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2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12月27日,由省文联、中国作协创研部主办,省作协、中信出版集团承办的“一个平凡女性与世界的对话——李凤群长篇小说《月下》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辑王蕾,以及何向阳、梁鸿鹰、程永新、孟繁华、刘琼、徐坤、张燕玲、王春林、何平、谢有顺、张莉、舒晋瑜、宋强、何同彬、陈涛、王清辉等20余位专家学者线上参会研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书面发言。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先发代表省文联,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主持。
李凤群,“70后”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大野》《大风》《大江》以及《颤抖》《活着的理由》《背道而驰》《良霞》等,代表作《大望》曾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月下》以尖锐的笔触深入当代女性的内心,呈现了一位普通平凡的女性如何自我醒觉、如何努力完成内心世界重建的过程,将一种小城女性普遍的处境通过心理和精神表征细腻复杂地呈现了出来。作为首批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入选的19部作品之一,《月下》首发于《收获》2022年第5期,单行本将由中信出版集团近期推出。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
邱华栋在致辞中谈到,李凤群过往作品的气质宏大、宽阔而绵长,她对长江边上特定地域的持续性书写,展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风景,让人惊艳。而从“大”系列到《月下》,李凤群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她回到了人性幽微复杂的层面,聚焦女性内心的成长与外部世界的呼应,展现了主人公余文真不断自我审视、寻求自我呈现和价值实现的过程,带给读者某种月下神秘的丰盈、生命的蓬勃之感。《月下》可以说是作者20余年创作历程里新的重要突破,也是一个节点性的作品。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施战军在书面致辞中谈到,《月下》里的月城是有边有角有秉性的,整个文本形成了吸附力裹挟力强大的纷杂、渊邈又壮阔的生命漩流。《月下》对城市书写的价值,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重构,从“情愿”与“世相”的矛盾状态模式,纵深推进到“情境”与“心相”的精神探究方位,标示了中国式城市小说创作史所必经的嬗变历程。
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先发
安徽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先发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谈到,李凤群作为一个重要性日渐突显的小说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她出生在大江之侧的长江江心洲上,成长于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及老龄化、农民个体生活趋于现代化这“四化”的加速阶段,她敏感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律动,将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复杂契合与共振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离家多年,但李凤群以作品与家乡的对话关系更趋深入、更显丰富多维。江心洲作为“四面处于江水流动之中”的特殊地理构造,也影响了她小说的气质,她作品中有一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和强烈的流逝感,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表示,《月下》细腻灵动,心理描写非常高超,出乎她的阅读意料,是李凤群的惊艳之作。上半部是女性主义的对男性享乐与不忠的批判,犀利而不留情,但下半部她又解开这个死结,慈悲和有情。爱情是一所学校,是余文真认知世界、认识人生、从而开始真正人生之途的一所学校。凤群超越了她以前对他者的写作,而走向一种对自我的认领,非常有力。
与会专家从小说涉及到的人性深广度、性别意识与女性意志、人与城市关系同构性等角度谈到《月下》的创作特色。大家认为,《月下》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作者以鲜活刻骨的生活细节,书写了一个时代当中普通女性如何进行精神跋涉的过程。李凤群朝向人物性格的矿井深处开掘,冷静又克制地书写了伦理的博弈、人性的撕扭与搏斗,并在对爱与自由的反省中呈现出哲学思辨的高度。《月下》所呈现的小城市女性真实的日常生活,蕴含着关于救赎与重生、反叛与和解、爱与自由等深刻内涵,这些内核都触及到当代社会生活前沿议题,并带有全球化的时代性思考,使得这部作品包含了更广阔的时代风景和社会内涵。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指出,我国当代城市题材、女性题材小说创作数量大,写出新意不容易。李凤群目光犀利观察冷峻书写流畅,以社会学家一样透视力,深刻剖析了当代都市化商业化资本化扑面而来、大浪淘沙的滚滚时代洪流中,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种警醒、净化和洗涤的意义;李凤群又像个资深的心理学家,对人物的内心理路、精神脉动和情感走向了若指掌,无时无刻不在与小说中的人物声息相通,每一笔都通向主人公的内心,以对人物心理深刻洞察的现实主义笔触,建构人物的命运史和心理史。
《收获》主编程永新
《收获》主编程永新表示今年是长篇的大年、丰收年,上百万字的长篇不止一部。而《月下》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的一部作品,不是通过大部头、大历史、大事件来记录时代,而是深入到在人性矿井的底下开掘,书写伦理的博弈、人性情感的撕扭、搏斗,最后让人感觉到呼吸紧张,这是作家才华的一种表现。《月下》是大部分男作家写不出来的,就像余文真多么渴望被看见,李凤群展现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场域、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空。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表示李凤群现在已经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当下中国并不多见。李凤群的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犀利、尖锐,她的小说都是正面强攻,她的修辞和叙事风格像一个鲜明的标记,示意着她倔强的个性和强大自觉的内心。《月下》中所谓知识输入、文化输入、经验输入等大城市对小城市的破坏影响,无意中成了章东南对余文真的性别侵犯的隐喻。对余文真而言那不是走向一个男人,那是走向新世界。与其说余文真在章东南投降就范,不如说是现代欲望魅惑了她。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琼把李凤群归类为厚积薄发、具有长跑选手素质、用作品说话的作家,并展现和形成厚重多变的独特美学气质。多变,指李凤群几乎每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是题材还是写法上的技术处理,都有诸多不同处,求新求变。厚重,在于作家特别善于从女性的视角,来观察时代生活、跌宕人生和风俗世情。《月下》不只是女性情绪和情趣的单一书写,而是以一个女性人物的跌宕起伏的经历为叙事线索,对于长江中下游小城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进行深刻观察、深入体悟和生动表现,充分地描绘出余文真试图挣脱原生家庭和城市环境束缚,但又最终选择回归的迷惘。这种茧房式生长,是存在痛感的生长。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曾先后编辑李凤群《良霞》《大野》《月下》三部小说。她认为,从《良霞》开始,李凤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基调和题材领域,而《月下》是《良霞》的延伸,动用她全部的生活积累和创作技巧,是李凤群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从这部作品开始,李凤群真正进入创作的大化和自由之境。徐坤观察到,在《月下》里,从前女性自认为受害的嚣张、跋扈、怨尤,最终都变成和解、救赎与巨大的宽宥。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走过一个从波澜壮阔到死水微澜的过程。当此际李凤群《月下》的出现是给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证和作结的。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表示《月下》为当下女性文学贡献了新质。李凤群以鲜活刻骨的生活细节,在对爱与自由的反省与寻找自我中,思辨男女主人情感困境和爱情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哲学肌理,让小说呈现出双重性的表现功能,即形而上的学理和形而下的日常市井。其内核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前沿议题,以及带有全球化的时代性的思考,即现代都市人关于爱与自由的现状,尤其女性独立意义上的爱与自由,而不是爱与自由的药方。李凤群为当下女性文学贡献了新的思考和创作可能性。
《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
《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认为,长篇小说创作目前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和努力,一种方向是传统的,注重题材处理上社会的开阔度、厚重程度,是一种宏大叙事的书写方式。另一种是向精神的内宇宙不断开掘、不断挖掘的现代性长篇小说写法。有了《月下》,中国的当下文坛终于有了一部足称精神分析的长篇小说。规训、驯顺与反抗、精神分析,是我们理解把握这部长篇小说几个重要的关键词所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指出了三点值得特别关注的地方:第一,要综合月城的运行与余文真的生命轨迹,从这两条线去思考余文真的命运;第二,《月下》中男性的叙事功能和男性人物的复杂性特别值得关注;第三,余文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觉醒,她只是认领这个世界给她的生活,认命可能是最接近于余文真生命本性的东西。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把《月下》当成是一部心理成长小说,李凤群完整书写了一个内在的自我成长和完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清晰且打动人。内在自我的确立,概括来讲就是人的现代化。余文真跟章东南、母亲,甚至跟自己的斗争,这些都成为她创造自己的现代化的不自觉的表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认为,《月下》是我们时代女性进行精神跋涉的作品,是新的女性文学代表作。从一开始渴望被看见,到最后认识到:重要的不是被他人看见,而是自我发现、自我审视和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样的女性成长文本,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女性普遍的命运,克服了通常女性文学作品里的感伤气,跳出了通常的“受害者思维”,冷静克制地写出了一位普通女性心灵世界的自我革新。在女性文学之外,张莉也强调《月下》给予当代文学更多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指出,李凤群的写作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她看见了中国普通女性的精神和人生有多么复杂、微妙,多么具有可读性、可写性,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里面太少。除了女性故事以外,《月下》还有另外一个视角,它也是关于资本的叙事。余文真这个普通女性的生命故事,包括她的母亲、情人、丈夫的故事,都跟中国市场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舒晋瑜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舒晋瑜在书面发言中表示,《月下》的意境很美,可是故事很凄凉。作家对心理、爱情、婚姻场景投注了巨大的热情与详尽的描述,对笔下人物之于爱情的理想赋予了庄重且深情的认可。以一个弱小而绝抉的背弃者的身份,不期然间记录了一个变迁的时代与变迁中的话语,同时完成了对现代主义文化的反戈一击。她固守着这份孤独,同时以极为自觉的方式参与历史重写。
中国图书商报总编宋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认为《月下》是一部值得被看见的小说,“被看见”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词。成长的过程就是从不被看见到被看见的过程。不仅人在努力追寻“被看见”,城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渴望“被看见”。“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看作是一部女性成长的小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成长的隐喻。它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呈现了女性内心成长的过程,真实呈现了城市成长的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留给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印记。”
《扬子江评论》副主编何同彬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借用了项飙的话“把自己作为方法”,他表示李凤群把自己作为方法用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当中,把个体余文真放到复杂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中来形成、建构的尝试特别成功,呈现出特别具有独立风格的声音,《月下》标志着李凤群的写作已经从概念性的写作进入技术性写作的阶段。另一方面,余文真这一独特的女性形象是《月下》带来的最大喜悦,她有着明显的小市民人格局限性,同时又有改变自身境遇的巨大渴望,这种女性形象本身是超越性别的。
中国作家网主编陈涛
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认为,月下所书写的小城镇是非常有魅力的场域,它处在落后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它一方面努力向现代大都市靠拢,另一方面又无法割断与乡村的紧密联系,既有地理上的因素,又因其生活方式、思维习性等依旧保有农业文明的基因。作者所写下的余文真,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许多女性的身影。作品所展示的是一种无声的呐喊与反抗,充满力量。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王清辉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王清辉谈到,《月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写出发生在这个小城里的故事而已,而在于它是有自觉的当代城市文学的创造者。《月下》讲述了余文真这样的一个不被看见的普通女性的普通生活中发生的相亲、订婚、结婚、生育等等一般来说的人生大事,在这个历程中发生的这些离奇又朴素、荒诞又合理的故事,仿佛是一件件充满隐喻意味的雕刻,处处营造出现代城市的困境与问题。
《月下》作者,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凤群
会议最后,李凤群向参与研讨的各位嘉宾表示感谢。李凤群表示,当下时代有许多像月城一样的城市,城市里到处有长大成人的姑娘,她们与城市一起蜕变、成长,又或者妥协,自己不过是写出了她们的样子。写作是一场孤独之旅,但那些温暖、温柔和有温度的画面与声音,值得被牢牢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