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6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中篇小说《在希望的田野上》作为2020年安徽省中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项目入选作品,发表在《长城》杂志2022年第4期。
其实,虚构只是幌子
杨小凡
现实主义小说必须依赖于现实。但是,好小说永远不是记录现实本身。
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数不尽的离奇故事和事故,很多时候肯定是作家想象不出来的。这些故事和人生事故争夺着人们的眼球。然后,这些都是表象的、浅层的、虚浮的,真正打动人心、让人深思的并不多。这时候,人们期待的是超越现实中已经发生的,好的小说文本。但是,现实中这样的小说文本并不多,读者对小说家和虚构便很失望,这也正是对虚构和小说的希望与期待。
这是我多年以来,坚持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体悟,也是动力所在。
脱贫攻坚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杰作。对于现实主义写作者,是有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和思考的。为了写这个小说,我参加了对贫困户三年的帮扶活动,帮扶了三个扶贫对象,与他们沟通,见证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同时,阅读了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焦凤君先生四年的扶贫日记。他是驻村第一书记,每天都与扶贫对象和其他村民生活在一起,他同时又是位诗人和作家,日记记得十分详实,每天坚持两到三千字的记录。不仅如此,我还陆续进行了二十多次不同对象的采访。可以说,这个小说是花时间最多,花精力最大的。
但是,提笔创作时的困难也最大。大就大在,我掌握的与此相关的鲜活事实太多了,多到一度放弃用小说这种形式,想去写一部报告文学了。因为优秀的非虚构文本太多了,那也不是我的初衷与优势。于是,我把这些资料和自己的扶贫经历搁置了下来,以至要放弃这个创作的计划。
相对于现实生活,小说的虚构是相对滞后的。
小说需要作家对发生过的现实进行审视和再创造。小说的虚构不能是现实翻版,要通过虚构去整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超越现实、更接近现实本质的文本。小说家的使命是要表现和探究现实及其本质,而不是摹写事实本身。
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我感觉第一手资料都快忘记了,才开始重新构思这个小说。
这时,虚构的人物形象出来了,人物命运也清晰了,原来那些亲历和日记中的细节浮出水面,迅速的把这个人物塑造得越来越骨架坚硬、血肉丰满。以新的视角,力图解构脱贫攻坚中的艰难、矛盾、冲突、纠结,以丰满生动的细节揭示和反思农村、农民的物质及精神的困顿与异化,从反向切口,通过众人及主人翁夏雨的交互叙述,塑造和凸现一位在这场攻坚战中,奉献、忘我、创新、亲民的好干部形象。
但这个小说并非高大全式的歌颂,而是,以更接近本质真实的虚构来诠释我的所见所思。小说绝不是现实的记录,也不是历史本身,但有时它比历史还要更真实和深入。在小说的文本中,虚构其实是事实的幌子,它是对事实的镜像、过滤、冶炼、提纯、淬火、审美!
这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家的永远追求。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夜深了,偶尔传来几声狗叫。狗叫声停了,夜显得更静了。
孔定平还是不能入睡。他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心情很复杂。
他在为夏雨的死而伤心。虽然,夏雨来村里后,第一个就给他办了难看,但他还是从心里佩服夏雨。他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也不把人一眼看死,一是一二是二。虽然,他把自己告诉上了法庭,在乡亲们面前丢了丑,但毕竟把他的媳妇吴晴花给治收敛了许多。
这还得从夏雨刚来到齐家说起。
夏雨来到齐家寺,走访几天后,就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村里有不少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有的贫困户家,有儿有女,儿女住着大房大屋,却把父母的户口拨开,让父母住在黑乎乎的老屋里,父母独立为户,年老体衰,无收入来源,美其名曰:贫困户。把孝老的责任推给政府,进而,推给扶贫干部、村干部。
在走访中,听得最多的是群众对扶贫的怨气。
几乎人人都说扶贫不公平,都在哭穷,有的住着宽阔的房屋,却说自己从来没得到政府送来的米、油等照顾,吃了不少的亏,算下来,自己最贫困,自己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帮扶干部对贫困户不是亲娘胜似亲娘,不是买油就是买米,甚至,不少帮扶干部给贫困户,买鸡买羊买猪仔。于是,催生了人人哭穷,人人争当贫困户,“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
贫困户的收入核算中,子女赡养费是重要的一笔合法收入。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很多子女并没有支付这笔费用。这其中有三种情况:一是,子女不愿意给,生活过得也比较拮据;二是,老人心疼子女,不愿意要,找政府要;三是,老人和子女串通好了,就说子女穷,出不起。
孔道三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他儿子孔定平是个小包工头,妻子吴晴花在镇上超市做售货员,住着三层小楼,家庭收入在齐家寺,应该算是较好的。但是,吴晴花坚决不同意给孔道三生活费。夏雨找孔定平和吴晴花谈话时,孔定平说他是想给,但不当家,吴晴花说孔道三前些年没帮助他们带孩子,就是不同意给。
夏雨觉得这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必须想办法扭转。
他就去做孔道三的工作,要他起诉儿子孔定平和媳妇吴晴花。开始,孔道三不愿意。夏雨就让村主任孔敦化去做工作,说这只是吓一吓吴晴花。如果你不起诉,就把你的低保户给取消。再说了,这也是吓一吓村里其他不孝顺父母的人。我们齐家寺是以儒家文化为传承的,现在成为这样子,真是世风日下。孔道三读过几年书,算是开通的人。最终,他同意起诉儿子。
夏雨给县法院商量,最终以流动法庭的形式,把这个案子的开庭地点,选在了齐家寺村部。开庭那天,村里要求每户必须来一人旁听。
这次开庭效果出乎意料。通过民事庭的宣判,不少村民回去后,对父母的态度就变了。他们终于知道,这不是想不想赡养的问题,而法律真能治罪的大事。
开庭后的当天夜里,夏雨很晚都不能入睡。
他在思考如何放大这个事件的效应,发挥以德治贫的作用。绝不能让有些人钻政策的空子,利用老人来获利,把扶贫资金当作“唐僧肉”,将老人赡养义务推向社会、推给国家。再者,现在精准扶贫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养老是子女的义务,分户并不能免除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也决不能借老年人没有收入,人为操作将他们评为贫困户,更不能以养老的名义套取扶贫资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夏雨决定第二天就召开村两委会,讨论签订《齐家寺赡养老人协议书》。
村两委会成员,有的认为扶贫还是应该,多想办法给上面要政策要钱。每户都签订协议,好像齐家寺村民都不孝顺一样,怕有负面影响。但是,很快大家就统一了思想。
夏雨是急性子,他想好了的事说干就干。
第三天,村里就召开了“依法赡养老人宣传动员大会”,有关老人及子女参加会议。动员会得到老人们的普遍支持,子女们也无话可说。动员会后,就立即签订了协议。协议上有被赡养人姓名与子女的关系、身份证号,各位赡养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协议详细约定了赡养的义务、方式等。
签过协议后,不少老人感慨地说:在齐家寺没想到赡养老人,还要靠这一纸协议。生儿养女防备老,这话看来要过时了!
这件事在全县属于首创。夏雨在全县扶贫座谈会上介绍时,也引起一些不同议论。有的说,扶贫不能走歪了,不能踢皮球。但是,文中山县长却肯定了夏雨的做法。他说,扶贫就是要先扶志,小康社会,首先要求村民的心理要健康。
文县长定了调,很快各镇村也推广这个做法。
全县通过这样一次精准识别,去掉了1100多个此类低保户。在这件事上,马得生对夏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总算修复了他俩之间的紧张关系。
……
1967年生于亳州,中国作协会员,曾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钟山》《花城》《中国作家》《芙蓉》《诗刊》等多家刊物发表作品400多万字,若干小说被《长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入选各种年选本上百篇部;出版长篇小说《酒殇》《窄门》《天命》《楼市》,中短篇小说集《药都人物》《玩笑》《欢乐》《流逝的面孔》《梅子的春天》《总裁班》《某日的下午茶》等22部,作品曾获中国报告文学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首届鲁彦周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山花》小说双年、《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奖、冰心图书奖等多项,编剧和改编电影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