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收获》第5期刊发作家李凤群长篇小说《月下》。无为女子文学研究会组织会员就小说《月下》进行研读。
李凤群
听她们说——
读李凤群的小说如同观看大片,部部憾人心魄。
《月下》一出炉,便有诸多资深评论家给予高度评价,我们读原著,看文评,心潮澎湃。
李凤群心念家乡,关注着无为女子文学的发展;我们分享她的文学经典,欢喜着她的欢喜。因情怀而来,因文字结缘。
本期共读活动,推出的几篇文学赏析、心得体会是带着女性的视角阅读《月下》, 品读余文真,从而看见不一样的小说风景。
凤群说过,让我们自由放飞,那就允许不同的声音发出来吧。
倪静萍
李凤群的《月下》,读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普通人对生活的努力,往往会变成是对现实生活的挣扎?《月下》没有英雄,没有死亡和生活的大起大落。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几个普通人,他们各有各的艰难,各有各的痛苦,逃避、视而不见,亦或者想依靠别人的拯救,都只是一厢情愿,最终落在我们身上的重负,除了我们自己,别人根本无法帮你卸下。《月下》打动我的,是和我一样平凡而软弱的余文真,扛不住生活的压力,将委屈和痛楚,用尽全身力气压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悄然爆发。日常生活对普通人的摧毁,通过文中细腻的描写,让我震撼,从而反思,纵使生活千疮百孔,又能如何?我们的背后,仍有不舍,仍有执着。李凤群的文字总能深深打动我,让我深陷其间,她是当下文坛极其优秀的小说家。(张静)
张静
李凤群老师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本身的洞察更深透,际遇更同情,所以写了很多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良霞、革美、今宝、在桃、朱利安、槿芳……等等,如果说离我本人最近的女性,那就是刚刚发表的小长篇《月下》中的余文真了。
小说写的是余文真——一个普通的女性在成长、情感、婚姻中的迷茫、挣扎以及最终的妥协。从头至尾,都是她一个人的内心戏。是的,人都活在阳光下,有被看见的一面。但一个丰富、立体的人更有月下的暗面,不为人知。我特别喜欢这个小说题目,作为主人公的普通不被看见,如在月下,作为人物内在的精神活动不被看见,也如在月下。
尤其是下卷关于婚姻一节,我相信很多女性读者都在其中找到了共鸣,是余文真的月下,也是你我的月下,无论我们曾经怎样不甘过,后来也都缴械投降,做了安详的母亲。章东南也好,王一明也好,最终是对孩子的爱,撑大了我们自己,容下了世界。(白海燕)
白海燕
当余文真在心里对章东南说,“我放过你了”,我的心也放了下来。
看完李凤群老师《月下》那天晚上,我还就着窗外的月色看了今年很火的一部电影《妈妈》。《妈妈》中奚美娟扮演的女儿名字叫蒋济真,这是一个大学退休老师,单身一辈子,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本来一直是由女儿来照顾母亲,可是有一天,女儿突然发现自己患了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于是,原来的生活模式变了,改成由母亲照顾女儿。女儿蒋济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自己也不认识时,剧中由吴彦姝老师扮演的八十多岁的妈妈依旧坐在六十多岁的女儿身边深情地呼唤“真真——真真——”,希望能把女儿真真从那可怕阿尔兹海默“套子”里拽出来。那情那景,让人动容!所以,哪怕结局是母女二人最终走向大海,她们依旧穿戴整齐,披着披肩,穿着旗袍,从容体面地面对死亡。这,便是爱的力量。
再看《月下》中的余文真,她的父母,她的情人,她的丈夫,没有一个人对她真心呼唤过一声“真真——”,她不是余文真,而是个“真多余”,这便导致了余文真前半生的悲剧人生。
余文真在家不被家里人重视,在学校不被老师同学重视,连春游回来没跟车,老师同学竟无一人知晓,在单位也不被重视,逐渐被边缘化,所以当她遇见章东南的时候,被章东南吸引,是必然的。就是不遇见章东南,她也会遇见章东西、王东西,因为她心海里一片孤帆远航,即使看见一只鲨鱼的背脊,她也以为是岸。当她发现自己被小三后,余文真恼怒不已,却又挣脱不了,于是她钻进一个纠结、矛盾、痛苦、羞耻、不甘等等复杂情绪的套子里,她还租住进一个破小旧的房子里,远离人群和世俗,在这个套子里舔舐伤口,获得暂时安宁。
李凤群老师的小说非常耐看就在于,她常常会寓言式的表达人生苦痛、挣扎和救赎。《大望》中的“大望州”、《月下》的“小留”都是小说中安放主人公灵魂的地方,去到这里都要走过“逼仄”的小路,都看面对发黄发霉的四壁,以及内心发霉的苦痛。好在,余文真放下了过去,这是作者的善良。(张桂香)
张桂香
玉石掷入莲池,总有涟漪,好的作品总让人读完觉得意犹未尽,有交流、探究、设想、再表达、再创作的冲动。所以,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时至今日仍有千千万万红迷在研究。好的作品有它的独特魅力,李凤群老师刊载于《收获》2022年第五期的《月下》,就很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从李凤群老师个人的创作上看,《月下》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由村及城,完成作品题裁的突破。一改《大江边》《大风》《大野》《大望》“大”字系列的长江三角洲上面“江心小岛”故土的乡村历史,《月下》小说的发生地、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是城镇化,作家舍弃了她熟悉的小说环境,开始了新的尝试。二是灵与肉、情与欲、爱与恨的描写,完成作家的对两性关系认知的突破。凤群老师之前的作品也有情爱的描写,不多,也不明显。但在《月下》里,情爱描写的篇幅、细节、对情节的推动作用都很明显,对两性关系的认知有个新高度,余文真与章东南的情爱纠缠让人想到了郁达夫的《沉沦》、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罗伯特的《廊桥遗梦》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许,《月下》想表达脱序情爱会导致生活的无序和悲剧;也许,在读者和作家眼中,章东南是一个有预谋的情感围猎者、是一个对家庭对情人都是敢作不敢当的懦夫,他代表着城镇化过程中发达地区对落后小镇的进犯与侵略,是“渣男”。但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余文真与章东南是有“爱情”存在的,因为爱情更多表现为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情感依赖、相互负责,余文真的感情生活里仅对章东南表现出两情相悦,在生活中和感情上唯一依赖也是章东南,章东南一开始的拿捏一切和置身事外是符合大众对“渣男”人设的预判,但他在经历情人索爱、幼子弃世、妻子洞察、家庭崩溃、自我恐惧,再到任余文真予取予给后,他从游戏人间中恢复到正常的“人”,这段感情其实得到了升华,有《廊桥遗梦》之感。同时,李凤群老师在情爱的表现手法上也是不遮不掩,低调有力量,不回避也不夸张。三是人物的群体塑造有突破。《月下》的人物众多,有余文真、章东南、吴利、周雷、王一明、余文真的妈妈和婆婆,章东南的一家人,但都各具光彩。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多表现出“对照,”一种是明面上的对照,如余文真与吴利,一个是“城市边缘人”“多余人”,一直不被看见,一直渴望被关注,另一个则是天生“C”位“自带明星光环”,我行我素;如章东南与周雷与王一明,精心修饰后的完美情人与莽撞、原生态的“变态”伴侣。另一种则是暗线的对照,如余文真与章东南的婉约知性隐形夫人的对照,如章东南与吴利未出场的隐形老公对照,甚至余文真母亲与章东南母亲与王一明母亲的对照,每个人物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都有着自己的迫不得已,都有着时代烙印。
其次,从小说的思想意蕴来看,《月下》达到了情礼智的三合一。《月下》围绕着余文真的个人情感婚姻经历,写出了以“月城”为代表的小镇男女青年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活百态,通过每一个小人物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当下这个“大时代”的光与影。在我看来,《月底》的思想空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情的世界,即情欲,爱恨情仇。表现在余文真与周雷平淡无奇却又斤斤计较的谈婚论嫁,在与与王一明无奈选择但又剑拔弩张的婚姻生活,在与章东南脱轨刺激但又伤痕累累的情爱纠缠;二是礼的世界,即伦理,世俗良序。表现为以余文真家庭和王一明家庭为代表的普通市民家庭的道德观及人生价值观,表现为当下以月城为代表的小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遵循的规则与秩序;三是智的世界,即理智,反思观照。表现为作家本人对社会中的个人,以及当下社会的思考。如文中提到:“并不是只有她才犯过错,这天,这地,这断桥,这红灯,这城市的角角落落,都隐藏着错误。有的已犯下并毁灭,有的被忽略不被觉察,而更多的,只有时间,唯有时间,才能去识别,去警醒,去纠正。”“这条展示着坚硬无比的力量,也展示着难以言喻的寂寞的路---余文真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迈出去。
最后,关于余文真“多余人”到“顶梁柱”的形象意义。“多余人”其实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多次出现,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止于行,想于心”,就是与看似暄嚣热闹、生气勃勃的社会生活显得格格不入,处处碰壁。人是社会的,青年时的余文真敏感、懦弱其实也有着家庭的影子,余文真父母是第一波遭遇企业破产下岗的工人,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旱涝保收被减员减收取代,所以余文真受到父母的教育就是“咱们也是普通人家、样样普通、没资格挑剔”。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余文真的内心呼喊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的《阿凡达》电影,它的经典主题曲是“I see you”(我看见你),其中看见,它用的是“see”,而不是“look”,因为“see”除了用眼睛看,看见之外还有了解、理解、明白的意思。余文真的渴望被外界“看见”,其实就是被家庭、社会所理解所关注。但随着生活的洗礼,特别是余文真选择与婆婆站在一边,共同迎接和对抗生活的挑战时,她的未来是“她将接管婆婆的操心事,变成一个家的顶梁柱,永无休止地爱着孩子,无论给什么台面,她都能站上去操作,几乎永不缺席……”
《月下》不朦胧,月华如水如光,照亮你我来去的路。(徐细涓)
徐细涓
转自:无为女子文学研究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