得很像徐燕春。李冬阳、徐燕春、徐春阳,他把三个人名字联系在一起,再想想离开戴家村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李冬阳浑身发热,顿时乱了方寸。
在戴家村呆了两天,当年的仓库公房和知青住的两间房子早已拆掉盖成楼房了,他们到一些熟悉的人家里串串门,给乡亲们送了一些礼物,这期间,李冬阳已经了解到镇党委书记徐春阳就是徐燕春的女儿。晚上李冬阳一个人带些礼品特地来到当年的老队长戴发才家打听情况,老队长已快近90岁老人,虽腰有点驼,但思路清晰,李冬阳转弯抹角问到徐燕春当年情况,老队长唉的一声叹口气说: 燕春这丫头命苦呀,你走后不到三个月,燕春就去了马鞍山市她小姨家带小孩,一年后才回村里,回来时带回一个才几个月的女孩,听说是在码头上捡来的,徐燕春一辈子没结婚,多少人托媒上门,她就是不肯,和女儿相依为命,把女儿培养成人考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并结了婚,徐燕春就离开村子去县城带外孙,她女儿就是现在镇党委书徐春阳,徐燕春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几年前却生病去世了。听罢老队长的话,李冬阳泪水瞬间在眼眶里打转。为了弄清真相,第二天清晨他去马鞍山市寻找徐燕春小姨家,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小姨住的小区。小姨80岁左右,身体硬朗,正在小区散步,听到有人找她,就赶紧来到小区门卫室,听到李冬阳自报家门后,小姨眼水哗哗流了出来,一把拉住李冬阳回家。
通过小姨口中得知,徐春阳就是李冬阳和徐燕春的孩子,那时农村对未婚先孕的女孩十分鄙视,李冬阳离开村子后,徐春燕例假已三个月没来,又出现恶心呕吐状况,她母亲发现徐春燕不对劲,在逼问下,徐春燕不得不把李冬阳离开村子前一晚的事向母亲坦白,眼看纸里包不住火,父母亲商量后,逼她到马鞍山市请小姨找医院偷偷把胎打掉。第二天母亲带着徐春燕来到小姨家,谁知徐燕春反悔坚决不肯去医院打胎,并横下一条心,宁愿跳长江也不打胎,一定要把孩子生下来。小姨怕闹出人命,就和徐燕春母亲商量,母亲此时也无奈,只好把徐燕春留在小姨家。回到村子,母亲对外说她小姨孩子没人带,燕春帮小姨带孩子。一年后徐春燕带着小春阳回来,说是在码头上捡来的……
自打从安徽回到上海后,李冬阳心里就没安生过,他心里充满了自责和愧疚,有种罪恶感,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过错?徐燕春的悲惨离世,成了李冬阳心里永久的痛。
李冬阳妻子发现他从安徽回来后精神萎靡不振,神情恍惚,就问李冬阳是怎么回事,在她妻子再三追问下,李冬阳如实从头到尾把这场经过说了出来,妻子听后不但没责怪,反而很同情徐燕春的凄惨遭遇,眼泪也流了下来,称她是个好女人。在交谈中,李冬阳妻子得知徐燕春的外孙也就是李冬阳的外孙,在上海交大读书,并主动提出来去看望。李冬阳意外惊喜,高兴的点了点头。
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李冬阳夫妻俩驾车来到上海交大宿舍楼,找到了外孙李海生,李海生感到莫名其妙,李冬阳介绍说他俩是当年下放在他外婆家生产队爷爷奶奶,她外婆当年对他们很照顾,得知她外孙在上海读大学,特地来看看。李海生听后半信半疑,再看看这两个老人和蔼可亲,渐渐打掉了疑虑,和他们攀谈起来。李冬阳夫妇在交大附近找了个饭店请李海生吃饭。吃饭期间,李冬阳仔细端详李海生,小伙子一表人材,1米8的个头,浓眉大眼,五官端正,谈吐文雅得体,很懂礼貌。李冬阳越看越喜欢,总觉得在他身上找到当年自己的影子。离开饭店时,李冬阳掏出一张一万元的银联卡交给李海生,李海生坚决不肯收,李冬阳妻子对李海生说:孩子,收下吧,我们没有孩子,就把你当孙子看,缺什么告诉我们一声,以后经常来家里。并把一张家庭地址的字条递给李海生。
李冬阳夫妇回家之后,十分开心,他妻子说,明年清明,我们再去一趟安徽,给徐燕春上坟祭奠,和徐春阳见面,把她身世揭开,我们要好好对待她和她的儿子,拆迁分在徐家汇的那套116平方米的房子就过户给李海生。李冬阳听后很是吃惊地说:这么急干嘛,以后慢慢来。他妻子动情地说:做人要讲良心,要懂得报恩,徐燕春为了你付出了一切乃至生命,徐春阳从小在苦水里长大,你对不起她母女俩。我们老了,现在上天送来了女儿和外孙,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听到此话,李冬阳深深地被感动,紧紧握住了妻子手不放。
2019年清明,李冬阳携妻第二次回到安徽江北戴家村展开寻亲之旅,一下车就挎着花蓝供果朝着徐燕春坟墓前走去,正巧看见徐春阳和她小姨奶在徐燕春墓碑前上香,目睹此情此景,李冬阳老泪纵横,小跑步来到墓碑前跪了下来……
朱寿江,笔名晚枫(火枫一叶),安徽和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安徽散文学会、安徽省文化研究会会员,马鞍山市作协理事,和县作协主席。在《神州文学》《鸭绿江》《参花》《青年文学家》《安徽文学》《黄河文学》《诗歌月刊》《齐鲁文学》《小说选刊》《人文之友》《河南文学》《散文选刊》《唐山文学》《牡丹》《作家天地》《读者文摘》《山海经》《安徽日报》等全国二十多家省市级以上文学杂志和报刊上发表70余万字作品,多次大赛获奖。有作品入选《当代诗人文集》《当代作家文集》等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合集年鉴,个人词条入选《全国省市诗人名录》。出版13万字的散文集《枫叶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