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协信息  >   《文学皖军年选2022》出版

《文学皖军年选2022》出版

发布时间:2023-09-06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为推动安徽省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展示“文学皖军”年度创作成果、促进文学精品创作。在省文联的指导下,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征稿、审核、编校,由安徽省作家协会编选的上下两卷90余万字的《文学皖军年选2022》日前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学皖军年选2022》按文体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文学理论评论四大版块,共收录113位安徽作家2022年度发表的优秀原创作品。这部厚重的《年选》是老、中、青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安徽作家、诗人、评论家2022年度重要作品的首次集结,是对文学皖军创作成绩和特色的一次集中展示,安徽省作协计划从2022年起,将每年编选、出版年度选本,使之成为文学皖军年度作品“展示馆”、文学研究者的“资料馆”。


目 录

小说


季  宇:逝者如斯夫 / 1

许春樵:紫色口罩 / 26

潘  军:白沙门 / 38

赵宏兴:来自古代的爱情 / 52

李凤群:天鹅 / 65

李  云:去老塘 / 125

孙志保:金石榴 / 142

李国彬:向我开枪 / 165

洪  放:往洞里灌水 / 194

曹多勇:白莲花般的云朵 / 208

杨小凡:在希望的田野上 / 219

陈斌先:过往 / 254

王建平:领带物语 / 280

黄复彩:纸鱼 / 309

余同友:仰天堂 / 323

刘鹏艳:小事件 / 356

秋  野:浍河路上 / 367

赵丰超:有客 / 394

羊  父:老阮的爱情 / 402

夏  群:文字药房 / 425

程迎兵:后会无期 / 440

程多宝:代表 / 468

姚大正:狭义相对论 / 478

张  凯:梁园遗老 / 489

张建春:赵桥记事 / 499

杜艾洲:穿越时空的绣花鞋 / 510

丁迎新:高人 / 537

韦如辉:洗澡 / 539


散文


许  辉:中国人的四季 / 3

赵  焰:我读王维 / 12

胡竹峰:听音记 / 20

苏  北:慕汪斋随笔 / 30

钱红莉:读画随笔二则 / 50

江少宾:长河 / 57

许俊文:一棵树该活成什么样子 / 68

文  河:城西闲笔 / 72

杨四海:在河之上 / 80

宋烈毅:江北书简 / 88

储劲松:及物的天堂 / 94

黄亚明:幻绿书 / 107

许冬林:蒌蒿与河豚 / 116

项丽敏:住在鸟的旁边 / 124

金国泉:枯荣随想 / 136

张道德:十年 / 142

章宪法:金陵鼙鼓酒旗风 / 151

张  扬:行窝 / 163

胡大平:湄洲岛上的林姑娘 / 175

时国金:碧水盈盈珠梦远 / 181

吴其华:历历万乡 / 192

王光龙:卡尔维诺读札 / 204

张  恒:后山 / 209

李丹崖:随笔二则 / 215


诗歌


梁小斌:推敲新说(外二首) / 221

陈先发:绷带诗(外二首) / 226

陈巨飞:南官河(外一首) / 229

陈  俊:化蝶 / 231

成  颖:这里 / 232

程大宝:一株幸福的栀子花 / 233

崔国发:草原的游牧学 / 234

陈荣来:宁静的夏日 / 235

方文竹:异乡 / 236

樊  子:见字如面 / 237

高  峰:吹彻 / 238

何冰凌:画春光 / 239

海饼干:雪即将到来 / 241

江文波:行走苹果园 / 242

江耀进:二月小诗 / 244

孔晓岩:樱花 / 245

蓝  角:鲁朗牧场(外一首) / 246

罗利民:一只麻雀 / 248

罗  亮:弥补 / 250

老  井:劳动之美 / 251

刘雪风:伤别离 / 252

李  解:我们再不会遇见如此洁净的湖面 / 253

木  叶:尚有争胜之心,这让我羞愧(外一首) / 254

那  勺:星空与酒 / 256

彭  杰:晚宴 / 257

沈天鸿:回乡之夜(外一首) / 258

石玉坤:秋云 / 261

沙  马:语言 / 262

思不群:网师园的燕子 / 263

孙启放:废止篇(外一首) / 264

汪  抒:旋涡(外一首) / 266

吴少东:春风优渥(外一首) / 268

王太贵:秩序 / 270

王  妃:阳光来看你了(外一首) / 271

武  稚:七月 / 273

徐春芳:秘密 / 274

许  敏:蜀道:与一株古柏对饮(外一首) / 275

许无咎:再访 / 278

星  芽:记录一种心爱的鸟儿(外一首) / 279

杨  键:黄河(外二首) / 281

余  怒:四周记(外二首) / 283

宇  轩:旧木(外一首) / 286

夭  夭:凭栏远望 / 288

叶  丹:淮河风物研究(外一首) / 289

应文浩:窗外 / 292

叶可食:随园往事 / 293

闫  今:钻头与气泡膜 / 294

詹成林:春山误 / 295

张抱岩:金色 / 296

张建新:雪没有落下(外一首) / 297

张道发:陪母亲聊天 / 299


文学理论评论


唐先田:《追风》中杜光辉形象的成功塑造 / 303

钱念孙: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 / 307

王达敏:鲁迅———中国现代忏悔文学的开创者 / 315

韩 进:为大自然文学理论建设开疆拓土———谈《呼唤生态道德》的理论意义 / 329

彭正生:时间的意志如此强大———评许春樵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 / 332

方维保:论潘军近期小说中的戏剧原型意象及其审美功能———以《断桥》 《知白者说》 《十一点零八分的火车》为例 / 335

江  飞:季宇《群山呼啸》:红色历史题材的家国叙事 / 346

西 边:构筑一座现代诗学的无梁殿———陈先发《黑池坝笔记》第二卷管窥 / 349

孙仁歌:命若时代底层粒粒“轻尘”却不乏幽幽人性之光———陈斌先中短篇小说欣赏 / 363

陈振华:乡村知识青年进城的生存境遇和心灵图谱———论俞胜长篇小说《蓝鸟》 / 372

江  飞:寅虎年文学皖军的推进掠影———《文学皖军年选 2022》综述 / 381


寅虎年文学皖军的推进掠影

——《文学皖军年选2022》综述

江飞

“皖”是安徽的简称,源自“皖国古都”安庆潜山。安徽面积不大,13.9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45%,但自古处于南北交汇、吴头楚尾的独特地域和文化之中。华夏中原文化与吴楚蛮夷文化在这里冲撞交融,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又将皖地分割成淮北、江淮、皖南三大板块,形成了各自独立又相对封闭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由此,安徽文化具有了兼容性、多样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这也成为“安徽文学”或“文学皖军”的文化属性。
众所周知,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包括思想史、文化史)上,有两次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时代,一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次是新时期,两次都是思想激变、社会转型、中西文化大碰撞的年代,两次都是“皖人”率先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然而却别有意味。诚如皖派批评家刘大先在近作《江淮风流 贞下起元》中所言,“南来之风席卷老大帝国,新文化运动的两位领袖人物陈独秀、胡适俱由中江北上,同皖南的汪静之,皖西的蒋光慈、台静农,形成了广义革命文学传统。古典与现代的两大传统融汇到现实主义之中,构成了新中国安徽文学与时代同行的主潮。小说有鲁彦周、张弦、戴厚英、潘军,诗歌有田间、公刘、严阵、梁小斌,他们的作品如同最初从小岗村兴起的经济制度改革一样,总是呼应着社会的变革、折射了人心的变迁、体现出美学的创新。从‘新中国’到‘新时期’,从‘新世纪’到‘新时代’,安徽文学在经历起承转合之后,焕发出时代的风华”。
抚今追昔,我们既在历史中分享着古皖的荣耀,更在辉煌中感受着先辈的激励和未来的召唤。如果说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皖军”始终走在文学革命的前列,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新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文学皖军”又将在新时代文学新征程上担负起怎样的历史使命?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检视当下文学皖军的队伍构成和实际战斗力,更要直面和解决存在的某些问题,不仅要总结和展示文学皖军年度创作成果、促进文学精品创作,更要为进一步推动安徽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开拓创新。由此,《文学皖军年选2022》(以下简称《年选》)便应运而生了。
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征稿、审核和编校,经过编辑同仁的共同努力,上下两卷近90余万字的《年选》终于面世了!《年选》按文体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文学理论评论四大板块,共收录113位作者的原创作品。正如“征稿启事”中所言明的,作品收录的对象是身份信息显示为安徽省户籍或有明确依据显示(最近一年内)在安徽省内生活的作家,收录的标准主要是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上发表、被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年度选本选载、获得省级以上文学奖项等。整体来看,这部厚重的《年选》是老中青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安徽作家、诗人、评论家的首次集结,是对文学皖军创作成绩和特色的一次集中展示,从中不难窥见安徽文学日趋合理的生态结构,不难感受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气——这是正安徽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切实保障。以下分述之:
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作为当下主导性的文学样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地域文学在总体性文学中的影响力和能见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年选》收录的中短篇小说之外,2022年度安徽长篇小说创作成果也相当丰硕,主要有李凤群《月下》、季宇《盲马》、孙志保《第一特支》、严歌平《沉舟侧畔》、刘鹏艳《青山依旧在》、孙明华《绿水青山》、宫桦《挂职》、伯乐《爷爷的小田庄》等;其中,《月下》(首发《收获》2022年第5期)入选首批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多部作品入选省中长篇小说精品创作工程项目,整体上呈现出较好的上升态势。
小说的编选可谓别具匠心,体现出权威性、青年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一,选取了季宇、许春樵、潘军、赵宏兴、李凤群、李云、孙志保、李国彬、洪放、曹多勇、杨小凡、陈斌先、王建平、黄复彩、余同友、刘鹏艳等主力军的作品,这些作品分别发表在《收获》《当代》《花城》《长江文艺》《清明》等权威刊物上,并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江文艺好小说》等权威选本转载,集中展示了我省2022年度中短篇小说创作的实力和水平。其二,青年是文学的未来,更是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在版面紧张、优秀作品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对赵丰超、羊父、夏群、程迎兵、姚大正等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了适度倾斜。他们都扎根基层,扎根生活,近年来创作比较活跃,在我省小说创作梯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承接性,体现出比较生猛的活力和锐气。其三,兼顾小小说,择优收录了张建春、丁迎新、韦如辉的小小说,体现出小说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整体来看,小说皖军整体实力较强,队伍构成较为均衡,老作家依然笔耕不辍,率先垂范,中青年作家日益成熟,成为安徽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和未来力量。
就小说内容来看,先锋与写实交相辉映,主题创作和自由创作比翼双飞。比如,潘军的《白沙门》先锋意味依然浓郁,三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不过是一个迷局,短篇小说的张力和精巧恰到好处,犹如振风塔,层层叠叠,又彼此勾连,内藏机关;许春樵的《紫色口罩》看起来像是个疫情时代的都市爱情故事,实则刺破现代情感虚弱的表象抵达本质,揭示人与人之间陷入不可挽回的信任危机与普遍孤独。李云的《去老塘》书写矿工的生死与情义,真切的细节,地道的语言,朴实真挚又充满悬念;李凤群的《天鹅》则将笔触伸向其擅长的海外华人的情感世界,撕开中年人婚姻和身心的隐秘角落;季宇的《逝者如斯夫》写活了一个精于算计、坑蒙拐骗的“文学青年”老海的一生,刘鹏艳的《小事件》聚焦一起保安杀人的意外事件,程迎兵的《后会无期》描摹一对城市男女相互拯救、短暂交错的爱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体来看,当下安徽小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立场,长于再现日常生活的人间世相,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使得“时代”“人民”等宏大抽象的概念得到具象化、生活化、人性化的表达。
诗歌和散文自古至今都是安徽文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无论是曹氏父子开创的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还是冠盖天下的桐城古文,都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新时期以来,安徽诗歌和散文一直保持在中国文坛的第一方阵。1981年,在获得首届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1978~1980年)的35人中,就有公刘、刘祖慈、梁小斌等6位安徽诗人;2018年,陈先发凭借诗集《九章》而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为安徽诗歌带来新的荣耀。就此次诗歌的编选来看,人数众多,结构合理,创作风格多样,作品样貌丰富,样式齐全。因为因人数和作品较多,而篇幅有限,故最终只能从123位诗人、615篇(首)诗歌(包括散文诗)中选出51位诗人的72首诗作。其中,既有荣誉满身的名家,比如梁小斌、余怒;亦有扎实稳固的中坚力量,比如宇轩、叶丹等;还有一大批勤勤恳恳的诗歌创作者,尤其要提到的是在安徽工作、生活多年的非皖籍诗歌作者,他们把对安徽的热爱化为创作诗歌的激情,是文学皖军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2年度,这些申报作者有的在全国多家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紧接着作品被选载、获奖,有的以参与诗歌专辑的形式融入皖军的行列中来。本着不唯名家、不薄新人的态度,综合作者自身创作情况和诗歌作品质量,我们尽可能让各个年龄段的优秀作者都能在此得以展示。
就作品内容来看,皖军诗歌创作集众家之长,融自我特色,既有精神上的传承,又有文本上的创新,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先锋,互为补充,互为映衬,使得整体作品有着更加丰富的层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入选的诗人诗作,诗歌的“新”与诗人的“新”并无直接联系,可以看到有“60后”“70后”诗人不断更新自我,突破固有形式,也有“90”“00后”诗人回归新诗萌芽时期,坚持不疾不徐的抒情,更有不满足于一种诗歌风格的作者时而低沉内敛、富有哲思,时而高亢真诚、毫不炫技。诗人们截然不同的个性交织碰撞,诗歌的无限可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他们的创作,我们理应关注而不干涉、扶持而不阻碍。
与诗歌同步,新时期以来,王英琦、白榕、刘湘如、潘小平、徐迅等散文皖军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在全国都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尽管有一些名家因为有别的大作要完成,没有在散文和非虚构上用更多心思,但就此次编选的散文来看,规模齐整,质量较高。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文取人,不重名家,不薄新人,兼顾基层文学写作者。
从入选的文章不难看出:散文皖军的特点在于代际结构比较合理,从“50后”到“80后”,代代相继,一脉相承;皖军散文的特点在于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兼容并包,及物及人,有情有思,韵味醇厚。就题材论,大抵有自然生活与文史典籍之分,前者如许辉《中国人的四季》、胡竹峰《听音记》、江少宾《长河》、许俊文《一棵树该活成什么样子》、杨四海《在河之上》、储劲松《及物的天堂》、黄亚明《幻绿书》、许冬林《蒌蒿与河豚》、项丽敏《住在鸟的旁边》、张道德《十年》、张扬《行窝》、胡大平《湄洲岛上的林姑娘》、时国金《碧水盈盈珠梦远》、吴其华《历历万乡》、张恒《后山》等,后者如赵焰《我读王维》、苏北《慕汪斋随笔》、钱红莉《读画随笔二则》、文河《城西闲笔》、宋烈毅《江北书简》、金国泉《枯荣随想》、章宪法《金陵鼙鼓酒旗风》、王光龙《卡尔维诺读札》、李丹崖《随笔二则》等,既体现了现代散文所惯常书写的世俗风貌和人情冷暖,又呈现出徽风皖韵所特有的厚重的书卷气和思想性,二者常常有机融合,理、事、情三位一体,情趣、意象与语言交融互渗。这些散文精品频频亮相于《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散文》《天涯》《上海文学》等国内大刊,充分显示出安徽散文创作的强劲实力与勃勃生机。
我们常说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关系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离开文学评论,文学创作是飞不高也行不远的,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会不健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皖军”必然包含着作家和批评家两支队伍,二者只有相互配合、互动共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学战场上赢得尊严和胜利。正因如此,《年选》专辟文学理论评论,尽管篇幅很有限,但至少让皖派作家和皖派批评家欢聚一堂。
文学理论评论部分的编选原则主要有三点:一是皖籍批评家评论皖籍作家的优秀作品;二是兼顾老、中、青三代批评家;三是所选文章都已在省级以上正规报刊发表。由此,我们仔细斟酌,最终编选了10位批评家的10篇精品力作,其中:唐先田、钱念孙、王达敏三位批评家老当益壮,解读洪放长篇小说《追风》的人物塑造,评述皖籍美学家朱光潜有关文学趣味和境界的见解,重塑中国现代忏悔文学开创者、一个伟大的忏悔者形象——鲁迅,文章举重若轻,深刻老辣;韩进、方维保、西边、孙仁歌四位批评家中流击水,阐发何向阳主编《呼唤生态道德》的理论意义,论析潘军近期小说中的戏剧原型意象及其审美功能,导览陈先发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第二卷)》构筑的诗学殿堂,揭示陈斌先中短篇小说的人性之光,文章鞭辟入里,回味犹甘;彭正生、江飞、陈振华三位批评家风华正茂,评析许春樵长篇小说《下一站不下》的内在肌理和意蕴,揭示季宇长篇小说《群山呼啸》对英雄人物和家国情怀的讴歌与激扬,评说俞胜长篇小说《蓝鸟》所描绘的乡村知识青年进城的生存境遇与心灵图谱,文章棱角分明,充满锐气。这10篇文章大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小说评论》《南方文坛》等国家级权威报刊发表,既展示了皖派作家的创作成果和特色,又展示了皖派批评家的理论水平和特点,彼此联手,相得益彰,很好地展现了“文学皖军”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综上,2022年度文学皖军的创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圈可点,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你追我赶、携手并进的良好生态。当然,如果对标中国文学和长三角其他省市文学,安徽文学或文学皖军存在的问题也毋庸讳言,比如:海外传播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精品力作还比较稀缺,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以及“两新”人才等还比较缺乏,各地市文学发展不均衡,等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安徽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保持兼容性、多样性、创新性的优势,继承“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接续“但开风气不为先”的皖人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拘一格培育和推介优秀人才和精品力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互动共进,全方位立体化地打造文学皖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编选标准和字数限制,我们忍痛割爱了许多优秀之作,在此谨向未能入选者表示歉意。期待下一年度能够编选单本的《小说皖军年选》《散文皖军年选》《诗歌皖军年选》《评论皖军年选》,更加全面地展现文学皖军的风采,更加有力地踏响新时代安徽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攀登步伐!

(江飞,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