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安徽作家》 | 张红:《河流之上》

发布时间:2024-04-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作品欣赏




    

河流之上

张 红


青阳之水,形似一块玉如意。

蜿蜒的青通河是如意曲柄,状若祥云的将军湖是如意柄首,形似玉贝的童埠港是柄尾,微漾的芙蓉湖则是镶嵌在如意中间的翡翠。河、湖、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对这条河的记忆已经嵌入生命,刻骨铭心。

大概六七岁起,我就随母亲一起做家务活了。母亲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上班,全家人的衣服必须晚上洗,随母亲去河边洗衣服是每天晚上的“家务”。印象最深的是冬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连太阳也匮乏,每年的冬天格外的冷,青通河河面结冰,水冷的咬手,母亲需要先用棒槌砸开冰面,还要赶紧洗,慢了衣服就结了薄薄的冰,搓揉时磕的手生疼,一篮子衣服洗好,母亲的手也红肿的像个馒头。长年累月,一到冬天,母亲的手就生冻疮溃烂,后来也没好过。

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全城人的吃喝都靠这条河,家家户户吃喝用水就靠肩挑手提。母亲上班早,挑水的事就落在我和哥的头上。挑水是要乘早的,迟了,河边一大溜洗洗涮涮的人,那水就不能喝了。少年的我人还没有扁担高,挑不了就抬,我在前哥在后抬了几年,等个子长高了,那根扁担就轮流落在我和哥的肩上。河堤上,高高的台阶令人畏惧,好容易一担水挑到路边,一个踢绊跌倒,满满一桶水洒的干干净净,那眼泪就忍不住淌下来,可眼泪归眼泪,收拾收拾扁担水桶又得下河。遇到大雨,河水浑浊,母亲就用明矾在水缸边划拉几圈,不一会,细细的泥沙就沉入缸底,水清了。不过雨天也有一乐,我会将家里的盆盆桶桶全放在屋檐下接水,滴滴答答的雨水给不挑水的日子带来些许的快乐,虽然盆地桶底都是黑漆漆的瓦灰。

到枯水期,河水减少,水就难挑了,可有沙滩呀,热心的居民就在沙滩上挖个大坑,将藤筐埋进大坑,四周用沙子掩实,一个晚上,从沙子里渗出清亮清亮、满满一筐的水。早起挑水的人们排着长队,用葫芦瓢一瓢一瓢舀进自己的桶里。一个藤筐不够,再埋一个,沙滩上,大大小小的藤筐支撑起两岸居民一个季节的用水。

对这条河,我深深地敬畏!

我四五岁的时候,家住土产公司院里,土产公司紧邻青通河,出门就是高阳桥。夏天的一个早上,母亲已经上班。一家人还在梦中,睡眼朦胧的我看见一把扇子放在椅子上,那是二伯的扇子,二伯在饮食业上班,看到扇子我仿佛看见了热乎乎的馒头包子,我要给二伯送扇子去。果然,二伯给了我两个大大的馒头,拿着馒头,我连蹦带跳的往回走。走在高阳桥的时候,遇上“双抢”挑稻的队伍,人山人海,空气中弥漫着新稻的甜香,小小的我被挤到桥边。那时的高阳桥是木质结构,年久失修,栏杆腐烂,我的脚刚刚落在边缘的桥板上,哗啦一声,桥板断了,我从十几米高的桥上落入水中。人们一片惊叫,“有人落水了,有小孩落水了”,正是涨潮时节,落水的我瞬间不见人影,紧接着人群又是一片惊呼,原来一个矫健的身影跃入水中,也瞬间不见了身影。随着哗啦一阵水花泛起,他救起了我。他把不省人事的我放在岸边便消失在人群里。隔壁的田家大妈从里三圈外三圈的人堆里认出了我,慌的直奔家里大声呼唤,父亲从睡梦中惊醒,母亲也赶了回来。父亲辗转几日,找到了我的救命恩人,青阳中学高二学生,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张红色大字报的感谢信,一本厚厚的《毛泽东选集》,一支钢笔,表达了那个时代最重最重的感激之情。童年之际的落水,被深深刻进潜意识,已至中年梦境偶有惊醒,常常以为身临深渊。

据说,因为我的落水,高阳桥重修。



人的味觉很敏感,味蕾总是喜欢替人做主,把对人、对事、或对地方的记忆刻进骨子里,所以,人们动不动就念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早些年,宾馆的房间里没有矿泉水,如果自驾远行的话,爱人总是要灌上一壶水带着的,家里的水且不说泡茶,就是白开水也自带清甜,好喝。

这水,就是将军湖的水。

1979年县城筹建自来水厂,1980年竣工通水,那根挑水的小扁担从此就被放置在旮旯里,时间一长也不知所踪了。当自来水的水量水质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的时候,牛桥水库的修建便成为县里的头等大事。2003年6月水库正式开工建设,历时四年建成关闸蓄水。水库蓄水后水位上涨,原先山坳里的村墟田畴便落入湖底,岁月的沧桑抹去了一村的乡愁。水库三面环山,一坝高耸,始称牛桥水库。西侧崖壁上“将军湖”三个大字让牛桥水库华丽转身,有了一个文艺范的名字,那是大文豪金庸先生的题字,笔力遒劲,形态巍然,仿佛驰骋沙场、器宇轩昂的大将军守护着一方山水和百姓。

极目远眺,将军湖碧波盈盈,岩壁上,石缝里,无数流泉为湖水注入新的活力,海纳万川,湖融千泉。古老而年轻的将军湖幻化成一条俊秀澄清的长龙,一路奔腾不息来到城南水厂,静态混合、折板絮凝、平流沉淀等一道道严格科学的净化让“将军湖水管中来,流入寻常百姓家”。如果说青通河是母亲河,那将军湖便是母亲河的源泉,是青阳人民的生命之源。青阳有很多的土特产,九华黄精,三黄鸡,黄石茶叶,其实还有一个特产被忽略了,那就是将军湖的水。

将军湖不仅用它甘甜的“乳汁”养育着小城人的生活,山青水绿、植被茂盛的生态环境也栖息着许多鸟类和叫不出名的小动物,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冬日的上午,看落雪翩迁,心就按捺不住了,呼朋唤友,相约出门看湖去。中午围炉,友倚靠窗边突然冒出一句:“住在湖边有瘾哎”原来窗外的小鸟吸引了她。是的呀,不过三四米高的冬青树,密密麻麻的冬青果子挂满一树。五六只,不对,十几只,不对不对,几十只绿鹰嘴鵯齐刷刷的飞过来,落在树上啄食冬青果子。翠绿的羽毛,肥肥的肚子,脖子上还戴着一串银项圈,有几只还时不时来一个倒挂金钟,模样有点像中国体操队,又像是中国花样游泳组合……还真看不够,有瘾。将军湖里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烹调湖鲜如有湖水扶持,那便令人回味无穷了。犹然记得张家港客人与将军湖的一场食缘,那一日,将军湖鱼头与手工豆腐相依相偎,炭炉铁锅助攻,余香袅袅让一拨人吃到满头大汗,面对汤汁欲罢不能,并将这一道湖鲜沉淀于味蕾记忆数月不忘,于是驱车400公里,只为湖鲜,并携数只鱼头回港,佐料尽数,却电话问询怎么烧不出那个味?我笑到:你怎么能烧出那个味呢,你没有将军湖的水呀!

将军湖从山谷间跌宕而下成青通河源头,青通河流到哪里,村落就跟到哪里。沿河流域村庄星罗棋布,河谷、低滩、圩田俯拾皆是,河水护佑着自然生态,丰饶的物产滋养着无数生灵。一路上的山水人文如画家笔下,一笔一划皆是风景。莲花峰下有个百花村,美丽乡村建设让百花村村如其名,这里良田千顷,阡陌纵横,百姓富足安康。良禽择木而栖,一片杉林上不计其数的鹭鸶鸟筑巢而居,百花村也是鸟儿的天堂,在这里,它们繁衍生息,和谐相处,一如美丽的村庄。



浩瀚的唐诗海洋里,最喜李白“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七布泉水在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流淌千年,从东九华山麓而来,一路深深浅浅与将军湖水相融在青通河,唐诗宋词的文脉托起一块翡翠——芙蓉湖。

湖是城市的眼,青阳人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着芙蓉湖。其实,芙蓉湖的历史并不久远。十年前,这里还是青通河上游的一个低洼地带,沿河生活垃圾乱堆,生活生产污水乱排,整体水环境较差。经人工开凿、清淤疏浚、绿化景观,一番妙思巧手,污水变绿水,荒滩成美景,远山朦胧,近山含翠,碧水绿洲,鸟语花香的芙蓉湖惊艳亮相。

自从有了芙蓉湖,小城人的自豪感又添了几分,我们也是有“湖”的人了。芙蓉湖也确实担得起这份自豪:湖面不大不小,走一圈是最健康的步数;距离不远不近,十分钟的小城生活圈可以让全城的人都来绕湖;湖水不急不缓,远眺近观皆宜,莲花峰是芙蓉湖的大背景,远眺莲花峰的灵秀,近观湖边亭台楼阁,一抹安详直照心底,有芙蓉湖作伴,日子过的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爱湖,喜湖,恋湖,因为芙蓉湖不仅有云的身影、风的轻吟、露的光华、雨的情怀,还有故乡的原风景,人生的真滋味。观湖,听湖,品湖,可以吟诗,可以入画,可写朝思暮想,可赞四季风景。晨光微曦,湖面水气氤氲,微风拂来,凌波泛起,柳叶舞动,“叮咚叮咚”,水珠沿草尖滑落,“唧唧唧唧”,鸟儿在枝丫上跳跃,一份希冀随朝阳冉冉升起。黄昏时分,环湖热闹非凡,女同胞是湖边主角,广场舞、拽步舞、太极拳、黄梅戏、羽毛球、毽子球,衬托出芙蓉湖的真实温暖,各个队伍在湖边都有自己的阵地,随便哪个队伍都会欢迎你,你只管跟着节奏嗨起来。唱着跳着,生活就丰富多彩起来了。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选一方石凳静静地看着,就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皓月当空,湖天共月,上下争辉,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即相融,让芙蓉湖又格外的清丽婉约。读南宋诗人王十朋《望九华》“江南一岳占青阳,多少神仙此地藏”披一片流着月光的云,此刻,你便是湖边美丽的神仙姐姐了。莲花池里,偶尔泼剌声里银光一闪,那是鱼儿跃出水面,水珠儿带着月光碎了满湖,让人想起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有趣场景。

喜欢听月光下的“芙蓉夜曲”,月华的清辉透过柳条泼洒在湖面,满湖摇曳着婆娑的树影,或长或短的蛙鼓虫鸣回荡在莲花池的上空,呢喃小曲让芙蓉湖之夜愈发地静谧,也添了一份期待和美好。此时,爱人便喜欢躺在湖边的观景平台上,我坐在他身边,近水远山有情,微风明月相伴,此时,岁月静好,若素安然。



青通河从将军湖来,一路往北经童埠到长江。童埠位于青阳县城北部,是青阳、贵池、铜陵三县交界处,这里一直以来都是青阳、铜陵的水运集散地,是沿江通往徽州陆路交通要道,也是明清时期人们朝拜九华山的重要通道。

关于童埠,据1992版《青阳县志》记:“明代童埠朱家渡人用湖土烧砖,运往南京筑城。时砖瓦窑遍及乡里,仅童埠湖沼地区就有砖瓦窑99座。清末,砖瓦已成为本县大宗产品之一,年产值达数万银元。”好友许先生极具探究精神,专程去南京明皇城城墙寻找“青阳制造”,还真让她找到了,在午门的阶梯边。砖上字迹清晰:“池州府提调官通判陈翰宗司吏朱仲实青阳县提调官典史王希......窑匠余宅造砖人夫口口车”。透过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块砖的成长历程,眼前闪过一幅幅画面:古童埠的山丘上,遍布的窑口,漫天的火光,忙碌的人群,严厉的监工,一块块砖被打上烧造者、监工者的姓名,从取土、和炼、塑形、干燥、烧制到出窑浸透了劳作者的汗水;七星河与青通河的交汇处,水势浩渺,碧波荡漾,来往客运商船,穿梭不息,码头上人喧马嘶,热闹非常。成千上万块窑砖随船出童埠经大通入长江,沿水路直达明都南京,和来自四面八方的窑砖一起垒起明城墙,见证着一个朝代的兴衰,也见证着古童埠的繁荣和风光。

然而山河圮废,时过境迁,随着交通的发展,过去的水路已不复存在。世事更迭,潮起潮落,2001年的撤乡并镇,童埠更是一度沉寂。为使童埠水路重现繁华,兴建童埠港成为全县的重点项目。在六月的细雨中,我走近童埠新港,并触摸它跳动的脉搏。码头上的泊位一字排开,高高的塔吊、起重机矗立着,长长的悬臂高耸入云,低头看青通河碧波悠悠,几只白鹭划着优美的弧线贴着水面飞翔,雨过天晴,悬臂在阳光下的水面微笑。因水而兴,美丽可期。我的眼前又闪过一幅幅画面:码头上汽车的喇叭声,吊装货物的哨子声,货轮汽笛的鸣叫声,机器的轰鸣交织在一起,一组雄壮美妙的乐曲正在童埠港上空奏响。

忽然想起我少年时代的那根扁担,青通河好似这根扁担,它一头挑着将军湖,那是民生;一头挑着童埠港,那是发展,芙蓉湖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小城的生活之美。

生在小城,有幸,有这一方“水如意”护佑,是福。


(选自《安徽作家》202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张红,青阳县作协主席,安徽省作协会员,喜爱文学创作,偶有散文见诸报刊,在一些征文比赛中偶获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