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0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作家季宇的中篇小说《甲申疑案》原发《作家》2022年第7期,发表后曾被《长江文艺·好小说》2022年第8期转载。现又被《小说月报》2022年第9期、《中篇小说选刊》2022年第5期选载。
创 作 谈
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季宇
几年前,安徽电视台拍摄大型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制片人禹成明和导演王振涛邀我担任总撰稿。我和成明多次合作,志趣相投。接下这个差事后,我便开始查找资料,进行走访,前后一年之久。片子完成后,先后在央视纪录频道、军事频道播出,五大主流网站付费点击量突破4000万人次。
刘铭传是淮军名将。关于淮军的历史,我曾写过《淮军四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较为熟悉。淮军早期虽然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但在中法、中日等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却涌现出不少民族英雄。刘铭传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临危受命,跨海渡台,带领台湾军民,英勇抗击法军侵略。此后,台湾建省,刘铭传出任台湾首任巡抚,为台湾的发展和近代化建设立下不朽功勋。这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如今,他的家乡肥西县已把他的故居所在乡命名为铭传乡,以纪念他的功绩。
关于刘铭传的资料很多,可当年与刘铭传一起参与中法战争,并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小人物,却鲜有记载。如,第一次基隆之战时,法军四艘战舰向清军阵地发起猛攻。当时,法国号称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而台湾当时尚处蛮荒,军备薄弱,且孤悬海外,连像样的炮台也不多。据《申报》报道,基隆沿海共有四座炮台,除了第三座设有五门克虏大炮外,其余三座不是无炮,就是旧炮,或数量较少。尽管如此,第三座炮台在开战后却表现不俗。在这座炮台上有一位优秀的炮手,他连开三炮,皆中法舰,“将法船击成数洞,坏其烟囱”。法国人对这个炮手非常敬佩。战后,一个加拿大传教士曾上船察看,发现“拉加利桑尼亚”号(法军旗舰)被打了三个窟窿。
《东京轶事》的作者、法国人迪克·德·龙莱对当时战况作了如下记载:“这座堡垒(指第三座炮台)里有一名很出色的瞄准手,他的每发炮弹都落在‘拉加利桑尼亚’号上,他只打了3发炮弹。他打出的这些炮弹集中在4法尺的范围内,击中‘拉加利桑尼亚’号中间的缆绳具,一发落在吃水线上1至2法尺处,两发击中更高一点的地方,一发击中一个炮孔的右下方,打弯了一门24厘米大炮的支架。这些炮弹都击穿了铁甲,并留下了一个洞……”
从这些描述中,可见这位炮手的水平相当高。不幸的是,当他准备打第4发炮弹时,法军炮火击中了弹药库,炸毁了炮台,全体官兵壮烈殉国,其中也包括这位优秀的炮手在内。如果不是清军装备太差,我想,法军肯定会遭受更大的损失。然而,就是这位优秀的炮手却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包括他的姓名、年龄和籍贯,均无只字记载。
这样的例子很多。历史是大人物的历史,小人物往往忽略不计。然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应该说,创造历史的不仅是那些大人物,还有无数(甚至无名无姓)的小人物。他们的功绩同样令人缅怀,尽管作用大小不一。《甲申疑案》中的冯日升就是这样的人物。有人看了小说,问我怎么想起写这个故事的,因为这个故事以前没人写过,颇有新鲜感。其实,我也是在查阅史料时偶获灵感。中法战争时,法国派了不少间谍来中国刺探情报,从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尽管当时的情报工作没有像现代战争这般紧张刺激,或运用高科技手段,但同样暗流汹涌,波谲云诡。对此我深受触动,便萌发了写这篇小说的想法。
关于小说的本身,我不想多说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看。我想说的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虽然微不足道,像冯日升的这样的人,历史或许会遗忘,但却给了小说用武之地,而在历史的缝隙中,挖掘人性的微光,正是小说有别于历史之处。
最后,感谢《中篇小说选刊》的转载,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篇小说。
(原载《中篇小说选刊》2022年第5期)
作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