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日前,我省作家王毅萍编著的《芜湖食味志》由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芜湖食味志》共十章,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以长江南北为分界, 爬梳与饮食相关的人和事。其中有专家学者的讲述, 有餐饮从业人士的亲历, 有县区文化工作者的推介, 有新闻媒体人的纪实, 有作家的文学创作……不同的文体互为补充观照, 尽可能多角度地反映芜湖美食的一些印记。期待它们可以勾连起芜湖美食与生活万象的联系, 在普及芜湖历史文化的同时, 能对进一步研究芜湖餐饮文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自 序
美食, 也是一种城市文化史
历史我所欲也, 美食亦我所欲也。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 会怎样?
伫立在繁昌人字洞遗址前, 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场景: 一群束着兽皮、 树皮的猿人, 举着树棍、 石头, 呼啸着, 追逐着野兽……人类在那个时代, 可能还是食物链中的一环, 那些剑齿虎、 猛犸象的化石, 似乎可以佐证当时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艰难。 作为古人类活动遗址, 这里, 有太多的人类起源未解之谜。
繁昌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徐繁曾做客电视访谈, 从他的讲述中, 我们知晓了人字洞当初发掘的情况以及发现的意义。探索芜湖源远流长的历史, 或许, 我们可以从 “亚洲第一刀” 开始, 这柄从人字洞挖掘出来的石制工具, 可能砍向过凶猛的野兽, 挖掘过深埋在土里的植物根茎, 从中, 可以推测出人类茹毛饮血的进化史。从约 250 万年前延续到当下, 人类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一直绵延至今?
从人字洞出发, 芜湖那些已经风化在历史中的古遗址, 与周边青铜器时代的业态有着种种神秘的关联, 围观古代 “干饭人”,那些碳化了的稻谷、 菱角壳、 鱼骨架, 是人类在长江流域迁徙的痕迹。芜湖文史专家贺宿芜的讲述, 启蒙了我们对芜湖几千万年前地质变化的认知。
随着岁月的年轮越转越近, 芜湖的历史影像也越来越丰富,到了当下我们可视的维度, 那就是位于如今湾沚区的鸠兹邑, 芜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端, 也就从那里开始。从水阳江、 青弋江到长江, 从鸠兹邑、 鸡毛山到宝塔根, 我们这座 2500 岁的城市,经历过烽火硝烟, 承受过荣枯盛衰。
芜湖的兴起, 起初是因为军事要塞, 随着城市功能的改变,芜湖成了商贸发达的码头城市。南来北往, 百味交集, 形成了芜湖美食向导童春年总结出的 “中心和味说”。这里, 曾是徽商出山的跳板, 因而就有了徽菜的底蕴; 历史上的侨置, 也让山西等地的面食遍布芜湖的大街小巷; 随着浆染业、 纺织业等民族工业的发展, 酒肆茶楼遍布古城, 鱼米之乡食材的丰饶也让沿江菜大行其道。新中国成立后, 芜湖餐饮老字号传承有人, 新口味层出不穷; 美食江湖的饮食故事、 名菜名厨也值得记录传承。可以说, 芜湖饮食文化的发展, 与芜湖城市历史、 地理变迁, 无不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江南, 在江北; 在春谷, 在镜湖……芜湖山水灵气酝酿出无数的风味美食, 无论是爱你在心口 “不” 开的江鲜, 还是名扬四海的无为板鸭, 一啄一饮间, 留恋的是家乡的情, 难忘的是亲人的爱。
若是以历史为经, 以地理为纬, 编织成网, 通过相关专家学者、 亲历人员的讲述, 将芜湖饮食文化史的资料收入网中, 就如在大海里捕鱼一般, 即使挂一漏万, 多少也会有星星点点的收获, 这便是编著 《芜湖食味志》的初衷。期待芜湖城市发展的历史, 能随着这些唇齿留香的美味, 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
王毅萍,芜湖人,籍贯绩溪。出版散文随笔集《像女人一样去战斗》,合著出版长篇小说《情断南宋》、散文随笔集《舌尖上的江南》《有一种胸怀叫大气》《民国才女》等,参与编撰《鸠江史话》《张孝祥词鉴赏》等书籍。《话说芜湖·芜湖食味志》为芜湖市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项目。
转自: 镜湖作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