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书发布丨作家王建业散文集《南行北走》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4-03-18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王建业散文集《南行北走》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容简介




《南行北走》散文集分为“行路人间”“时间哲学”“万物有灵”“我思我在”“金铁低鸣”五辑。记录作者十年的游走与历练,用脚步丈量这方土地,有高山、大湖、闹市、深巷,有壮阔的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也有温润的南北分界线。在大同感受边关大漠的风情,游走于长城古堡,在猎猎北风中思索;在淮南感受淮河的浩荡、梅雨季的苦恼,以及冬天湿冷、夏天湿热。从北到南,文章也从大漠秋风化作温润清新。大山大河,或蜿蜿蜒蜒,或雄浑落寞,感受汇通南北的豪迈,同样也有黄河夺淮的苦涩。








作品欣赏




九龙岗的记忆


2018年来到淮南的时候,就想寻求淮南记忆。初来淮南迎接我的是一碗味道鲜明的牛肉汤。大量的豆制品以及鲜辣,让我始料未及。古称“州来”的这个地方,除了寿县之外,历史遗存并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脚步的丈量,淮南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在我面前渐次拨开。

我们的工厂位置在淮南经开区,旁边一座古镇九龙岗,这个名字听着像个啸聚山林的绿林聚众之所。我也曾来过几次:拥挤凌乱的古镇,两条主街不甚明了。当地人讲:“先有九龙岗,后有淮南城。”在友人的帮助下,终于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个地方。

离工厂不远的九龙岗,嘈杂而又烟火气,并不会和历史名镇划等号。主街道上的建筑多是70、80年代的风格,还有一些民国风格的建筑夹杂其间,像是在告诉你曾经的辉煌。几棵大树掩映下的民居,斑驳陆离的在那里呆着。

经考证,九龙岗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这里成立淮南煤矿局,这就是现在淮南的由来。历史上的淮南应该是寿县,现在的淮南起源就是由九龙岗得来的。1936年,自田家庵通往裕溪口的火车建成,这是当时世界上造价最低、建造速度最快的火车线。后来日本侵略者又在这里设兵站,大肆挖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蚌埠局的编组站,它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力量,在华东地区地位显赫。淮南一中、二中的前身矿务局学校坐落于此,东方医院前身也在这里。淮南日报和广播电台相继在九龙岗创立,想想那时是何等的繁华。

淮南有三大镇。大通、田家庵、九龙岗。大通在历史上是一个农业镇,田家庵却是由一个茶水摊演变而来,只有九龙岗最能够代表淮南,煤炭和铁路在这里相生相伴,它既代表先进生产力,又是民国风气的延伸。据说当时淮南铁路局的建设以及九龙岗400多亩土地的建设,都和当时的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张静江有关。张委员带人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建成了一个融管理、休憩的场所。当时的俱乐部、电影院、公寓以及两层的办公楼,一应俱全。据友人讲,宋子文等四大家族在这里都有产业, “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宋子文。

行走在这里,目力所及。3万人的小镇,留在这里的多是上年龄的老人。穿过近百年的南门口以及二道门,感受着铁路带给这里的曾经的繁华以及现如今的落寞。这里的建筑多是安徽田字形大院的结构,六排住宅平房院落,将易经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组合。

青色的汉代式样的小瓦,逼仄的天井,户户相连,又自成一院。推开院门,多是破败之景。院里落叶甚多、霉味甚重、烟尘扑面。穿过有玻璃窗的隔墙,类似影壁的效果。屋中有正堂,侧屋是卧室。卧室地面打着木龙骨,这样可以防潮。摆放床的位置掀起一块地板,有一个暗门,有可以通向外面的暗道,家家户户地道相连。穿过它有厢房,屋后有厨房、天井一处,旁开侧门,整个一个三室一厅或者二室一厅的格局。六个跨院之间,甬道宽阔,可以二车并行。

每家每户紧紧相连,青砖青瓦,只是房头有衰草蓬蓬。多数房子已是危房,有一些还尚有居住,门前种植的豌豆、油菜,旺盛的长着。墙上不时出现的标语,据说是当年蒋雯丽导演的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做的一些布景。老百姓义务当群众演员,不知蒋雯丽和顾长卫是否应该在这里做些投资,来回报这里善良、朴实的百姓。

岁月如烟,如今在这里行走,尽量想把脚步慢下来。通过友人的讲解,希望目力所及之外能够感受当年的繁盛、如今深藏在历史下的沧桑落寞。试想那时蒸汽火车嘶喘着,拉来物资,运输煤炭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铁路局和煤炭采挖工人在工作着。夜晚华灯初上,街头响着夜上海、舞厅霓虹闪烁、黄包车、小汽车穿梭、摩登的旗袍女、油头的买办、劳苦的大众…….这些深深刻在脑中的或许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给人的固定模式。

在矿务局的院落里,杂草丛生。两颗百年的桂花依然挺拔。默默见证了九龙岗历史上因采煤的辉煌,到资源枯竭煤矿搬迁淮北后的衰败。远望淮南技工学校旧址,楼顶上一颗旱柳从钢筋水泥缝里生长,让人感叹生命的坚强。

如今许多地方都在修旧如旧,搞一些民国小镇,甚是牵强。九龙岗这里有绝好的资源加上民风纯朴,但却是躲在深闺人未识。淮南自己的老百姓对它也是一知半解或者不感兴趣。仅有的一些保护的记录,也是当年淮南地方志的一些志士仁人在努力。我在驻足观看时,不时有一些老人为我讲解,还请我到家中看看。

透过苍凉的场景、历史的遗存。站在屋里屋外,虽然现在在这里有生活诸多的不便,但他们又有难以割舍的乡愁,不愿搬离。但好像九龙岗与繁华社会脱节了,年轻人多不愿在此居住。真希望九龙岗能够涅槃重生,焕发青春。但也要保留这份静谧与古朴。

友人讲,我是他们见到的另类,多与平常走马观花的不一样,我看得很细。我只好尴尬地摇摇头,我来淮南就是来感受城市的这份情怀。两年多的时间,我看到了淮南的自强的精神,感受到了淮南的力量,同样也切实感受到我们这座城市转型的困惑以及落寞。我们淮南有过辉煌,有过委屈。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自信与历史,坚守与文化,假以时日,久久为功,希望就在前方。

驻足回望南门口,夕阳下它更显苍凉。历史的恢复不应该仅仅只是照搬先前的影子,简单的堆砌,不会带来繁华。抬头看到这些原住老人的安详,感受他们的满足,聆听他们对于过去的回忆......好像明白了,我们之所以看不清九龙岗,是因为我们身在九龙岗;之所以猜不透九龙岗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九龙岗的心思。留住这份烟火气,留住这里的父老乡亲,传承的文化才会更有意义,豁然开朗后更觉温润,期待九龙岗繁华依旧。










作者简介




王建业,安徽省作协会员。有杂文、散文、诗歌多篇,著有散文集《南行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