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陈振华评论刘鹏艳《青山依旧在》

发布时间:2022-11-17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按:我省优秀青年女作家刘鹏艳创作的长篇小说《青山依旧在》系中国作协2022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刊发连载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年第9、10期,小说发表后引起社会反响和评论界好评,评论家陈振华撰写了题为《大别山精神的多维历史叙事》的评论文章,刊发于2022年11月4日《安徽日报》文艺评论版,现予转发。

 

大别山精神的多维历史叙事

——刘鹏艳长篇小说《青山依旧在》读札

 

陈振华

 

《小说月报·原创版》2022年第9、10期连续刊载了青年作家刘鹏艳的长篇小说《青山依旧在》。这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叙事,在当下红色叙事比较普遍受到重视的时代语境下,小说艺术地呈现了大别山地区以西镇为中心的革命起源、历程以及革命中人物的历史命运,尤其是深度开掘了革命中“人”的心理、情感、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可以说,小说既是大别山革命的发生学、进程史,也是革命者的心灵史与精神史。小说具备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充沛的艺术表现,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

一方面,小说以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多重维度建构逼真的历史现场,形塑了一系列革命先行者的群像。作家曾经撰写过纪实文学《赤澜1929》,对大别山革命的历史起源与情形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勘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也为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说通过大量的生活场景、细节、地方风物、习俗以及地域色彩的风景建构起逼真的历史情境,当读者走进小说世界,仿佛走进了真实的历史现场。文本将革命的其来由自,发生、发展、进程、结局重新场景化和历史化,小说既非传统的本质主义叙事,也非后现代或新历史主义的叙述,而是让人物的命运回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沿着历史、人性、阶级、家族、血缘、亲情等交织的关系网络建构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小说刻画了类型多样的革命者形象,有敦本堂的少爷虞章华、账房先生的儿子卢骥轩,榨油铺的周廷三、花剪径土匪的女儿王春芳,以及詹凤佐、吴勖、吴幼菊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家庭出身、社会境遇,他(她)们何以最终聚集在革命的旗帜下,小说令人信服地写出了他(她)们的成长或转变历程。这些早期的先行者不是抽象革命教义的化身,而是在各自的人生际遇中道成肉身,以自身鲜活的生命体验、牺牲、苦难献祭于革命。

一方面,小说深度勘察了革命中“人”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这篇小说尤为出色的地方在于,小说不仅还原了大别山地区革命的真实历史,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革命历史曾经的鲜活、真实、酷烈,也让读者走进革命者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在革命征途中的心灵图景,由此,小说完成了大别山地区人的革命史、心灵史、精神史和情感史的深度交融。虞章华对革命的追求源自学校教育的革命启蒙、革命现代性思想体系的内在诉求以及对历史情势的深切洞察,尽管其表象是放荡不羁的少爷公子哥。他对母亲的背叛、对曾经爱恋女友的思念,对王春芳的心动,所有的情感意绪都让位于革命的理想信念。卢骥轩从懵懂、迷糊的虞章华跟班,在革命、家庭、情感的多重磨砺下,最终成长为游击队队长和解放后的县长,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与虞寡妇之间的情愫,后来对王春芳的感情,其个人的革命史与情感史嵌合在一起,小说通过人物写出了深邃的革命思想内涵,也赋予了小说深度的心灵情感内涵。还有花剪径土匪的女儿王春芳受到虞章华的革命启蒙以及情感吸引,最终走出花剪径的心理也被小说描摹得细腻真切。革命首先诉诸于人的生存需求,当社会的暴虐、黑暗已经危及到人的基本生存底线的时候,革命就会萌动、分蘖。革命也会诉诸于人的内心世界,当革命来临的时候,人的情感、心灵的波澜起伏也成为人的精神史。

一方面,这篇小说的语言、基调、节奏与主题相因相契,乌托邦、梦境与现实反向镜像,从而让这部主题创作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刘鹏艳的语言颇有天赋,古典意味与现代意识兼具,具有丰饶的艺术表现力。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山有木兮,下部:木有枝兮。小说命名为:青山依旧在。在古典诗意淌湟的情境中,书写革命的风狂雨骤、历史的沧桑流变,世道人心的复杂幽昧。青山依旧在,星转斗移,物是人非,多少革命者及其命运故事深藏在历史的深处。诗意、典雅的语言化解了历史的暴虐与残酷,小说的叙事氤氲着浓郁的岁月流逝的意绪,但小说的叙事基调并不晦暗低沉,而是有一种穿越历史烟尘的沧桑。上篇叙事节奏平缓深沉内敛,下篇陡然加快叙事节奏,节奏的变化当然是作家的匠心独运,体现了作家不俗的叙事驾驭能力。不仅如此,作家在小说中还精心营构了花剪径这个类似于乌托邦的地方,有点类似于格非《人面桃花》中的花家舍。在写实的同时,小说多次写到了卢骥轩的梦幻、虞章华的梦境,如此,乌托邦、梦境与现实的革命构成反向镜像,赋予了小说虚实相生的色彩,从而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审美意蕴。

大别山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革命叙事资源,在新时代语境中,如何让曾经如歌如泣、如火如荼、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及其革命者的命运承载新的审美内涵,是作家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山依旧在》聚焦“时间”淘洗、沉淀后的“曾在”,在历史、阶级、时代、人性、情感、心灵等多维度的艺术摹写中,取得了高度的自洽、平衡与圆融,这是一种宽广且具有深度的人性现实主义,又是有着鲜明思想立场的革命现实主义,也是有着创作主体情感意绪投射的历史现实主义。藉此,这部长篇的成功也体现了作家刘鹏艳在创作上逐步走向了成熟、大气,形成了自己的气象、风格和辨识度。

 



图片

作者简介



陈振华,男,文学博士,评论家,军队育才奖银奖获得者。原陆军军官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曾任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现供职于安徽外国语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兼任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理事等职。中国文联第六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媒体以及核心期刊《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南方文坛》《晋阳学刊》《安徽大学学报》《理论与创作》等发表论文近百篇。著有《小说反讽叙事——基于中国新时期的研究》《当代文学多维勘探与审美批判》《升腾与坠落——当代小说的审美指向》《当代安徽文学创作研究》。参著《安徽作家报告》《安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砺剑诗魂》等。迄今为止,共发表出版现当代文学评论150余万字。曾获2014年度安徽省第五届文艺评论一等奖,2018年获安徽社会科学奖,另获军队院校人文(学术)成果一等奖2项,军队专业技术人才津贴获得者,入选军队高端人才数据库,系安徽省社科骨干人才。