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作家徐子芳报告文学集《初心胜似杜鹃红》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品简介
作者以独特的历史视角,用丰富的事例、感人的笔调、鲜活的细节、炽热的情怀,客观、形象地讲述了当代安徽涌现出的十名优秀共产党员,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中,坚持不倦的拼搏奋斗,创造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展现了他们身为共产党员的精彩人生,为党、为国、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在凤阳大地上,有县委书陈庭元踏访土地大包干实行改革的泥泞脚印;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映照着徐悲鸿长女徐静雯当年那颗跳动的初心;在芜湖港口澎湃着孙新华掀起改革的春潮如大江东去;在国企改革的深水区,方立贵作为国有化工企业改革的导演和主演者,创作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悲喜剧;“中国好人”女共产党员邓爱梅,把青春热血播洒在三十岗的土地里,满目桃花朵朵开……
作品节选
风雨绽芳华
——中盐红四方和方立贵的初心:他管理的国有企业激情成长史。
历史上有过这么一天,对多说人来说,也许并不经意,或者是平常;但对有万名国企职工的合肥化工厂来说,却是他们人生历程上的历史记忆,是浓墨重彩的一页,也可以说是一次生命的“涅槃”。荣耀!合肥化工企业从这一天起由地方“部队”入列国家“王牌部队”。欲知它是怎样走过千山万水的“万里长征”,让我们且从一个人说起,从方立贵和一个国有企业的激情成长史说起。
上篇 智解危局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方立贵说,人生的每一步不是彩排,而是直播。昨天走过了,前面只有明天。从临危受命,到红四方重组、改制、退城进园,这里的每一个故事,方立贵既是导演者,也是主演者。由于他的闯入,一家大型国有化工企业的激情成长史,从此写进历史的记忆,发人深省,令人覃思。
第一章 堵门风波
2003年4月1日,一夜没有安睡的合肥化肥厂厂长方立贵,早早就起床了,准备去濒临破产倒闭的合肥化工厂(安徽氯碱化工集团)去兼任董事长一职。昨天晚上,他已与化工厂领导班子作了沟通,安排今天上午到任后的工作议程。
方立贵还很年轻,才40多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之所以选中他去挑这个担子,那是对他的认可。5年前,方立贵作为合肥江淮化肥厂最年轻的党委委员,受命去重组破产的江淮磷肥厂,干得风生水起。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冒着1000多名职工三个月发不出工资的风险,把工资关系也从江淮化肥厂转到了磷肥厂。这让江淮化肥厂老厂长为他捏了一把汗。从此,方立贵昂然迈入职业经理的行业,就连他身后不景气的江淮化肥厂,在老厂长歇鞍后,他也义无反顾地接过来,一改旧时容颜,焕发出勃勃生机,后来成为他改革安徽氯碱集团(即合肥化工厂)的一个支撑点。
方立贵是一个敢于决断的人。他做事不仅有勇气,而且有智慧。言语充满机锋和幽默。面对问题和困难,他说,“有时黑暗就像一层黑纸,一脚踹开来,就是一片明朗的天。”
这时,方立贵正在赶往合肥化工厂的路上,脑子里翻飞着即将开篇的种种场景。手机突然响了:“方董事长吗?我是化工厂办公室主任老曹。如果你现在在来的路上,请赶快转回去。工厂大门口被附近的几百名村民堵住了。他们听说新董事长今天来上班,就呼啦一下拥来,说要向你讨说法。”
方立贵一头雾水,问曹主任是怎么回事?老曹解释说,周围农村一直是用工厂的水电,因为厂里欠供电局8000多万元电费,无力支付,被拉闸了,村民们不管这些,向厂里要电。
方立贵没想到工厂的问题还牵涉到附近村民,感到问题比自己预想的还要严重。难怪昨天在市委书记办公室,宣布任命后,市委书记不无关切地对他说:“小方你不要怕,大胆地工作,市委市政府支持你!”为了重视,还决定由分管工业的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今天专程送他到化工厂上任。
同行的副市长告诉方立贵:不久前,化工厂数千名职工打着横幅标语,高呼口号,到省、市政府大门口上访请愿,堵塞了大门前的交通干道。从此,化工厂的维稳形势,成为各级领导一大纠结,一块心病。
方立贵冷静地对老曹说:“不用害怕,我们马上就到。”
果然,化工厂大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黑压压一片人头。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轻力壮的手里举着扁担和锄头,看那气势真有点凶险。
方立贵挤进嘈杂的人堆里,靠近几个坐着板凳的老太太招呼说:“老人家,你们找谁啊?”
“我们找新来的董事长,问他工厂为什么停村里的电?”一个年轻的妇女挤过来抢着回答。
“我就是这个厂新来的董事长。”方立贵对着人群大声说,“请大家安静下来,有话好好说。”
“你不像是新董事长。”看到方立贵穿着很随便的样子,就像一个工人,与他们印象中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的派头,反差太大。人群中有人喊到,“不要被他哄骗了。”方立贵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好吧,请你们能代表大家说话的跟我到工厂会议室,我们坐下来谈,好不好?”
这下大家相信了,那些敢于说话的村民跟在方立贵的身后,随着来迎接新董事长的曹主任进了会议室。
方立贵让大家坐下,招呼曹主任和工作人员给每人上了一杯热茶,又亲自拆开一条烟,依次敬给每个抽烟的人。然后放低身份自我介绍说:“我叫方立贵,老家就在合肥郊区双墩镇宇桥村,小名叫小五子。”
村民们轰然笑起来,先前紧张气氛顿时消去了大半。
方立贵就汤下面,在问明了情况后,针对问题表态说:“我家也住在农村,知道农村用电用水不容易。你们家一直是化工厂转供水电,没有交过水电费。现在工厂将要倒闭,也交不了水电费。我的想法是,在工厂倒闭之前,我负责抓紧时间与供电供水部门联系,把工厂向周边村镇转供水电改为直供水电。否则工厂倒闭了,就没有人来管这事了。”
有的立即提问:“转改水电工程需要我们村民掏钱吗?”
方立贵表示:“只要我们牵头,可以申请政策资金,争取最大限度减轻大家的负担。如果你们以后自己去做,肯定要多花钱,甚至费用全部自理。”
这时,大多数人表示赞同,也有少数人摇头,不相信这个“小五子”说的话。
方立贵又作了详细的解释,说他说话算话,请父老乡亲们放心,这才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他们终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会议室,带着在大门口外等候消息的村民,撤出了化工厂,各自回村去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省市政府安排,建于解放后的合肥化工厂先后接受了大小三线两家军工企业和一家地方企业,摊子大,战线长,包袱重,包括已离退的职工有上万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原先的优势突然失去,加之经营不善,企业本身拖欠工资、水电费、社保费、医药费、工程款、原辅材料款、职工集资款等,情况十分严重。1000多家职工住在工棚式的漏雨房子里,1300多户职工交了购房款,却办不了房产证。工厂就像一个大火药桶,稍不小心就有被引爆的危险;而化工企业的安全隐患很多,爆炸随时都会发生。人命关天的大事,像网一样布满化工厂的每家每户,每一个车间角落。
在首次亮相数百人班组长管理层大会上,方立贵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说。主要有五条:1、严禁本人和各级班子成员的直系亲属与本企业做业务,堵住国企经营的腐败漏洞。2、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3、发扬“三碗饭”精神,过去企业吃的第二碗、第一碗饭,这是垫底饭,现在我们要以感恩的心吃好第三碗饭。4.坚决按照“门看好、钱管好、人用好”的“三好”要求管理国企。5、确定企业眼前目标和未来战略定位。
会议开始时,人们与往常一样,表情木然,心态枯漠。随着方立贵演说渐入佳境,全场活跃起来,有人在交头接耳,有人竖起了拇指,有人发出了感叹。方立贵激情地说:“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企业员工想象力有多大,这个企业就可能有多大。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个企业会有花不完的钱,做不完事;搞好这个企业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而搞垮这个企业,只要班子成员几个人,甚至只要我一个人就够了。”
这话刚落音,全场爆发出终久不息的掌声、笑声和欢呼声。人们开始意识到,新来的董事长已经把他的全部身心和智慧交给了企业,交给了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就连主持会议、年长方立贵10岁的厂党委王小生书记,面对眼前沸腾的场景,也连声感叹;“成功!成功!非常成功!化工厂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会议效果了。”
第二章 有信仰就有未来
解决化工厂周围农村转供水电问题,一直是牵动全局的“老大难”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或“淘汰落后”,或“国退民进”,或“靓女先嫁”……特别是像化工厂这类企业,不先解决好向附属农村无偿供水供电问题,送给别人都不会有人要。
但要实行其水电与企业分离,又何其之难!
市政府曾数次成立“水电改”工作组,甚至市领导亲任组长,也一次次无疾而终。
方立贵想起钱学森说的话,解决复杂问题要从全局考虑。他在搞清事情的真相后,作出决定:要办公室通知周边乡村的一家顶级“钉子”村村长书记,他要宴请他们,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和分管后勤的副总同时出席作陪。
“钉子村”叫高圩村,书记姓李,是周围村的“头面人物”。方立贵上任那天遭遇封堵大门的村民,有一半多是来自高圩村。据说,到省、市政府门口上访堵道也与这个村挑头有直接关系。
晚上这个李书记一看化工厂宴请他的阵势,刚落座就作出表示:“需要我做什么,你们尽管说!”
方立贵却不为所动,若无其事地随声说:“我新来乍到,就想认识一下,彼此今后图个方便。”
然而,当这位李书记半斤酒下肚,你不说他也要说,而且气吞山河:“您也许不知,我在这一带能耐是很大的,没有摆不平的事。承蒙新董事长高看,哪怕是天大的事,只要您招呼一声,我会第一个冲上前去!”接着他借着酒兴,唠叨说,“你们前任董事长,那个眼光总是朝上,连眼角的余光也不看我们一下,甭说请我吃饭了。”
李书记说的是酒话,要的是尊严。
方立贵虽然心痛这场酒席消费,但他的目的已如期达到,于是趁机拉近与李书记的距离,和盘托出他在接待堵门村民时,表示要进行水电转供改革的想法,要他带头响应,做出示范。
半醉半醒中,李书记认为这是新董事长抬举他,于是嚯地站起来,还不忘端起门前杯一饮而尽后说:“坚决完成任务!”
意达席散。大家送走了李书记后,厂党委王书记不无感叹地说:“这块硬骨头多少人都啃不动,董事长是杯酒见情怀,告诫我们别拿村长不当干部。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
作者简介
徐子芳,安徽庐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陶铸生命最后43天》《旋转的世界》《散花集》,报告文学集《歌女天涯》《中国心》《初心胜似杜鹃红》,诗集《周恩来诗传》《徐子芳新诗选》《徐子芳诗词选》《徐子芳文选》(三卷本)《六远集》(三卷本)《徐子芳作品大系》(七卷本)。作品多次被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华文摘转载;作品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奖,曾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散文30年”突出贡献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