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作速递 | 作家黄丹丹佳作刊发《美文》《北方作家》

发布时间:2022-02-1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我省作家黄丹丹中篇散文《瞬间事》发表于《美文》2022年第1期;短篇小说《香》发表于《北方作家》2021年第6期。





作品欣赏



瞬间事



黄丹丹



  那些被人铭记的永恒,缘于瞬间。






  1947年秋天,凄惨的哭声在河南尉氏县的一座村庄里浮荡。一个男孩,满头癞痢,赤着双脚,全身上下只挂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破短裤,被一群人押持着,在他身后,持鞭者高高扬起皮鞭,狠狠地朝他那瘦弱的小身板上抽下去,被打得浑身是血的男孩,趔趄地边走边哭喊:“妈,你回来吧,妈,你回来吧!”

  男孩是14岁的小喜来。喜来父亲兄弟三人,只有他父亲娶了妻,生了子,另外两位叔伯,都是被贫困逼成的鳏夫。他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农家带来了欢喜,大人们高兴地给他取名贾喜来。

  1933年出生的贾喜来,儿时的记忆,被贫困与饥饿包裹着。1938年6月9日,为了阻挡势如破竹的日军,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堤坝,阻挡日军西进,决堤后造成了河南大部分县区遭受到洪水冲击,其中位于豫东地区的尉氏县因为离黄河决堤口很近,地势又低,受灾严重,农民无法生存,只能四处逃离。喜来的父母挑着他和弟弟也走上了逃荒要饭之路,为了糊口保命,他们去过河南的邓县、南阳、陕西、湖北……

  在外流浪了八年,喜来一家才回到故乡。在老家的村子里,他们的家就是一方小地窖----在平地上挖出个地洞,洞口蓬上瓦当,盖上土,一下雨,地窖里就成了泥塘。那天,小喜来就是被那帮人从地窖里揪出来鞭打的。揪他的人,要他说出他妈妈在哪。小喜来心想,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告诉这帮戴大盖帽的家伙,妈妈就躲在邻居家的窗户底下。当他被从地窖里捉上来之后,就说,“妈去岗上捡东西了”,并大声哭喊“妈,你回来吧,他们找你”,实际上他是让妈妈知道,坏人正要抓她,千万不能回家。

  在那群凶神恶煞来抓人之前,有得到消息的好心人跑来报信,说隔壁村庄的地主家的豇豆被人偷了,因为在那一带喜来家最穷,他们就怀疑是喜来妈偷的豆子。地主让他在尉氏县城当官的弟弟派人来抓喜来妈,说是如果喜来妈不承认偷豆子,不肯走,可以就地处决她。好心人让喜来妈赶紧躲起来,说抓她的人快到了,情急之下,喜来妈就躲到了邻居家的窗子下。

  来人没抓到喜来妈,也没翻到赃物,就把小喜来给带走了。在喜来被他们押着走到本村地主家门口时,地主的老婆喊住了队伍里的一个小头目,说:“怎把孩子打成这样子?这是俺村子里最好的孩子,可怜可怜他,你们把他放了吧!”地主家好心的长工在旁边冲着喜来喊:“你还不走!”在地主老婆的交涉下,他们放了喜来。

  时隔74年,回忆起那个被皮鞭抽打得快晕倒的瞬间,年近九旬的贾老眯着眼睛,坐在自家的沙发上说,就是从一那刻起,他发誓将来一定要报仇!

  1948年,开封(尉氏县所属开封)解放。一直怀着复仇之心的小喜来于1949年初来到尉氏县城关区政府,成为了区长的通讯员。没多久,他就申请到区中队,因为在区中队可以带枪剿匪。到了区中队,他发现,城关区中队剿匪也剿不到那个鞭打他的家伙所在的区域,他又要求到县大队。到了县大队,他被安排做通讯员。一心报仇的喜来,不肯当通讯员,他强烈要求到班里当兵。贾喜来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去剿匪的兵,在剿匪过程中,揣着复仇之心的他,总是英勇地冲在前面,不怕苦不怕死。






  1949年8月,16岁的贾喜来从尉氏县大队被调往湖南,正式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侦察兵,经过一番特殊的训练,贾喜来随部队从湖南开进了广西十万大山去剿匪。

  1949年末1950年初,广西境内有数十万土匪,为祸一方。尤其是大瑶山、十万大山等地,形势非常严峻。当时广西严重的匪患,跟白崇禧军事集团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解放战争自北向南推进,打到广西时已到大陆南端,蒋军残部无论想逃往海南或台湾,都有赖于海运条件,白崇禧集团原本有近30万人,大量残兵遭到包围无法逃离大陆,又有不少顽固分子不愿投降,便借助广西多山的地形就地隐藏起来,成为土匪流寇。另一方面,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便称霸广西,成为一股强劲的军阀势力,俗称新桂系军事集团。广西人口少,无法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常年保持几十万正规队,白崇禧便结合当地特点,组织了大量民团组织,他不要求百姓参军,但让百姓必须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在必要的时候才征召入伍,这使得广西平民半军事化。而长期受到李、白等人思想灌输的平民,在解放军来临之时有一部分选择了盲目抵抗,持械跑进了深山当了土匪。广西十万大山的剿匪战斗充满了挑战。

  在部队,侦察兵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侦察敌方军事目标,捕捉敌方俘虏。每次战役打响前,侦察敌军动向,为我方炮火进行目标指示,因此侦察兵对打赢战役起着重要作用。那时,部队里的侦察兵,多是身材魁梧年龄在三十岁上下的东北人,十六七岁的贾喜来是班里最小的侦察兵。第一次执行任务前,班长就对他说:“小贾,你年龄最小,就在前面走,在敌人没发现你,你的身份没暴露身份前,别开枪,一旦敌人发现你,你就立即开枪,记住把最后留一发子弹留给自己。”此刻的贾喜来,已经不再是那个一心想报私仇的愣小子了,在部队,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与学习,他明白了,他所跟随的队伍是共产党领导的,共产党闹革命,是为了让更多像他一样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不再受欺凌和压迫。虽然直到跟随部队离开家乡,贾喜来的仇也没有能报,但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跟着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拼了命去为更多人报仇。

  当上侦察兵的贾喜来,头上的癞痢还没有痊愈。一次执行任务,需要穿过封锁区去送信。执行任务的5名侦察兵,为防止意外,分别带上两封信,其中一封信,缝在贾喜来的衣服里。化好妆的贾喜来,顶着生有癞痢的“锅盔”头,脸上抹满黑灰,光着脚,挑起两捆柴就向目的地走去。班长在他身后再次叮嘱:“小贾,非万不得已不要开枪,真要开枪,记得留颗子弹给自己!”贾喜来一边应着,一边快步向前走。

  贾喜来的双脚在布满荆棘的山道上扎满了血口,身上的柴禾把他瘦弱的肩膀压出了血痕,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周围环境充满警惕地观察。走到山崖边,天黑了,他环顾四周,发现了七簇移动的火点----有敌人!他的心一惊,立即判断那是打着火把巡逻的敌人,并且那火光渐渐逼近,看来敌人已经越来越近了!他摸了摸身上的信,放下柴担,坐在地上,倚着柴捆闭上了眼睛。敌人走了过来,举起火把去照他的脸,其中一个敌人还伸手抬了抬他的下巴,他装着很害怕的样子,瑟瑟发抖不肯睁眼,一只手却悄悄按在腰部的手枪上……大概是见他一副腌臜可怜相,敌人把他当做了砍柴的老百姓,放过他继续往别处巡逻了。敌人刚一离开,吓得浑身冷汗的贾喜来,望着山崖下的白沙河,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就在敌人用火把照向他的那一瞬间,他已打定主意,如果敌人怀疑他,他就立即开枪,并且不会给自己留一发子弹,而是把所用子弹都打向敌人------虽然有七个敌人,而他只有四发子弹。然后,他会跳到山崖下的那条河里,游到河对岸,把信送到目的地。

  敌人没走多久,就传来了枪声。贾喜来知道,那是敌人与他的战友交锋了。他拔腿就跑,那一跑就跑了250多华里,历时一天两夜。路上,他紧紧捂着衣服里的信,饿了就从山里采几枚野果吃,边吃边跑,不敢停留,不敢大意。他不仅怕敌人,还怕当地老百姓,因为语言不通,还因为当地老百姓分不清解放军与土匪……几近虚脱的贾喜来终于把信送到目的地。首长激动地搂着浑身是泥的小喜来,迭声夸赞他是小英雄。那一次,不到十七岁的贾喜来因为他的英勇机智而获得了三等功的嘉奖。那次立功,不仅让贾喜来在侦察兵的队伍里成为声名赫赫的小英雄,同时也令他本人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苦练擒拿与射击技术,勤学文化知识,想成为更有用的人。

  不久,在百色地区,西林笃马战役后。部队分班、排,搜索残敌。大家都欢欣鼓舞庆祝战斗的胜利,师指挥部驻扎在笃马,除了侦察排保卫,剩下只有机炮连、文工团和一个担架队,战士们大多没有枪。这时,哨兵报告:从东南方向来了一股逃窜之敌,正向师指挥部方向袭来!师参谋长命令侦察排前去迎敌。接到命令的侦察排长命令夏喜来所在的二班先上,班长说:“小贾,你以最快速度占领前方高地!”贾喜来带领一名小翻译(当时他们俩都不满17岁),很快占领山顶。那座山,峰高、坡陡、沟深,易守难攻,敌人向山顶冲来。小翻译沉不住气,率先开枪,未中。眼看敌人就要抢占上来,那个瞬间,贾喜来飞枪向敌,精准击中,阻止了敌人的进攻。这时,机枪班赶了过来,集中火力,将敌人逼退。因为贾喜来在那个瞬间的弹无虚发,击退强敌进攻,再一次荣立战功。

  1951年7月的一天,贾喜来和战友到云南侦察,一早从营部出发,走到下午,来到一棵大榕树下休息,看见两个敌人押着三个挑米的人走过来。他们见状,就想:机会来了,捉活的!因为天热,他们判断敌人肯定要在大榕树下的水塘里洗脸休整,班长就派有水性的贾喜来潜到水中。敌人下水了,贾喜来一把抱住敌人伸进水塘里的腿,战友在岸上趁机卸下敌人的枪,顺利地抓了个活的!另一个持枪的敌人也很快被控制。他们现场对敌人进行审讯。审讯完,押着敌人朝前走。没想到,刚走下一个山坡,就听敌人喊:“解放军,解放军!”贾喜来一看,坡下就驻扎着敌人的大部队,他们正在那里杀鸡杀鸭,等着敌人的米下锅呢。贾喜来和战友立即击毙了在押的敌人。同时,班长大喊:“一班在右,二班在左,三班跟我来,撤!”机智的侦察兵通过这个方法骗过敌人,往山上跑去。他们一行五人,就数贾喜来最小,跑得最快,班长和战友跟不上他的脚步,就让贾喜来先上山,等他们歇息一下,从另一个山坡上去与喜来会合。贾喜来在山道上遇到了欲袭击他的老百姓,因为语言不通,他连比划带说:“我是解放军,解放军!”费了很大劲儿解释,老百姓才放了他。他迅速朝山上跑,到了山顶,从树林刚一露头,就听到枪响。那时,天已经黑了,又累又饿的贾喜来躲在树后,心想,如果敌人过来,孤身一人的他无法抵御,便只有自杀。但过了许久,枪声也没有追过来,他就从树上摘了个野梨,躺在了山顶的茅草里啃着野梨充饥。山风将茅草吹得起起伏伏,天上的繁星闪闪烁烁。不知道过了多久,贾喜来突然听到“哗哗哗”的声响。不知是野兽还是敌人。他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却听到有人轻声说:“小贾可能被打死了。”贾喜来听出这是班长的声音,他大喊一声:“班……”“长”字还没出口,他就昏倒了。被救醒后,贾喜来才知道,三天没有吃上饭,没能喝上一口水的他,不知什么时候腿部负伤感染发烧了,好在,第二天大部队及时赶到。“小英雄喜来”打完退烧针后,又是一条好汉。那一次,大难不死的贾喜来第三次荣立了三等功。

  屡次荣立战功的贾喜来说,是党哺育他成人,要是没有共产党,他就是一个讨饭的叫花子。1956年8月,贾喜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培养下茁壮成才。



作者简介


  黄丹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学院第六届签约作家。发表作品百万字,有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文字入选多种年度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