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8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长在颍淮土壤里的小小说
徐全庆
我与张殿兵的相识是必然的,但初识却是偶然的。那时他是《颍州晚报》记者部副主任,我在颍州区委办公室当秘书。有一天,他去采访我区的一个会议,有些资料需要我提供,我们就这样认识了。于是知道了,他不仅是记者,业余还从事文学创作,在阜阳文坛是很有名气的人。我因为骨子里有一个文学梦,于是开始关注他,读过他的一些文字。
此后大约又过了一年时间,我也尝试着开始创作投稿,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小小说,并且引起了阜阳文坛的注意。《清明》《安徽文学》举办的“安徽作家看阜阳”活动,我作为本土作者有幸被邀,恰好张殿兵也参加了那个活动,这样,我们算是因为文学相识了。与初识时已过去三四年时间。
其时,张殿兵在《颍州晚报》开设了一个专版,是写阜阳历史文化的,每周一版。我读过其中的一些。张殿兵的这些文字,不像有些学者考据翔实,史料准确,但读起来劳神费脑。他也考证,去实地察看、走访,也翻阅史料典籍,但他更喜欢挖掘里面的故事,他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书写阜阳历史文化。因而他的文字很轻松。读他的文字,我常常有一种感觉,他其实适合写小说,因为他的文字里很多故事都具有写成小说的条件。
这种感觉很快得到证实。2006年之后,阜阳的小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冷鬼、汤其光、张殿权、韩光、韩贺彬、陈德山、于中飞等一批作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地影响。张殿兵也积极投身小小说创作(我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第二度创作小小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就已经创作过几十篇小小说。这可以说是他小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陆续在《文学报》《故事世界》《安徽文学》《故事报》《大河报》《新安晚报》《小说月刊》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微型小说选刊》《微型小说月报》等转载,并有作品在全国征文中获奖,他也因此成了阜阳小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
这一时期,张殿兵的小小说创作偏重故事性,他喜欢用不假雕饰的语言娓娓讲述一个曲折的故事。但他的故事背景都是颍淮大地,写的都是颍淮大地上的风土人情,是颍淮大地上的历史民俗。有些故事虽然没有发生之地,但字里行间仍不难看出,故事就发生在颍淮大地。张殿兵对阜阳的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那几年又在《颍州晚报》开设专版,到处采访阜阳历史文化,所以,收集很多颍淮大地上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所以,不经意间,这些东西都会进入他的故事,或在故事中刻上颍淮大地的烙印。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殿兵的小小说是从颍淮大地上长出来的。这是张殿兵小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阶段。
综观张殿兵第一二阶段的小小说,颍淮大地的烙印不自觉地留下的。这两个时期,张殿兵没有刻意地去围绕着颍淮大地去创作小小说(顺便说一句,他还写过中长篇小说、历史文化散文,这些他倒是刻意围绕颍淮大地创作),但他对颍淮大地太熟悉、太了解,颍淮大地的一切已深入他的骨髓,因此,他的小小说潜移默化有了颍淮大地的特色。换句话说,张殿兵前两个时期的小小说,颍淮大地的特色是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说他的小小说是长在颍淮大地上,那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
重点要说一下张殿兵第三阶段的小小说。
近几年,张殿兵有意围绕颍淮大地(重点是阜阳大地)创作小小说,为此,他到处查阅阜阳的史料传说,到处搜集阜阳的民间故事,有意按照笔记小说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系列小小说。比如,在《安徽文学》发表的《崔大脚》《张海观》,《故事会(校园版)》发表的《乌金床 》,《嘉应文学》杂志发表的《赵二杆》《活着》,在《楹联博览》发表的《朱老怪》,在《未来》发表的《砂礓》《金戒指》《笑面佛》,在《合肥文艺》发表的《活体牛黄》《斗把刘》《活烫驴骡汤》,澳大利亚《澳华文学》刊发的《颍上本兰亭》,《小说月刊》发表的《匪师》等等。2019年至2020年《颍州晚报》给他开办了一个地域小小说专栏,陆续发表了30余篇小小说,如《甜水井》《明道堂笔庄》《裕昌祥》,《诗文茶坊》《养由基》《瞎老刘》等等。《清明》杂志公众号刊发的小小说《女儿的神功》;2008年6月23日河南《大河报》刊载《神偷失业》,2009年第1期《安徽文学》刊载《神偷失业》,这几家报刊杂志刊发后,2009年第9期《微型小说选刊》转载《神偷失业》。随后,《神偷失业》于2019年入围改革开放四十年安徽省小小说四十家。还有获《故事会》杂志优秀奖的《崔大脚》,入围安徽省文联、省司法厅举办的首届法治杯获佳作奖的《索命读书卡》,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张殿兵这一时期的小小说,故事性有所弱化,但文化意蕴明显深厚,小说的趣味性也增强了不少。比如,读《方知州》,读者会知道古颍州原来还有一种艺术叫彩刀舞;读《砂礓》能够了解颍州砂礓文化;读《活体牛黄》,读者会知道牛黄还有活体的,获得活体牛黄需要如此机缘才行;读《管一手》才知道阜阳原来还有如此神奇的骨科医生;读《颍上本兰亭》,可以知道王曦之的兰亭序版本石刻在安徽省颍上县被发现是真实的故事。从这些小说中,不仅可以看到故事,更可以看到葳蕤生长的颍淮文化。这一时期,张殿兵把文化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更注重小说的原生态,很多故事都是原汁原味的,他把史料上的东西稍加整理,不作更多的发挥,只是用小说的创作手法呈现给读者。所以我说,他的小说是颍淮大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这样的小说,故事也许弱化了,但更可信了,有的甚至可以当作史实来说。也算是别具一格的创作方法吧。
作者简介
徐全庆,笔名双旗、席双旗等,阜阳市作协副主席。目前在国内外数百种报刊上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入选中考语文试卷和百余种选本,数十次在全国各级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小小说集《绝对机密》《夕阳中的微笑》等,其中《独手之爱》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并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