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崛起在分水岭上的诗群丨肥东诗人群落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05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崛起在分水岭上的诗群

——肥东诗人群落现象研究

魏文文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文化变革总是处于多种变革的领先地位,而文学因具有重要启蒙作用成为现代化中国的重要推手,是最先促其萌芽和发展的动力之一。长江淮水,徽风皖韵,百年安徽新诗是安徽现代社会生活的生动见证之一,从“诗界革命”到“五四”白话新诗,从浪漫主义诗潮到现代主义诗歌的兴盛,再到政治抒情诗的萌发,直至新时期朦胧诗崛起,安徽诗人无疑都参与其中,并且逐渐成长为百年中国新诗坛的生力军,形成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安徽“新诗现象”。肥东县地处皖中腹地,跨越江淮之间,具有厚重的文化内蕴:千年流传的包公文化、渡江战役铸就的红色文化、侨乡同胞催生出的侨乡文化、江淮水系孕育的分水岭文化以及八百里巢湖的渔民文化在肥东汇聚交织,滋养着肥东的文化发展,传承着肥东千年文脉。肥东县先后获得“中国散文之乡”“中国诗歌小镇”“安徽诗词之乡”“安徽诗歌之乡”等美誉,诗歌作为肥东重要的文化名片,承担起传承肥东文化、滋养城市文脉、走进大众生活的重要使命。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肥东诗人入选权威诗会、荣获重要诗歌奖项的数量激增、民间诗刊及多种诗歌采风、诗歌志愿者活动丰富多彩,肥东诗人们正努力实现诗歌经验的现实突围,探索实现肥东地域文化与时代现实融合的新路径!

肥东有千年文脉,但新世纪的肥东诗歌应该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说起,从诗人姜诗元说起。1984年9月25日《诗歌报》第一期试刊号面试,《诗歌报》诞生,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推进了八十年诗歌走向辉煌,肥东诗人姜诗元作为初始编辑,秉承着“现代性、探索性和先锋性”的编辑理念,在理论与批评方面独具特色,其《现代诗与通感》等文章提出“建立以人为核心的诗歌美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参与组织的“1986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轰动中国诗坛,作为一面旗帜,推动了“第三代”诗人群体的形成。作为有情怀、有责任感的编辑,姜诗元通过《诗歌报》向中国诗坛推出了一批才华卓越的诗人,编辑发表了一些诸如翟永明的组诗《女人》、唐亚平的组诗《黑色沙漠》、杨黎的《冷风景》、李亚伟的《中文系》等被大众熟知的诗歌,还整版刊出了赵琼、岛子翻译的金斯堡的《嚎叫》完整版。在美编方面,姜诗元也有独特的贡献,“通过增粗的黑线条,使用具有现代感的插图,并且自己动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意识的‘诗配画’,增强了《诗歌报》的现代性、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谢冕先生曾评价:“《诗歌报》推重的探索性,可以认为把握了诗歌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精神的内核,是对艺术驱动力来自不断探索更新,以及艺术新生力量不断向着权威和艺术定局质疑和更迭这一生态的认知。”如果说这种不断行进的动态化诗歌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的探索与转型,作为编辑的肥东诗人姜诗元无疑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与姜诗元并肩战斗的是他的同乡肥东诗人魏克。魏克也曾担任《诗歌报》月刊编辑,他的诗歌的别致之处是“诗配画”。诗,是现代诗;画,是黑白画。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这种极具传统意味的创作形式,在八十年代的蓝天白云下,显得极为先锋和前卫,引人注目。魏克也因此被邀请参加“第18届青春诗会”。尽管后期魏克在漫画、散文等方面的作品多于诗歌,但是诗歌创作却未中断,正如他曾说过的:“小说能赚稿费,还能畅销。油画或国画可以出卖,能让你过上富裕生活。唯独诗歌无利可图、甚至是需要为之付出的。也正因为这样,诗歌到后来都会变成一个人的艺术理想,坚持诗歌理想也就变成了一种生活态度。”魏克是一位有理想的诗人。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迭代走来的诗人还有很多,如汪抒、许泽夫、沈光兵、蔡兴乐、张道发、音岚,墨娘、东隅、江不离等。他们四十年来笔耕不辍,定期创办民刊、举办诗歌沙龙,使得诗歌的旗帜牢牢插在肥东这篇文化热土。

诗人汪抒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一路走来,佳作频出,著有诗集《堕落的果子》《餐布上的鱼骨架》《苍芎下的身体》《初夏的鲸与少女》等。他的诗作收到了诗歌界普遍的赞誉,有论者曾言汪抒的诗“写的很沉稳、不惊、冷静,宛如自言自语”;有论者评价汪抒的诗“试图建立起‘历史-我-现实’三位一体的寓言体抒情。他建筑的隔世情态,具有强大的现实针对性,却又超拔于现实的杂多与凌乱,从中追寻三维之间的普遍联系与沟通”;也有论者提到汪抒的诗“自如驾驭极简与极繁的两种诗歌处理法,凸显了他在文本尝试上的义无反顾,以及语言操控上的圆融纯熟”。我以为汪抒的诗歌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根性叙述,无论他行旅到何地,无论创作内容与形式如何变化,它的根永远紧实地扎在肥东这篇沃土,在处理自我与诗歌的经验关系上,汪抒的语言是落到实处且真挚的。当然,汪抒的贡献,不仅在诗歌作品,还在于他连续十六年主编诗歌民刊《抵达》,其中的坚持、韧性和热爱,都让人感佩。

另一位肥东诗人宇轩,本职是乡村医生。他在悬壶济世的同时,从来就没有停止用诗歌来表达他对人类灵魂世界的疗愈。他著有诗集《乡居散记》《不恨集》等。诗人李云对他的诗作特别欣赏:“宇轩正在‘是故乡,也是世界’的肥东杨店用‘诗可以处理时代’的方式来构筑地域性写作的世界”,对宇轩来说,“杨店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此丰富却又十分偏远和偏僻。所谓成熟就是接受现实,像果子,接受枝头的赠别,然后义无反顾地叩响泥土中的大门”,诗人将一生手捧着“父母的策源地”——杨店村,“像捧着我在世上最小的孩子”。杨店村成为诗人宇轩的诗歌符号,乡情、亲情、性情为了破解宇轩诗歌的密码,当然进入写作成熟期的宇轩却又是冷静和低调的,他试图远离“标签”与“定位”,将写诗作为一种生活状态,朴素地探寻着属于杨店村的乡居诗意。宇轩曾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作为鲁迅文学院安徽作家班学员,中国文联第六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研班学员,斩获首届屈原诗歌奖。

同属60后的肥东诗人许泽夫,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基层文学和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组织和策划的“爱情隧道”项目,将一段废弃的铁路,讲出了许多美丽的故事,他还是一位优秀的非常有特色的诗人。许泽夫的创作可谓多边开花,作为著名小说家、编剧,他的诗歌,尤其散文诗创作可谓“圣手”,著有散文诗集《牧人吟》《断弦之韵》,诗集《深沉的男中音》《我为你歌唱》《渡江颂》等,曾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世界华文散文诗金奖等。许泽夫的散文诗对家乡怀着孩童对母亲般的情怀,他细致的描摹家乡的草木虫鱼,特别是憨厚的老牛,以此来表达他深沉的爱。当然,也表达了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旷达悠远的处事态度。许泽夫对生活摹写是原生态的,其诗作语言质朴,情感内敛,情感浓厚而不张扬。在《情怀》中,他写到,“在许家嘴,你喝过谁的奶水,哪怕仅仅一口,她也是你的娘。/我喝过她的奶,不是一口,而是一年,从初乳到断乳。”“娘轻易不开口,开口也就一个字:哞——”“我相信她是在唤我的,我相信我前世和今生的乳名就叫:哞”。语言不经修饰,却具有强烈的画面,力量是感人的!当然,许泽夫笔下形态各色的牛,与《祖坟地》《捞月亮》《村戏》一样,只属于肥东——这篇生养他的热土!

在散文诗创作方面,张道发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他著有散文诗集《风吹哪页读哪页》《东岗村笔记》等,曾获“第三届中国红高粱诗集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作为乡土田园的歌者与守望者,张道发将笔触伸向皖中丘陵深处的小村庄,树梢上的新月、木梁上的乳燕、墙角的虫鸣、寻常日子里的露水和花草传递着肥东特有的乡土、乡情、乡音、乡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者绘制的一幅幅乡村素描是有底色的,它的底色是古朴与淡雅,深情与厚谊。另一位散文诗的积极倡导者和创作者是赵宏兴。赵宏兴兼有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的三重身份。他曾以小说和诗集两获安徽社科文艺奖(文学奖)、第二届冰心散文奖、芳草文学奖。他著有诗集《身体周围的光》、散文诗集《刃的叙说》、散文集《岸边与案边》,以及长篇小说《父亲和他的兄弟》等。他的诗作,情感深厚,朴实,有着浓郁的分水岭的泥土味;他的诗歌语言,善于运用散文句式,呈现丰富而复杂的客观外物,表达绵长的情韵。赵宏兴早期的诗作,就如他的笔名“红杏”一样,多情多汁;而他现在的诗作,则更现老辣和胸怀。

八零后的肥东诗人中陈巨飞和许俊堪为代表。陈巨飞长期居住在肥东撮镇,临水筑居,诗句越发的温润。他的诗集《湖水》《清风起》,都是受到诗坛追捧的诗集。他的诗歌如同他的人一样,内敛、沉着。肥东的河流,村庄,湖水,以及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频繁出现在他的诗歌叙述中。但陈巨飞又不是清浅的,他触及的现实是多层次的,诗人陈先发说,是“各眼见各花的现实、从历史中传承的生活现实、批判的现实和语言的现实”,在现实与历史、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调和中,陈巨飞逐渐构筑出个人的诗写个性与谱系。成绩斐然的陈巨飞,是国内重要诗歌奖项的宠儿,十月诗歌奖,李季诗歌奖,中国青年诗人奖,安徽文学政府奖等,都一一入其壶中。许俊属后期崛起的肥东青年诗人,著有诗集《归羽》,童年的经验、梦境中的长河、语言构筑的灯火、雪中即景的湖等等成为诗人书写的对象,诗人在诗写中爱上世间诸物,在小河的尽头寻找童年的灯火,肥东的万物成为诗人不竭的创作源泉。

每一位女性都是天生的诗人,每一位女性都天然地贴近大地。女诗人群体是肥东诗人群中还有一群不可忽视的靓丽风景线,墨娘、东隅、宣梅、毕娜娜、范翠红、郑翠霞、陈海霞、李琼、乔璐、刘奇云、灿萍、李园园、夏红炎、殷瑛,真是蔚为大观。虽然他们年龄层次跨度较大,写诗时间与实践经历大不相同,有些中断写作后再次走向诗坛,有些几十年持续不断写诗,也有些年轻的九零后、零零后晚生代女诗人,但她们都是肥东这块土地的真诚的歌咏者。“阳光聚集在树顶/沿经络倾泻,泼洒在/亮黄的迎春花上,微风弥漫”,“在这样的城市里/安详的夜晚/与朴素的词语拥抱在一起/遍地的狗尾巴草/在大地的稿纸边缘疯长”。诗人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俯视着肥东大地、以温柔细腻的笔触感知肥东的乡情、人情。近年,《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推出“肥东女诗人诗歌专版”,肥东女诗人正以一种集体“崛起”的态势引起诗界广泛的关注。当然她们的特色不仅在于女性敏锐的观察与独特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她们正以整体性的姿态和独具特色的肥东地域特色、文化结构以及精神取向构筑出肥东诗歌景观。

经过多年积淀与发展,肥东诗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连续斩获诗歌大奖,肥东诗人群更是入选全国“十佳诗群”,成立肥东“诗韵大地”文艺志愿服务中队,由退休干部、公务员、乡村医生、中小学教师、企业员工、个体工商户等组成的诗歌志愿者群体,以诗为媒,让诗歌“进车间、进工地、进农户、进地头、进社区”,通过“办诗歌读本、办诗歌讲座、办诗歌活动”让诗歌的翅膀插满肥东的每个角落,让诗歌的薪火在肥东中传承!诗歌具备天然的人民性,在诗歌的普及与传承中,诗人们也汲取了丰厚的民间营养,创作了大量被人民群众传诵的诗歌作品,《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已多期整版刊登肥东诗歌志愿者作品,志愿者的创作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当然,肥东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肥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奖代补扶持文学创作,打造中国诗歌小镇,多次举办“中国·曹植诗歌奖”“中华经典诵读”“爱情隧道诗会”“七夕诗会”等活动,打造“诗歌旅游”文化名片,发展乡村旅游;筹备、举办诗人采风活动、青年诗人改稿会等,积极推介肥东优秀诗歌作品;开展诗词进校园、成立文学社团、创建校刊、培育诗歌新人,为诗歌发展积蓄了后辈力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文学创作生态链。

乡土经验、文化传承、时代动能,构成了新时代肥东诗歌地域经验的重要维度,形成了时代现实与地域融合的诗歌审美空间;诗歌创作与诗歌活动、诗歌旅游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了肥东诗歌、肥东文化的蓬勃发展,让千年的肥东文脉积蓄滋养着肥东诗歌的精神底色与文化品格!新时代,新征程,肥东诗歌在行动!


魏文文:安徽蒙城人,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专聘研究员,安徽当代诗歌研究会副会长,南大核心辑刊《中国诗学研究》编辑,国际刊物《中文学刊》(澳)特约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诗批评、诗歌叙述学、交叉诗学。曾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人民日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参研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参编《大学语文》《中国诗歌地理》(安徽卷)等图书4部。


转自:散文之乡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