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词高意幽远——读孙启放的《伪古典》

发布时间:2024-03-12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意幽远

——读孙启放的《伪古典》

方可 


启放的诗集,名曰《伪古典》(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11第一版),之前数度翻阅,却未曾沉下心来从头至尾、一首一首、一字一句慢度、细读、精读。来到乡下,可以排空纷扰,反复咀嚼,仔细玩味。其中的诗情、画意、哲思,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放诞不羁,与山山水水、树木花草、庄稼果蔬一同映入眼帘,引发和鸣,激荡心扉。




《伪古典》分为三辑,第一辑录诗34首;第二辑录诗47首;第三辑录诗19首,凡100首,应该是作者与编者有意而为。

第一辑的诗题,古意盎然,词语讲究,体例精当,像一幅幅高古、旷远、隽永的立轴、长卷、扇面,其中有工笔描摹的植物与动物,也有写意泼墨渲染的时令与季候。这些历来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不停描绘的风光景物,统统被诗人缀以富有古早意味的“引、赞、赋、令、图、帖、记、诀、颂、书、辞”,仿佛一册册翰墨芬芳、刻印整饬、字迹秀美的骈文骊句、典章雅集、歌赋谣曲。

或许,这便是《伪古典》刻意经营的题旨所在?

先来读《梅花引》末段——


有一寂寞处与大雪通灵。寒碧窗纱

烛影摇红,微醉,美人将病、将支离

将咯血成朱砂、将落笔于绢

只一朵,已开成孤本


从古至今,汉语语境中的梅花,是迎霜傲雪的花朵,是报春迎春的花朵——摇曳在林和靖的庭园,寂寞于陆放翁的断桥,抛洒在林黛玉的诗帕,料峭于毛润之的雪野,怒放在江姐的红岩,盛开于邓丽君百转千回的歌喉……

千百年来,梅花被中华文化赋予非同寻常的含义,喻示着高尚人格,象征着高洁心灵。历久弥新的梅花,摇落霜雪,于孙启放的笔端绽放,映现出惊心动魄、残酷决绝的美。

读《梅花引》,仿佛欣赏一部微电影,画面、声音、蒙太奇错落有致:大雪飘飞,寒窗隐约,烛光映照美人,揪心的咳嗽由近及远,一方丝帕,鲜血洇漫,凝结朱砂,叠化为绢本上的一朵红梅。景物、人物、场面、声音,次第转换,交相辉映。梅花、鲜血、朱砂、孤本并置叠加,消解了崇高与卑微的屏障,弥合了生命的恒久与无常,孤高冷僻降落于尘土。古典意象的梅花,被诗人赋予切近当下的表达,一叠三唱,一波三折,一花数世界,引发读者况味杂咀的喟叹。

就现代汉语诗(新诗)技巧而言,《梅花引》契合了闻一多倡导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了长短句的旋律性和节奏感,色彩缤纷、画面繁复、景物层叠,字词、诗行、段落排列,摇曳多姿,参差错落,给人以视觉美感。就整体而言,《梅花引》具备了“新格律诗”诸般特征,彰显了一名1950年代出生的优秀华语诗人审美格调,及其诗歌主张。

读《雪钓图》,也能感知上述诗艺、技巧所描绘的、迭代的美——


一场雪。

草木是雪,楼宇是雪

河流是雪,山川是雪,大地是雪。


一场雪,寒江挂在钓丝上命悬一线

钓雪的人抬一抬头

天上飞过的鸟,是雪


他低下头

双脚是雪,双膝是雪,双手是雪

白眉是雪,银髯是雪

雪的蓑笠雪的钓竿雪的孤舟


睫毛是雪,眼白是雪

雪的鱼篓中活蹦乱跳的是雪

一场雪,只剩下两粒深陷的黑色眼珠。


一场雪,天下一统。

钓雪的人已经盲目

他的盲目是世界的盲目。


《雪钓图》是对一代文宗柳宗元的致敬?是对经典唐诗《江雪》的呼应、重构、再造、繁衍?将《雪钓图》与《江雪》进行对比、解析,是一桩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迹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诗末尾一个“雪”字,被孙启放演变为二十二个“雪”的镜头。上帝视角穿插钓翁目光,“千山、万径、寒江、飞鸟、人迹”,全、中、近、特,推、拉、摇、移,依次缓缓摄入;“草木、河流、山川、大地、天上”,由近及远、由小而大;“孤舟、蓑笠翁、独钓”,淡入淡出、渐隐渐显;“人、鸟、头、双脚、双膝、双手、白眉、银髯、钓竿、睫毛、眼白、鱼篓、眼珠”,语速迅疾,切换频仍……古典意象和意境,清旷辽远的美,化作当代诗歌的错杂语词、繁复景象,实现了与古人对话,与今人交流。值得注意的是《雪钓图》的最后一节,一统后的迷茫寂寞,亦暗含针砭之意。

有理论说,审美在当下进入读图时代,图像思维占据了人们脑海,读书、听音乐、欣赏艺术,强调画面感。有纪录片导演喊出了用摄影机写作主张,诗人反其道而行之,用手中的笔,刻画出一系列蕴含深邃、寓意悠远的画面。孙启放用影像叙述手法,打碎、解构、重组唐诗意象,努力贴近当下人们的阅读路径、审美志趣,使得《伪古典》有了鲜明的当下性与现代性。

《梅花引》以空间重组见长,使梅花这一古典意象得以新的诠释,《桃花令》则以时间接续、更替和嬗变,作为叙述线索、抒情要素,将线性时间拓展为富有张力的空间,前朝流行的风尚、风华、风雅,于当今诗人笔端,百媚丛生,顾盼生姿。

这样的诗读起来怎能不令人击节——


……

美人青丝三千,古典。

柳为腰,风为袖,水为邻

桃花笺顺着溪流,一封又一封

妖媚发往唐,凄婉发往明

风情

发往不远不近的宋


吟秋、颂秋、伤秋、悲秋,向来是古今中外诗人深情咏叹的主旋律。古有王维、马致远、老杜和小杜;现代诗人中,有徐志摩的《秋天,是一场思念的忧伤》,有戴望舒的《秋天的梦》;再比如,印度诗圣泰戈尔的《飞鸟集》,西方大诗人里尔克的《秋日》……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无不滋养着孙启放的诗心——


《秋风引》


终将来临,在空疏和隐喻之间

飘摇。果园将忧伤,开在百年华诞之后

我的痛,比你早来几千年


一枚果子跃下,再不回头。就会有

一片暖离开。骨缝越来越大

空疏被推移至空阔,天空越来越远,月亮

按照古典的方式漠视沉沦


西窗双目空茫。看菊花将头颅

一颗接一颗爆开

垂老的旷野绞尽枯败的发,开始入定

当凝霜进入语境

露水,便成为前世


研读《秋风引》,激发了笔者对里尔克《秋日》的联想:二者都有着对于浩茫天宇的描叙,都有着对丰收果园和丰硕果实的刻画,都表达了对神灵的崇仰与敬畏,都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伤。而与里尔克不同的是,《秋风引》的结尾,笔锋一转,嵌入寓意丰盈的“凝霜”和“露水”,它们间关系的微妙可供仔细咀嚼。西方经典诗歌意蕴接续中国古典诗歌风韵,凸显了孙启放作为一名当代汉语诗人的先锋性与实验色彩,及其诗歌涵养的丰富性、诗歌品位的多元性、诗歌创作的多义性。



《伪古典》的第一辑,抒写的大多是风花雪月、季节流转、感时伤事、悲天悯人,第二辑47首诗的命题,仍以“状、帖、史、记、书、说、赋、颂、辞、吟、会、忆”古文体例单词作为后缀,颇见匠心。应接不暇的时间、随意转换的空间、内涵丰富的场景,五光十色。哲思幽深、理趣斐然,唤起读者五味杂陈的感叹。人间烟火气息,几多闲情逸致,跃然纸上。

追求“三美”,是孙启放那一代诗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响应、向往,并以此构成该群体的共通标识,而《伪古典》凸显、弥漫的哲思及理趣,则属于孙启放的鲜明个性。阅读其中某些篇什,能够辨认出笔者那一代人谙熟的心绪、心境,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

《自供状》是一首独树一帜、特立独行的诗,题目与内容显得突兀,似与《伪古典》整体不够统一、不那么协调——


我出生在一个非黑即白的年代

所幸,我是灰色的


不揣冒昧,笔者以为这是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顾城的《一代人》的翻版——“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朦胧诗”重镇北岛,在其早期代表作《回答》中写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他的另一首诗《生活》,仅一字:“网”。

笔者设想,身为历经动乱、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孙启放,青春年代于菁菁校园、赭山脚下、镜湖岸边,啜饮中国古典诗词乳汁,汲取西方经典诗歌滋养,接受“朦胧诗”洗礼,又从“第三代”诗人那里萃取精华,方才孕育、熔铸出他那情理并重、刚柔相济、抑扬顿挫、多姿多彩的诗风。

一首诗一旦脱胎于诗人笔端,就像音乐厅演奏的一支乐曲、展览馆展示的一幅油画,在芸芸听众、茫茫观者中间期待知音和相识者,期待着彼此相遇那一刻的电光火石,方能激活真正的生命。

在那相去不远的疯狂年代,当人们思想被禁锢、言论被钳制、情感被撂荒,黑与白语义扭曲、指涉混淆、是非不分,灰色,乃是一名不甘同流合污、拒绝盲从、不愿屈服的醒世者的底色。《自供状》为时代立碑,为时人造像,为世风塑型,为流弊存照,道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是一首颇具气象、颇有格局的精粹短诗,笔者也曾在酒桌上数度朗诵。

通读孙启放的《伪古典》可以发现,每一种所谓古典,都被诗人以现代多棱镜折射,因而呈现出驳杂而奇特的镜像。诗人目力审慎,穿越时光,停留于前朝景物,咀嚼、重组、叠加,其心智好比活性的酶,催化了诗性想象,又好比一张无形的滤网,筛选出精深的哲理意趣。


《成长史》


……

本初的蓝是多么单纯,又多么深邃

像婴儿的双眼

来来去去的人,多么需要

凝视一下映照灰头土脸的眸子啊

……


与黑、白、灰相呼应、相比照,诗人在《成长史》中援引“本初的蓝”,象征并呼唤世界与人间的美好、纯真、可爱。“单纯”而“深邃”的蓝,与“婴儿的双眼”构成互文,映照当今世人的“灰头土脸”。《自供状》《成长史》这类以思辨见长的短诗,反映了孙启放一个时期诗歌写作的面向:反刍历史,检讨人生,追求思想锋芒,敷设批判色彩。

《伪古典》第二辑收录了一首《温柔帖》,也是一首与“古典”不怎么搭界的短诗,通篇叙事、喋喋不休、一气呵成,弥散出一种沧海为水、巫山是云的感觉——


现在,我的温柔是一杯温开水

当你需要时

就会端到你的面前

偶尔回回头

有那么多过滤掉的杂质

像来路上硌脚的石子

更像提醒我们曾经年轻的印记

现在,我的温柔不多不少

只是一杯温开水

凉热适度

你可以放心地一饮而尽

也可以仔细品一品简单的甘美

谁说简单过时?

我们之间,就那么简单明了

我曾经的荒唐

你已简单到母亲般的原谅

这一杯温开水

你一口就喝掉一半

我们相视一笑,都想说:

这人生的至味


这是不是一首情诗呢?“现在”“来路”“曾经年轻”“曾经的荒唐”,《温柔帖》里的时间又一次延展为想象空间,衍生出纪录片的形式与质地——闪回、穿插、复线叙事、时空跳跃、非线性剪接……

能把一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写成一首诗,升华至审美境界,应是诗人的造化,且是对当事者的某种慰藉,或可成就一则佳话,古往今来,中外皆然。譬如中国古典诗词里的陆游,譬如俄罗斯文学中的普希金。



《伪古典》第三辑有19首诗。高山流水、非同凡响,文房四宝、琳琅满目,有江湖气息、有宫闱秘事,“伪古典”的版图可谓林林总总,洋洋洒洒。

诗人曾经是一名古琴发烧友?抑或拥有擅长抚琴的男女知音、知己?《伪古典》第三辑中,诗人竟以四床千古流芳的古琴为题,一气写下了四首诗。寻章摘句如下:


火焰至纯至青,至通彻

吴地秋光正好,正笔端墨枯

飞白书,一地黄叶飘舞

那火焰,让一截焦木,与我结缘

(《焦尾记》)


只求你脱下围裙,洗尽双手

屈指,只一绰或一注

只求那一滴音符,晶莹剔透

于指尖,弹向空中,迸碎

(《绿绮记》)


这些极具歌唱性的抒情短章,颇有当代乐府流韵,一方面抖落诗人诸般机灵和才情,大有炫技成分——写诗毕竟是一门手艺活;一方面以古琴寄托情思,借题发挥,抒发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放下思想负载,摆脱情感羁绊,孙启放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放任技艺、腾挪翻飞。

写文房四宝,诗人驰骋想象,设身处地,如同一名驾轻就熟的舞台导演,设置人物、铺展情节、刻画细节、调度场面,赋予诗章以戏曲韵致:


《徽墨赋》


松烟之骸骨。旧日的火堆匿于深谷

徽州府门鎏金溢彩


默然而眠,暗夜之舌一截截磨短

掌灯者的手,握虚拟的红袖添香


一册史稿香味典雅

墨海浩瀚,触目惊心的

是那溶墨之血泪


带一本诗集下乡,于笔者是一阵安恬、静谧而愉快的时光。

清晨,在花香鸟语的山间溪畔漫步,红日从山尖上跃起,薄雾在湖面上缥缈,一天的好时光用来读诗,竟至物我两忘。黄昏,去山道上健步,五里十里,身躯微汗,思绪活跃,正好可以琢磨、消化白天的阅读。一门心思在《伪古典》中徜徉,饱览启放兄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丰富性、普适性和当下性,引发笔者对于当今诗坛的思虑与随想。

步入自媒体、融媒体时代,众多写家以多产行事,以高产见长。孙启放一诗便能少年狂,几日一首、甚至一日一首,以令人惊叹的速率写诗、发诗,其勤勉、其娴熟、其老道、其“精坚之气”和“语言经验的老辣”、其纵横恣肆的思辨意味以和哲理趣味,令读者望诗兴叹。时常在朋友圈阅读启放兄近作,每每钦羡之余,也会萌生出一丝一缕惆怅——莫不是更喜爱、更欣赏、更怀想《伪古典》中的诗篇?这便是见仁见智所在了。

如此说来,很可能是笔者的诗歌观念、阅读趣味、审美坐标,早已落伍于大时代步履,启放兄可以忽略,不必计较。然而,笔者又思忖: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诗人的诗歌征途又一次来到了转折当口?一切或未可知……

山里的柿子红了,《伪古典》被留在了乡下。






作者简介




方可,本名方跃进。1958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纪录片导演,作品曾获“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选最佳纪录片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评比最佳编导奖,中国新闻奖、安徽新闻奖等多个奖项。安徽省省直宣口首批“四个一批”拔尖人才。曾任安徽电视台多个栏目主持人、制片人、主编,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方可工作室制片人。现任安徽韩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顾问,主持、参与多种黄梅戏研究项目,参与策划多种文化类电视节目。有数十万字文学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