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战疫·散文专辑|战疫 我在场(十一)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作者:

               本期目录

《担当》王华

《身边的逆行者》 冯正




担当

王华
山河无恙,风雨而立。医无私,警无畏,民齐心。能者竭力,万民同心,山河犹在,龙魂不死!总有一种精神,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却能涅槃重生。
——摘自张萍日记

一座钢铁与诗歌交融的城市,曾经诞生过多少激情与梦想。
张萍此刻不去想,她没有时间想这些。眼下,疫情中的这座城市,她是时间上的一只陀螺,在她的社区不停地旋转,旋转。
70后的张萍是马鞍山珍珠园社区的党委书记。担当好自己的职责,牢记住自己的使命,守护好一方家园,是她胸前的党徽赋予她的最崇高的责任。已是子夜时分,社区的街道在寒潮下显得更加沉静和冷清。暗淡的灯光穿过夜幕,旋即被寒冷的风撕碎,撒落在稀疏的树枝上,骑着电瓶车的张萍不由得再次裹紧了衣领。
从一村的卡口出来,天色就已很晚。2月15日那天,寒潮再次来袭,她得带着大伙儿加固各卡口的雨棚,一些宣传标语被风吹落、吹破,她得急着撤换和更新。想着社区干部和志愿人员在风中值夜,忙了一天的张萍顾不上休息,她把社区7个卡点走了个遍,询问情况后,又从电瓶车的后座里取出暖宝宝和热水袋,再逐一交到卡点工作人员的手中。
“张书记,你怎么还没回家?”
“张书记,累狠了,第二天你怎么上班啊?”
“快回去吧,省的孩子着急!”
一连串的问候,更是一连串的担心。以前,一个人回家,老远就能瞅见暖暖的灯光在窗口等她。疫情紧张,她整日里走街串户,风险大,她怕不长眼睛的病毒会影响家人,她让爱人和孩子住在父母家里,她一个人走,一个人回。嘴上说着没牵挂,但心中最惦记的还是孩子。孩子上网课,多少天没见着妈妈了,只能在手机里与妈妈视频,“妈妈小心”、“妈妈我想吃你做的蛋炒饭”,她的眼眶里充盈着满满的泪珠,她转过身,尽量不让泪水流下来。
她的社区是一座老旧社区,二十六、七年了,户籍人口有1.5万,常驻人口1.1万。因为老旧,年轻人大多搬了出去,剩下来有60%的老年人。又因为是学区房,数百户居民在这里挂户、陪读。社区里10个自然小区分布广,尽管设了7个防控卡点,但疫情摸排的难度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她清楚地记得,社区第一例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的武汉返乡居民。那是大年初一的上午,排查中,她们发现一辆挂鄂A牌照的车停在路边,居民如临大敌,她带着网格员等工作人员硬是在车辆旁坚守了一整天的时间,车主仍未出现。夜里上了链锁,直到第二天才找到车主。备案、登记、消毒、医护人员上门测量体温、居家隔离、在小区楼栋张贴公告,完成一整套程序后,张萍又安排工作人员为其采购蔬菜和其他生活用品。至于楼上、楼下的消毒及其每日的生活垃圾,则有社区干部帮着完成、清理。车主被社区干部的责任心所感动,主动配合社区,直到隔离期满自动解除。居民们从当初的恐慌到后来的镇定,期间,张萍与她的同事们付出了超常的努力。
社区3号卡口情况最为复杂。2000多户居民中,出租户占了不少比例。为及时掌握这些人员的动态信息,16名社区干部悉数出动,三天的时间里,将所有外来人口和出租户情况全部摸排,为社区疫情防控积累了第一手完整而准确的资料。“疫情防控的关键,一是要做到各类信息的精准和及时,二是要具备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身为社区党委书记,这是她与所属7个党支部及社区办8名党员干部的共同体会。
事实上,要求别人做到的,张萍要求自己必须率先做到。珍珠园一村的吕大爷子女不在身边,1月20号的手术,胯骨上的钉子2月4号必须拆除。由于没有公交和出租,自己又无法下楼,既担心又害怕,70多岁的吕大爷着急忙慌地拨通了张萍的手机。张书记再忙也要把社区群众的困难放在心里。她一边安慰好吕大爷的情绪,一边与桃园街道卫生服务站联系,为吕大爷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吕大爷的手术钉如期取出,这可把老爷子高兴坏了,他给外地的亲人逐一打电话,说不完张书记的好,道不尽张书记的恩。
社区空巢老人多,社区要求在疫情时期,老人们尽量减少或不要外出。为此,他们的粮油果蔬和医药用品的采购,就全落到社区工作人员的肩上。她们每人每天要跑十几户人家,楼上楼下地一趟下来,每个人累的气都喘不上来。家住四楼、一直独居的老张头今年65岁,缝了二、三十针的脚踝就要拆线,外地的子女把求助电话打到社区。张书记联系了二、三家医院,终于有一家医院答应提供上门服务。拆完线,张萍不放心,又连着几天为他买菜、送药。电话还常常打到家里,询问老张头还有没有困难再需要帮助。
作为基层领导,她体恤下属,诸如上门随访、送医送药、疏导车辆、登记信息等等,凡是顺手能做的,绝不推托给他人。在岗点值守,每当到了饭点,她总是想着先替换下别人,等大家吃完饭,她的饭菜早已冰凉,有时没等吃上几口,又要忙着处理其他突发情况。“确保零输出,零输入”,她给自己所在的社区定下这样一个目标。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她就得跟陀螺似的不停地旋转,旋转。
“妈妈,你瘦了。”孩子在手机的那头心疼妈妈。
“没关系,不是妈妈一个人在战疫,妈妈的身后还有很多叔叔、阿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她在电话里这样告诉孩子。
是的,她的身后还有16名社区干部,还有14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还有320多名离、退休党员,还有更为坚强的上级党组织。
回家的路不远。
尽管风很冷,她的心却充满了坚定。


【个人简介】

王华,供职于安徽马钢南山矿凹山选矿厂


身边的“逆行者”

冯正

逆行是指朝着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如:高速逆行怎能不出车祸?因此,逆行似乎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在逆行后面加上了一个者,词意似乎发生了改变,经过网络搜索,我发现“逆行者”指的是对英雄的称呼。我曾经一度认为,“逆行者”距离我很遥远,然而现在我发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逆行者”,他们迎难而上、冒险前行,他们就在我的身边。
唐煜是我一个部门的女同事,我们都在铜陵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工作,她的座位就在我的身后,虽然我和她的办公距离近在咫尺,但是我们能碰面的次数并不算太多,只知道她一直有着新闻“女汉子”的称号。可能是我进台时间不久也不巧的原因,我到铜陵台工作没多久她就去休产假了,等她生完“二胎”归来之后又由于经常下基层采访,我们又鲜少照面。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跑医疗口的她和往常一样很自然地又冲锋在前,我“见到”她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我们台的微信公众号,因为那里不仅每天会播发她采写的有关疫情方面的新闻资讯,也会配有她手拿采访机采访一线医疗人员的图片。透过那一张张饱含信息的图片,我发现她虽然戴着口罩,遮住了大半张脸,但是依然能够从她的眉宇之间感受到一丝憔悴。她是一位“80”后,或许在一些单位还算年轻,但是在我们新闻传媒行业从业人员年轻化的大环境中,她已经是我们部门记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前辈”了。她同时也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大的不到6岁,小的才刚刚1岁。她经常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中午的时间也只是匆匆扒了几口饭就继续写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唐煜没有办法照顾家庭,只能把父母从老家接来照看孩子。
如果说我们新闻记者都是参加疫情防控宣传的战士,那么唐煜就是这场战役的急先锋,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由她独家采制的 “铜陵在武汉医护人员一线传真”“天使日记”“ 探访隔离病房”等大量鲜活的稿件,反映了一线医务人员工作生活状态,用新闻宣传的形式为广大白衣天使们“鼓与呼”。除此之外,她还采制了铜陵市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稿件,以及《铜陵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3例治愈患者刚刚出院,铜官区患者和重症患者均“清零”》《铜陵确诊病例清零,安徽首个!》等振奋人心的稿件,为我们带来了战疫前线的好消息。这些稿件经我们新闻综合广播和铜陵台微信公众号、铜陵手机台、抖音等平台传播出去,收听率、点击量都非常高,很多稿件都在省台和中国之声播出,不少受众也是通过她采写的报道了解到关于疫情最新鲜的信息,很多利好消息都为稳定人心、安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她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成为了我们每一位年轻记者的榜样。
有一次在办公室,她和我们分享了一下她在疫情期间采访背后的故事。今年1月27日,铜陵市派出了第一支前往武汉的医疗队,从此她又多了一项任务,专门负责和铜陵在武汉的医务人员保持联系,把他们在武汉工作生活的状态,感人的事迹通过我们媒体传递给家乡人民。由于在武汉的医护人员工作忙碌,她只能等他们晚上八九点钟下班后才能电话采访,赶完稿子已是深夜甚至是凌晨。年幼的孩子喜欢粘着母亲,每当她回到家孩子们总会缠着她要求抱抱亲亲,为了继续完成写稿工作,唐煜只能无奈地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放在键盘上,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虽然眼下我还没有孩子,但是我似乎完全能够体会一颗做记者母亲的心,哪位母亲不希望能够好好陪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可是新闻工作者有太多的无奈,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很多人都选择了后者。我想正是有了无数向唐煜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的最美“逆行者”,才会换来我们今后告别疫情,在阳光下、操场上无拘无束奔跑的生活。
向身边的“逆行者”致敬,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年轻一辈的记者也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我平时是跑枞阳口和扶贫口的记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枞阳县也是我市的重灾区,曾确诊出22例感染患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为了一位小战士,投身到枞阳县疫情防控阻击宣传战役中,也见证了不少“逆行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其中胡飞就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位。其实我和胡飞也算是老朋友了,最早认识胡飞是两年前我刚进铜陵台不久的时候,当时他的亲哥哥年仅31岁的退役军人胡晨无偿捐献器官,让5人重获新生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而我也成为了铜陵报道胡晨事迹的首批记者,深入挖掘了他“传承军人家风 无私奉献社会”的事迹。当时的报道我也采访了胡飞,他和胡晨一样都是优秀的退役军人,退役后他回到老家枞阳县雨坛镇双丰村,成为了一名扶贫专干。就在去年凭借着优秀的扶贫事迹,和我一起都获得了铜陵市第四届“五四青年”奖章,并一起参加了五四青年表彰大会。如今在特殊时期,再次采访胡飞,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采访中我得知,从正月初二开始,他就主动要求参加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他选择到风险较大的武汉返乡人员居家观察点值班,主要任务就是值守集中居家观察点的出入口,维持观察点秩序,帮居家观察人员采购生活用品,配合医生定时测体温、消毒。作为中国好人胡晨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他还积极带领服务队200多名志愿者,投身到疫情防控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中。他们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他们的身上我同样看到了与白衣天使一样“逆行者”最美的身影。
疫情在前,使命在肩。我,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也会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最快速度传播权威消息、以最大力度普及防疫知识、以最真情感记录感人瞬间,向身边的“逆行者”学习,在逆行的道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作者简介】

冯正,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中国新闻奖。剧本《尤氏忠魂》被列为2016年江西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项目,2017年被选入宜春市首批中青年作家文艺精品创作人才库,2018年回到家乡铜陵后获铜陵市第四届“青年五四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