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作速递 | 作家曹多勇、赵焰小说刊发《雨花》杂志

发布时间:2022-09-07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日前,我省作家曹多勇短篇小说《走亲戚》、赵焰短篇小说《宣纸是一片云》刊发《雨花》杂志2022年第9期。   



亲戚(节选)
曹多勇
   
闺女小时候喜欢去她二姨家。她二姨家生活条件相对好一些,吃的喝的也相对多一些。孩子喜欢去谁家都有一个硬性标准,就是有没有好吃的好喝的。我记得闺女头一回在她二姨家过夜是三岁那年。那个时候,市面上刚有小瓶装的汽水。下午,她二姨去商店买两瓶给闺女喝。闺女一次喝不完,开一瓶,留一瓶。前一瓶喝一半,闺女开始打气嗝。“嗝、嗝、嗝”,一串一串气嗝往外打。这是闺女头一回喝汽水,她过去没有体验过,觉得新奇又好玩。闺女两只手捧着汽水瓶,喝两口,打两串气嗝,再喝两口,再打两串气嗝。一副其乐无穷的样子。
过一会儿,我们要回家,闺女不愿回。闺女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舍不得另外一瓶汽水。汽水瓶商店要收回。我们带一瓶汽水回去不合适。我跟闺女说,回家爸爸去商店买。闺女摇头不相信,好像只有她二姨家这里的商店有汽水。妻子说,那你留在你二姨家,爸爸妈妈走啦。妻子没有把这话当真,闺女却当真了,她认认真真地点了下头。二姐说,她愿意留在这里,你就叫她在这里过两天,你们俩走吧。妻子跟二姐说,晚上她要是闹人,你可不要怪我。妻子再一次问闺女,爸爸妈妈走,你一个人留在二姨家?闺女摇摇手说,爸爸妈妈再见!闺女跟我俩说再见的时候,怀里就紧紧地抱着那一瓶没打开的汽水。
我家跟二姐家住在淮南市区的一西一东,相隔五十里路远,去一趟要转两次公交车,一个半小时车程。那一天,我跟妻子回程后,没有直接回家,先去了我办公室。家里没有电话,我从办公室打电话叫厂里的总机接外线,拨号去二姐办公室。那边厂里的总机同样要转一下分机号。妻子事前跟二姐说好的,我俩回头给她打电话,看闺女在那边怎么样。电话打通,闺女正在二姐办公室里哭闹。二姐说,你俩还没到公交站,她就哭闹着要找妈妈爸爸。也难怪,闺女从来没离开过妈妈爸爸,离开我俩哪有不哭不闹的道理呀!妻子在电话里哄劝闺女说,明天早上就去你二姨家接你。那个时候,没有出租车,公交车又停运了,我跟妻子想回头接闺女也没办法。隔天一大早,妻子找人替班,赶紧过去接闺女。我下班回家见闺女问,还去不去二姨家?闺女摇头。我问,还喝不喝汽水?闺女摇头。我回家手上拿了两瓶汽水,闺女真的一口都没喝。
第二年夏天,闺女一下在她二姨家过了七八天。妻子脾脏大,住院做介入手术,闺女放在家里没人带。奶奶家和二姨家由她挑选去谁家,她挑选二姨家。闺女在她二姨家有没有哭闹,我跟妻子就顾不上了。妻子出院,二姐送闺女回来。闺女依恋她二姨,甚至想跟她二姨一块回去。人们说,小孩子就像一只猫一条狗,不管去谁家,喂一喂就喂熟了。闺女回头跟她妈唠叨的依旧是在她二姨家吃了什么好吃的、喝了什么好喝的。比如说,她二姨家批发了几样雪糕放在冰箱里,上午吃哪一样雪糕,下午吃哪一样雪糕,晚上吃哪一样雪糕,吃一天雪糕都不重样。再比如说,那几年风行喝健力宝,一箱健力宝三四十块钱,我家不会买给孩子喝。她二姨夫在地方铁路派出所上班,人家找他办事,会送两箱健力宝。那年夏天,闺女去她二姨家吃了不少雪糕,喝了不少健力宝。
闺女上小学期间在她二姨家待的天数最多,每年放暑假都要在那里过上半个多月。二姐家有一个男孩,比闺女大五岁,他能带她一块玩。地方铁路派出所远,二姐夫不到周末不回家。二姐在厂档案室工作,上午下午都在办公室,她家的男孩被单独撂在家里,她不放心。二姐说,正好他俩一块作伴,我上下班放心。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闺女暑假在家也是一个人。两个孩子在一块,上午在家里看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下午去学校打羽毛球或乒乓球。二姐家住在学校旁边,操场上有打乒乓球的台子,也有打羽毛球的场地。后来闺女羽毛球和乒乓球打得好,就是因为小时候基础打得好—握拍正确,动作规范。她表哥先去少年宫学,回头教她。
闺女暑假去她二姨家,我跟妻子一块送过去。闺女回家,妻子一个人去接她。中间,我跟妻子不去看闺女。二姐家有孩子,闺女在那里,去不能空手去。那个时候,我跟妻子工资一共四百五十块钱,每月存银行一百块钱,剩下三百五十块钱,平均摊一天不到十二块钱,怎么过日子都是紧紧巴巴的。后来,我们这座城市有了招手停中巴车。西起孔集,东至田家庵,车票两块钱。我跟妻子带闺女坐车,孩子半票,一共五块钱。去二姐家再买十来块钱水果,来回一趟花三十块钱,算一笔大钱。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具体说二姐家,二姐夫在铁路上工作,工资比我高是一方面,他手上有些小权力,人家找他办事,直接送钱的少,送两瓶酒或两条烟是常事。二姐夫接人家的烟或酒,转手送商店里卖钱,在那个年代也算常事。我家跟二姐家相比,同样三口人,两个大人拿工资,我家没外快,二姐家有外快,两家经济差别就大了。
闺女在她二姨家过一段时间回来家,就不习惯了。想看动画片,我家没有电视机。想打羽毛球和乒乓球,我和妻子不愿陪她打。二姐家有一台18英寸的东芝彩色电视机。我记得当年的价格两千六百块钱,相当于我一年的工资。我家不要说没有彩色电视机,连一台黑白的都没有。打羽毛球在路上就能打,打乒乓球要去学校里。学校远,那里有砖头砌的水泥台子。头一趟,妻子陪闺女去学校。半小时后,妻子气鼓鼓地回来了。不是妻子不会打乒乓球,是闺女老是纠正她握拍和发球的姿势,说她的动作不规范。妻子说,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握乒乓球拍的,就是这样打乒乓球的。闺女说,那你不能改一改吗?妻子拿捏出一身汗,也没有把不正确的姿势改过来。娘俩不欢而散,闺女去了哪里不知道,妻子惹一肚子气回家来了。我劝妻子说,闺女叫你改,你就改,改一改有什么不好呀?妻子说,你想听闺女训斥,你去听。我说,我从来没打过乒乓球,我陪闺女怎么打乒乓球呀?我说的是实话,我确实没打过乒乓球。
我陪闺女打羽毛球一样没落好。闺女说,你带上一根绳子。我问,带绳子干什么呀?闺女说,咱家没有羽毛球网,不拉绳子,不知道羽毛球过网没过网。我说,那就带一根绳子吧。找一段背静的路段,找两棵对齐的树干,把绳子拴上去。闺女说绳子拴高了,我就把绳子拴低一点。闺女说绳子拴低了,我就把绳子调高。绳子毕竟不是羽毛球网,羽毛球从绳子上面过去的,还是从绳子下面过去的,闺女跟我不断地发生争执。陪闺女打羽毛球原本是娱乐,为了羽毛球过不过绳发生争吵,还打什么羽毛球呢?我跟妻子不一样,不生气,只是不再陪闺女打下一回。
闺女在家只能一个人打乒乓球。面对客厅的一面墙,“啪嗒啪嗒”地往墙上打。我家一室一厅地方小,我和妻子经过客厅,不是我俩碍闺女的事,就是闺女碍我俩的事。或许妻子想起与闺女打乒乓球的不愉快,不允许闺女在家里打。她问,“噼里啪啦”地没个完,你心里烦不烦呀?闺女说,我心里不烦!她说,你心里不烦,我心里烦。闺女说,你心里烦,你送我去二姨家。她说,你二姨家是你二姨的家,不是你的家。闺女说,二姨是我亲妈,你不是我亲妈。她问,谁跟你说的我不是你亲妈?闺女说,你是我亲妈,那你怎么没二姨疼我?
妻子站在客厅里,跟闺女针尖对枣刺。她不知道她跟闺女的问题出在哪里。是闺女长大有了叛逆心理,还是闺女在她二姨家受了什么影响?妻子问闺女,你是不是嫌妈妈没有二姨长得漂亮?闺女低头不说话。妻子问闺女,你是不是嫌我们家没有你二姨家有钱?闺女不得不摇头。
古人说,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妻子跟二姐相比,除去说话神态和说话声音相似之外,妻子的个头没二姐高,妻子的头发没二姐黑,妻子的眼睛没二姐大,妻子的鼻子没二姐的挺。看外表,妻子跟二姐差别很明显。妻子长得不如二姐,她自个儿能说,别人不能说,谁说跟谁翻脸。这可能是妻子成长过程中落下的一块心病。最后妻子告诉闺女这么一句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妻子适时地教育闺女“爱母爱家”,我是赞同的。我跟闺女说,你二姨再漂亮,不是你妈;你二姨家再有钱,不是你家的。
……

曹多勇,1962年生。现为安徽文学院专业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四部,中短篇小说集六部。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三百万字。



宣纸是一片云(节选)
赵焰

却说黄山脚下的徽州,五代南唐之时,还叫歙州。当时的北门住着一个叫汪书贵的年轻人,父母早逝,靠着祖上传下来的造纸秘方,以楮树和稻秸造纸为生。因为所造的纸张较为细腻平整,在歙州一带很是有名,日子也过得较为富庶。一时间,上门提亲的媒人络绎不绝,可是汪书贵一直不为所动。有一天,汪家又来了一个媒人,先是东拉西扯,随后慢慢切入正题,要给汪书贵介绍东门的一个女子,叫吴云霞,一家人以卖豆腐为生。吴云霞虽然小家碧玉,可是为人娴静体贴,懂情懂理,待人周到,一时被东门一带人暗地里称为“豆腐西施”。汪书贵听者有心,表面上不动声色,待送走了媒人以后,私下里去了东门,暗中去吴云霞所在的豆腐店窥视。待早上吴家豆腐店开张之时,汪书贵一见之下,觉得吴云霞虽不似媒人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但看起来贤惠聪明,眼神也干净温柔,的确像一个好女子。于是汪书贵召见媒人,备上彩礼让人给吴家送去。吴云霞父母虽然对汪书贵没有功名不太满意,可觉得汪书贵家境挺好,且会造纸手艺,于是应允下来。两家开始忙碌婚事,到了腊月,汪书贵请了本族长老主持,又请若干亲朋好友,敲锣打鼓抬着轿子将吴云霞从东门迎到了北门。
新婚若是在正月,整天就是吃啊、喝啊、闹啊、玩啊、放鞭炮啊,汪书贵家也不例外,家里也富足,乡里乡亲的也多,亲朋好友吃吃喝喝玩玩一直过了十五。元宵节过了以后,歙州府里大大小小的店肆都开张了,汪书贵这才送走了各路亲戚,重新开始造纸,每天用独轮车推着刚造出来的纸张去城门口卖,一般不到两个时辰就被一抢而空了。那个时候的纸,尺幅都不大,主要用于抄写,抄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文本。吴云霞嫁到汪家之后,豆腐店的事情也不用管了,只在汪书贵带着几个伙计造纸之时,为他们生火烧饭。日子过得平静而踏实,转眼间,大半年过去了。吴云霞见汪书贵卖纸辛苦,生意又好,就说:“咱们家纸那么好卖,为什么不在城里开个店铺?我也可以当老板娘啊!”汪书贵一拍脑袋,说:“唉,我这死脑筋,只知道造纸,怎么没想到这点呢!”两人就笑,商量着去十字街买一个铺面,卖自己生产的纸,也卖些文房四宝什么的。
第二天,汪书贵去街面转了一圈,回到家后,看见门前停了一顶轿子,左右两个差役手执“回避”大牌站立门前。汪书贵吃了一惊,不知道怎么回事,进了家门后,只见知府已在堂中坐着,笃笃定定喝着茶呢!原来,朝廷有令,让各地推荐最好的造纸工去金陵宫中。以歙州而言,有谁能比得过汪书贵呢!知府怕汪书贵不愿意,只好亲自上门劝说。
汪书贵果然不愿意:“我去金陵干什么?就在歙州城里,不也挺好?”汪书贵当然舍不得新婚燕尔的妻子。
知府说:“你这小子,有此等好事却不知。召你去任职的,是太常寺内藏府啊,不用考试就能当京官,这是天大的好事啊!”
汪书贵有些动心,以男子的虚荣,谁不想封妻荫子啊!若能去京城谋个一官半职,再将妻子接去,岂不是天大的好事?吴云霞则有些犹豫,虽然丈夫被朝廷相中是件好事,可是山高水长,此去之后,到底什么结果,还真是说不定。
知府说:“朝廷一再交代,你去京城之后,若是不想驻留,随时可以回来。若是考虑留在宫中,一年之后,经朝廷允许,可以将妻子接去京城。”
此番许诺,让汪书贵夫妇吃了安心丸。朝廷如此优待,干吗不答应呢?于是在家中准备了两天,第三日便跟着京城来的差人,经绩溪县到宁国府,又过太平府,随后进了金陵城。
汪书贵到了金陵之后,先任职于内藏库,日日在澄心堂内造纸。“澄心堂”取意于《淮南子·泰族训》“学者必须澄心清意”,由南唐烈祖李昪定都金陵时建造,将之作为议事、批文、读书的处所。到了爱纸如命的李璟和李煜手上,将澄心堂改造成一个专门加工纸的作坊。不久,吏部下达任命,以汪书贵为内藏库制造郎,列居九品。李煜还专门召见了汪书贵等人,勉励年轻的制造郎。丰神俊朗、举止优雅的李煜告诫说:朕之所以从各地将你们召来澄心堂,是为了造出当今世上最好的纸。最好的纸,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大道,《周易·乾卦·象言》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体现天地人“三才”和谐的东西,才是好东西。万物皆有灵,造纸也要汲取天地之灵气,体现天地的精神。
李煜说得兴起,又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意在找寻纸与道之间的通感,随后,李煜重点剖析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八个字,指出“道”的组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至于阴阳之间如何平衡,李煜的看法是“和合”:唯有和合,方为真谛。
曾是黄山脚下一介造纸工匠的汪书贵,哪里听到过如此玄妙之理呢?一时间瞠目结舌,头晕目眩,站在那里云里雾里。李煜说到后来,连他身边的美人小周后也不耐烦了,手执梳妆铜镜在一旁兀自抹起胭脂来。汪书贵想,皇上真有学问,于是使劲地听,使劲地记,可就记得几个词: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这几个词,倒是对应着他心中的某种感觉。后来他想,这就是“天意”啊,最好的纸,不是人造的,而是天造地设的。可是,怎么领略天意呢?怎么体现天意呢?汪书贵一边想一边呆呆地看着李煜身边的小周后,看着看着,觉得眼前的人蓦然变成了妻子云霞,猛醒过来心里一惊,随后涌动强烈愿望:我一定要造出好纸,这样,我就可以衣锦还乡了,就可以见到云霞了!
来金陵满一年的时候,汪书贵一本正经地向内藏府府丞汇报,云自己来金陵满一年了,当初来的时候,歙州知府说一年之后,可以将妻子接来金陵。府丞哈哈一笑说:好啊好啊,你的确可以回歙州老家将老婆接来,可是金陵房价贵啊,一幢房子要三十两金子呢!你有金子吗?汪书贵当头挨了一棒,自己哪有这么多金子啊!想着自己在歙州虽有十多亩田地,有几幢房子,在当地也算是富庶了,可是那些房产和田亩,根本卖不出价钱,来京城恐怕连一个小房子都换不到。汪书贵越想越沮丧,只好努力控制情绪,笔墨传书劝慰妻子在老家安心等待,待自己晋升之后,再作他图。
来自歙州的汪书贵对“澄心堂”纸的改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来之前,“澄心堂”纸主要以楮树为造纸原料,取的是秦淮河的水。汪书贵以为,江淮之间的楮树较为粗壮,纤维较硬,适合用山泉之水,让人在附近的山野尽取山泉之水。汪书贵还建议在原料中,放入一些江南的龙须草。这些,对于纸张的轻薄和细腻,起到了很大作用。汪书贵对工艺要求也极严,要求“寒夜浸楮”,也就是说,需选择冬日寒夜之时,将楮树浸泡在水中。对于抄造一些关键步骤,也要求天时地利,比如“腊月敲冰”“敲冰举帘”“大蒸笼固焙之”“焙干坚滑”。如此讲究,一方面是尊崇神灵,另一方面,选择极冷的天气,可保证生产出的纸张不被虫蛀。就这样,“澄心堂”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口碑越来越盛,一时“洛阳纸贵”。可即使这样,李煜还是表现出近乎病态的挑剔,每制成一匹,他都要亲自试纸,反复琢磨,有时候甚至将汪书贵等人训斥得无地自容,汪书贵心里很不愉快。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有一个休息日,汪书贵郁闷地来到城外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了栖霞山脚下。此时正是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映照,霞光万道,山中的红枫、三角枫、羽毛枫、鸡爪槭、榉树、黄连木等,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碧辉煌,一切宛如仙境。可是汪书贵眼中全然没有美景的概念,在他眼中,树就是树,且分为两种:一种是造纸的树,另一种是不能造纸的树。他就想找到一种可以替代楮树、生产出更加洁白缥缈的纸张的树。汪书贵从高高的白杨树、大槐树、榆树上的老鸹巢一直慢慢看下来,最后目光停留在矮矮的构树、青苔以及虎皮蕨上。有时候掰开某种树枝,仔细研究树皮的纹理,可是找啊找,一直没有找到可以造纸的上佳植物。汪书贵情绪沮丧地攀上山顶,山并不高,顶上只有一座古寺,叫栖霞寺。在寺院里,汪书贵见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突然间心中一动,便问老和尚:“师父,能不能问您一件事?”老和尚点头合十。汪书贵就问道:“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充分地体现‘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的特性呢?”老和尚笑眯眯地看着他,和蔼地问道:“年轻人,这个问题通天了,你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
汪书贵说:“我有一个心结,一直解不开。”
老和尚抬起头来,说道:“你往上看,就明白了。”文字诞生之后,人们一直对之崇拜,把文字当作神迹,以为背后有神旨。可到了这个时候,在一些得道高僧那里,对文字已有了蔑视态度。在他们看来,很多时候,是文字束缚了活生生的生命智慧。老和尚修行多年,对于禅学道行颇深,见到年轻人心中有迷障,正好趁机表现自己的智慧。
汪书贵抬眼往天上一看,只见天空正蓝,太阳炽热,头顶上正飘着几朵白云,如硕大无朋的棉花垛一样。那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感觉,不正是自己想追求的吗?汪书贵大喜过望,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说:“师父是指白云?”
“是啊!好的纸就像白云一样,轻盈而短暂,需成于天然和天意才是。若白云像纸,纸像白云,这样的纸张,不正是天造地设吗?如此这般,可以说是‘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吧?”
汪书贵心中涌动一股温暖,是啊,天上的云彩,就像棉絮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洁净。“可是,可是……可是这样的白云,怎么变成书写的纸呢?”汪书贵不由自主地问。
老和尚没想到汪书贵如此执着。深入一想,自己也有些恍然,于是脸色一紧,结结巴巴地说:“这个……心诚则灵,心诚则灵,什么时候你能摘到白云,什么时候,你就能造出像白云一样的纸了。”
……

赵焰,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异瞳》《无常》,中短篇小说集《与眼镜蛇同行》,历史传记《晚清三部曲》,文化散文《思想徽州》,电影随笔《人性边缘的忧伤》等书籍三十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